方格精選

釀影評|《無聲》十大指控對象,你揪出了幾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無聲》其實就是 2020 年版的《我們與惡的距離》,透過「取材於真實事件」的虛構劇本所設計出的全新故事,分別將多個台灣社會真實發過的情事重新兜在一起、分頭接力敘事出幾個重要角色故事線,直指的是新導演柯貞年和呂蒔媛的共同創作初衷──即當初《與惡》中群眾所鄙視的眾矢之的如鄭捷、小燈泡兇手王景玉、思覺失調患者、噬血媒體乃至維權律師等人,柯呂都試著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去思考與找尋悲劇被策劃與執行的原始癥結處,而結論都是戲裡沒講、但潛台詞早浮上檯面的「沒有人是局外人」和「社會事件,你我都推了一把」的這類訊號。

《無聲》世界裡的孩子們或聾或啞,但又是什麼原因,讓不聾不啞的大人們也跟著裝聾作啞了呢?

更令觀眾糾結的是,《與惡》戲裡戲外還可以找到潑糞或丟雞蛋的對象,但《無聲》片中大魔王只露臉一次,戲裡惡人幾乎隱形,甚至沒有任何一句台詞。電影的最後,壞蛋沒被嚴懲、沒有哭著道歉、沒有罪該萬死、沒有人天打雷劈、沒有大快人心⋯⋯什麼都沒有。電影之所以這樣拍,回應的是真實世界裡的台灣社會任憑事件發生了,但傷痕依然沒有被正視、問題也沒有真的被解決。

看這樣的電影很痛苦,但這才是寫實。一向懂得拍戲該如何從善如流、可以做到觀眾導向的柯貞年導演,當然知道影迷要的是什麼,觀眾需要眾矢之的、需要有個明確一點的怪罪對象。那導演就畫箭靶給大家,而且箭靶不只一個,她畫了十個以上。而你,是否全都射中了呢?

raw-image

1、老人

《無聲》片頭是場令人印象深刻的動作戲。男主角張誠追著一個老人窮追猛打,老人討饒,警察來到。下一場戲到了警局,老人已經不見、因為被送到醫院。倒是張誠,他被留在警局問話。奈何聽人聾人溝通困難,彼此的不信任與不對等,造成了張誠啞巴吃黃蓮的困境,直到王大軍老師現身。

至於那個偷了錢包還賣乖、真正作惡事的老人,早已全身而退。

raw-image

2、警察

遇到民事案件,卻找不到手語翻譯,顯示的雖是警局與社會資源的不足,更多的也是警察在與聾人以紙筆對話時就抱持著對聾啞人士的基本排斥、不信任。

儘管他們是善良、態度也不錯的警員了,卻也是只能看到事件表面(聾人打老人)而沒有能力真正辨明是非、主持正義的基層執法人員。

raw-image

3、車上生輔員、學校老師

在張誠撞見女主角貝貝在公車上受到性侵的震撼現場以後,張誠帶著貝貝向王大軍老師呼救。貝貝這才道出同學這些惡行行之已久,是因為車上生輔員的漠視、和她在日記向師長求救無果的結果。

片中箭靶老師由陳雪甄所飾演(事實上原本還有劉亮佐、孫可芳飾演的老師,只是後來定剪版的戲份被刪),其邊說邊比手語表達「老師要怎麼幫你?他們又沒有欺負你。」的氣勢之鏗鏘、甩鍋力超強,視而不見的態度,不也正是「如果老師幫你?誰幫老師?」的變相潛台詞?

raw-image

4、校長

當王大軍老師首次揭露校園性侵事件,校長先是客氣認罪:「沒有保護好孩子,是我們的錯」,但隨即也想避責而認為妄斷處理會讓孩子被二度傷害,並說出《無聲》全片最荒謬的台詞:「孩子冠上被強暴的罪名」,這段話經由飾演校長的楊貴媚口中說出,竟無違和感。

到最後,當王大軍老師看清了校長早知校內性侵風氣卻縱容一切時,校長更為自己辯駁:「王大軍老師,你太單純了」、「我什麼升遷的機會沒有?」但被知道她不會打手語後,對照其在畢業典禮時所說的「教育是愛與熱忱的事業,請給予鼓勵」不啻自打嘴巴、自曝其功利大於愛心的事業企圖心。

raw-image

5、小光

身為校園大魔王,當王大軍老師一步步調查到最後,在上百名學生中找到最後的主謀者小光的時候,小光堅持這只是「一起玩」、並說「沒有人敢對我動手」的表情與手語表達,堪稱全片最陰森,也是金玄彬眾多戲份的得獎場之一。

金玄彬的金馬終極得獎場其實是小光逼迫張誠為寶弟口交的那場戲。他在威脅時帶有惡質笑容的「一起玩」的催促、若無其事打著口交手語的命令,每個動作都是大力將張誠與寶弟推入絕望深坑的事發現場,在那校園隱密的角落裡,讓每個孩子都掉入地獄。

raw-image

6、戲院觀眾

在貝貝被性侵的事實爆發後,爺爺奶奶將她關在家裡、不再讓她上學受欺。貝貝一天跟張誠相約看電影,卻因戲院重複劃位,造成兩個孩子因怕丟臉而放棄溝通爭取自身座位權益、最後落荒離開的結果。

很多人會問「貝貝為什麼那麼想要回去會傷害她的學校?」而這便是一個示範題現場:事實上,當兩個孩子與重複劃位者僵持不下時,戲院裡開始出現的躁動感並非針對張誠和貝貝,只是長年已被教育成「會造成正常世界運行不便」的兩個善良的孩子,第一時間和首要選擇就是「離開」──「怕麻煩」的全戲院觀眾,都成了把貝貝推回啟聰學校的幫兇一份子。

raw-image

7、翁姓狼師

《無聲》劇情最急轉直下處,不是小光作為加害者的事實被揭露,而是貝貝被欺負後竟然為小光說話:「小光欺負我的時候哭了,他不是故意的。」這也才帶出了小光曾是被害者的不堪過往,原來狼師翁政元才是隱藏版大魔王。奈何其靠山太硬,校長努力了很久也才只能讓翁老師「提早退休」。這又是一個讓壞人全身而退的例子。

raw-image

8、孩子家長

舉凡原本堅持兒子張誠念一般學校,和太太小孩分居後就整個隱形不見、只會出一張嘴的張誠爸爸,對於兒子遭遇的事件無法理解的張媽媽,還有消極地把貝貝關在家裡的爺爺奶奶,和小光爸爸的接近缺席、小光媽媽只會哭著問老師:「小光為什麼要跟同學打架?他為什麼要傷害自己?」⋯⋯ 每次家長出現或不出現,大抵上都無法幫助孩子脫離當下困境,甚至根本沒有瞭解孩子的處境。

這與相關真實事件裡所曾提及的「有女生在入學前就先去把子宮拿掉」對照起來,不難看出就連孩子家長也對於現況無從施力的無奈,但也成了推孩子入地獄的一個力量。

raw-image

9、王大軍老師

柯貞年導演在《無聲》全片最高明之處,是創造了王大軍老師其角色複雜度。當信誓旦旦說會保護貝貝的王大軍老師終於以「接送貝貝上下學」來為她爭取到重新上學的機會,畢業典禮那天小光在廁所裡欺負貝貝的事件,卻讓王大軍老師的信用破產。而貝貝這次選擇隱瞞的原因竟是「我不想老師被爺爺奶奶罵」。王大軍瞬間從保護者落入「被受害者保護」的位置,這情何以堪?

王大軍老師痛苦地轉身離開教室,教室外以一遠拍走廊的長鏡頭,將老師條條框框困在電影銀幕的角落裡。就連一個看似有力為學生爭取權益的老師,當下也噤聲、糾結著要不要再度把貝貝受傷害的事情呈報出去?這份對於「報出去我會被罵」的猶豫,不也就是王大軍老師擇善堅持的動搖時刻證明?

raw-image

10、張誠

當《無聲》男主角張誠在戲院外面漠視曾經傷害自己的老人被欺負、當他為了保護貝貝而傷害寶弟,或者為貝貝出氣而傷害小光,甚至在得知小光也是受害者卻再也不同情他時(冷眼看著小光的獎狀落地時、張誠卻轉頭就走);當張誠在一切雨過天晴、最後在公車上與貝貝宛若重生般開心玩耍時⋯⋯那個早就受到他傷害過的寶弟坐在車後看待這一切,寶弟的心情又怎能平衡?

《無聲》的結局是開放性的。但若在電影的後來,寶弟真的成為了小光 2.0,在同一輛公車上又開始欺負另外一個孩子,誰敢保證張誠一定會發現?或他一定會像保護貝貝那般地再一次奮不顧身?經歷過那一切的人猶會如此意向模糊,更何況是置身事外的我們?

聞天祥老師曾為《無聲》主持金馬會客室時自問自答過:「我還跟幾個朋友討論說『真的可以在校園裡發生這種事情嗎?』朋友說『其實是可能的』。以前在校園裡,可能是哪一排比較空的教室,某些霸凌事件就在那裡發生。其實離你幾十公尺遠。可是你可能不知道那事情就發生了。」

raw-image

《無聲》看到最後,當你知道看似正義的張誠也不一定再有力氣拯救下一個貝貝的時候,就該知道,柯貞年導演的看透與闇黑在於畫了一個又一個的箭靶,但那些箭靶竟是一個又一個漸漸地逼近了你自己。而你,敢射向自己嗎?我們不能質問柯貞年幹嘛開那麼大的地圖炮、讓片中每個善良的人最後都要中槍?畢竟人性之惡注定是條銜尾蛇,《無聲》既然是一場無聲的控訴電影,就該是《無聲》的樣子。

若要堅持控訴整個社會是個漠視弱勢的共犯結構,那麼包括柯貞年導演自己也不能饒過自己。於是乎一向懂得拍戲要觀眾導向的柯貞年,在拍《無聲》時所做到最勇敢的一點,就是結局非常不觀眾導向,堅持將她的電影長片處女作作為影射現實的創作發聲園地,而非粉飾太平僅求一個「壞人都死光光」的過癮結局。這大概就是她和張誠最相像的自我投射之處,那一點點的善良,如果還能握在手中那麼柯貞年就不想丟掉它。我希望這是她最後一次的任性了。

全文劇照提供:CATCHPLAY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月初上映的懸疑驚悚片《查無此心》為金鐘導演曾英庭首部執導的電影長片,也是女神張鈞甯首次擔任監製角色的作品。很幸運在台北電影節的時候搶到了中間的座位,一睹女神風姿(花痴)~本篇凱C看的是影展版本,非目前院線上映的版本喔!
Thumbnail
月初上映的懸疑驚悚片《查無此心》為金鐘導演曾英庭首部執導的電影長片,也是女神張鈞甯首次擔任監製角色的作品。很幸運在台北電影節的時候搶到了中間的座位,一睹女神風姿(花痴)~本篇凱C看的是影展版本,非目前院線上映的版本喔!
Thumbnail
這三天觀看《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默殺》、《查無此心》。 這三部片我最喜歡《默殺》,該片是編劇陳昱俐在臺北藝術大學念書的時候所創作的電影劇本,由一部由臺灣社會真實案件所啟發的故事。 其故事來自民國 91 年的一則社會新聞,關於一個母親尋找失蹤女兒,最後卻發現女兒被樓下鄰居殺害裝在垃圾袋裡,據警
Thumbnail
這三天觀看《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默殺》、《查無此心》。 這三部片我最喜歡《默殺》,該片是編劇陳昱俐在臺北藝術大學念書的時候所創作的電影劇本,由一部由臺灣社會真實案件所啟發的故事。 其故事來自民國 91 年的一則社會新聞,關於一個母親尋找失蹤女兒,最後卻發現女兒被樓下鄰居殺害裝在垃圾袋裡,據警
Thumbnail
這也就是為什麼,讓整部電影真正成為一齣悲劇的,不是齊樂山的死,不是夜鶯的(被偽造的)死,不是遠征軍的死,也不是片尾旁白裡暗示的,所有人由真相不明的船難造成的死,而是他的死。就是這樣一個同儕當中最優秀的年輕人,在某種更大的敘事為了掩蓋殘酷黑幕的時候,只配得上最先倒地的命運。
Thumbnail
這也就是為什麼,讓整部電影真正成為一齣悲劇的,不是齊樂山的死,不是夜鶯的(被偽造的)死,不是遠征軍的死,也不是片尾旁白裡暗示的,所有人由真相不明的船難造成的死,而是他的死。就是這樣一個同儕當中最優秀的年輕人,在某種更大的敘事為了掩蓋殘酷黑幕的時候,只配得上最先倒地的命運。
Thumbnail
《無聲》 給我最具衝擊的感受,並非「無話可說」,而是心裡面有千言萬語,想說卻「無法說」!看著劇中角色打著手語,一字一句、激動的表情、無奈的情緒,就算是沒有實際上講話的對白,那種憤慨的心情是強烈,張力滿分。
Thumbnail
《無聲》 給我最具衝擊的感受,並非「無話可說」,而是心裡面有千言萬語,想說卻「無法說」!看著劇中角色打著手語,一字一句、激動的表情、無奈的情緒,就算是沒有實際上講話的對白,那種憤慨的心情是強烈,張力滿分。
Thumbnail
果不其然,在觀看導演柯貞年前作《天黑請閉眼》以及本片預告後的期待,《無聲》不負眾望繳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證明國片在以往只能對日韓望其項背的暗黑題材,如今也有了駕馭的能耐。 被譽為是台版《熔爐》,《無聲》以聾人主角轉學至啟聰學校的經歷,探究了弱勢族群中駭人聽聞的校園霸凌。劉子銓飾演的張誠在父親安
Thumbnail
果不其然,在觀看導演柯貞年前作《天黑請閉眼》以及本片預告後的期待,《無聲》不負眾望繳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證明國片在以往只能對日韓望其項背的暗黑題材,如今也有了駕馭的能耐。 被譽為是台版《熔爐》,《無聲》以聾人主角轉學至啟聰學校的經歷,探究了弱勢族群中駭人聽聞的校園霸凌。劉子銓飾演的張誠在父親安
Thumbnail
在觀影前以為《無聲》僅是聚焦啟聰學校的性侵與霸凌案件,但隨著故事的藍圖越畫越大,也從單一個案的拆解,擴及整個環境的結構性問題,又將矛頭指向缺乏溝通與理解的當代社會。細則多方描繪事件中的霸凌與被霸凌者心理狀態,還有那些沈重卻無法說出口的壓力與痛苦。
Thumbnail
在觀影前以為《無聲》僅是聚焦啟聰學校的性侵與霸凌案件,但隨著故事的藍圖越畫越大,也從單一個案的拆解,擴及整個環境的結構性問題,又將矛頭指向缺乏溝通與理解的當代社會。細則多方描繪事件中的霸凌與被霸凌者心理狀態,還有那些沈重卻無法說出口的壓力與痛苦。
Thumbnail
看這樣的電影很痛苦,但這才是寫實。一向懂得拍戲該如何從善如流、可以做到觀眾導向的柯貞年導演,當然知道影迷要的是什麼,觀眾需要眾矢之的、需要有個明確一點的怪罪對象。那導演就畫箭靶給大家,而且箭靶不只一個,她畫了十個以上。而你,是否全都射中了呢?
Thumbnail
看這樣的電影很痛苦,但這才是寫實。一向懂得拍戲該如何從善如流、可以做到觀眾導向的柯貞年導演,當然知道影迷要的是什麼,觀眾需要眾矢之的、需要有個明確一點的怪罪對象。那導演就畫箭靶給大家,而且箭靶不只一個,她畫了十個以上。而你,是否全都射中了呢?
Thumbnail
柯貞年的《無聲》,纏繞在大膽與浮影之間,它近乎在開篇就交出了電影高潮,也因而在後段陷入了無窮輪迴。
Thumbnail
柯貞年的《無聲》,纏繞在大膽與浮影之間,它近乎在開篇就交出了電影高潮,也因而在後段陷入了無窮輪迴。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專題|所有好的故事,都是文化與社會的象徵。以失語的被害者渴望訴說、追求理解為主題的《誰是被害者》,同樣,也呼應了我們社會的焦慮。在國際上被剝奪話語權的台灣,是否能夠訴說自己的故事,被聽見、被理解,從而在遺棄我們的世界,找到自己的定位?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專題|所有好的故事,都是文化與社會的象徵。以失語的被害者渴望訴說、追求理解為主題的《誰是被害者》,同樣,也呼應了我們社會的焦慮。在國際上被剝奪話語權的台灣,是否能夠訴說自己的故事,被聽見、被理解,從而在遺棄我們的世界,找到自己的定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