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印象」展覽——逝水年華的追憶與再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近期,因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常設展關閉及大規模更新,掀起一陣懷古熱潮。不少人擔心香港故事會被篡改成Xianggang故事,也有人反思某國族主義的洗腦工程早就開始了。香港故事的展覽後感已有不少人書寫、整理,在此不贅。恰巧近日有機會到中文大學文物館參觀同樣關於舊時香港的「香港印象」展覽,借此介紹一下。
「香港印象」展覽以旅遊為主題,勾畫香港由「沒有甚麼可以做」的地方演變為著名旅遊勝地的過程。不過,這些作品的創造者卻不是匆匆路過的遊人,而是曾經駐守香港的軍人,或南下移居香港的知識分子,甚至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對香港的深厚感情。展覽透過風景畫作、照片及遊記等,建構不同時期、空間的香港論述 — — 由英治時期華洋混雜、兼具淳樸傳統與現代化的「東方之珠」,到南來逃難的文化精英發掘鄉郊美景,讓今人可以重新思考和感嘆香港之美。儘管舊日景色經已逝去,經過我們的重新注目,就讓往昔風光又活過來。
展覽分為香港、九龍、新界三個部分。說明文字提到旅遊文學中多刻畫港島現代與商業化的一面,九龍因着宋王臺、寨城等歷史遺跡,則展現歷史與古樸的一面。這跟我對香港、九龍的印象可說是截然不同,個人反而覺得港島區較有歷史感,九龍區則較有市井味。「​​香港印象」之所以是印象,是因為每個人對老香港都有各自的解讀。然而通過這些畫作、照片,可以讓我們連接舊時生活記憶,發掘我城的不同面貌——混雜而多元化,正是香港其中一個最寶貴的特色。
展覽的起點擺設了一系列《香江八景》的畫作,並展示了一本寫於1938年的《香港指南》。當中列出了香江十景,包括:香江燈火(維多利亞港兩岸燈火)、小港夜月(香港仔的漁家風味)、海國浮沉(淺水灣風光)等等。當中有延續至今的繁華,也有經已失傳的質樸景色。我自己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卻從未以此角度整理我城的美景,既感到新奇,也反思起保存及記憶我城風光的重要性。
香港固然有中西合璧的美譽,而展覽畫家的畫技也兼具華洋美態,別出心裁。「香港印象」就展出了一些用水墨入畫,題上詩詞,配以西式光影、色彩及透視技法,充分展現出香港獨特之處。例如下圖《東方明珠圖》,畫作的細緻與宏大令人驚艷,依山而建的時髦建築饒有趣味,叫人著迷。
葉恩泉 (1953) 東方明珠圖
無暇親身前往文物館觀看展覽的朋友,也可「​​網上卧遊舊香港」,欣賞部分親身展覽的相片和風情畫。以下羅列一些個人感受較深的畫面:
1950年代的香港中環,看起來跟英美城市沒有兩樣,無論建築風格還是人們的西裝打扮,都相當西化。同時,卻有人力車在大道上奔走。
1958年的干諾道 Connaught Road, Central, Hong Kong in 1958
洋行、政府機關林立的繁華市中心,背後卻是翠綠清秀的山頭。飽經移山填海、高樓矗立的今天看來,更覺可貴與唏噓。
1958年的中環皇后像廣場 Statue Square, Central, Hong Kong in 1958
摩登非常的中環的另一邊廂,是農家揹着重擔赤腳行走的粉嶺。一個城市,兩種風光,就像譜寫着雙城記。
1954年徒步粉嶺 Trekking along Fanling in 1954
畫家筆下的九龍塘,沐浴在夕陽餘暉中,雲朵好像軟綿綿的糖果,色調歡快,又有種柔和的安寧。
葉恩泉 (1950–1960) 九龍塘 Kowloon Tong in 1950s to 1960s
展覽將《青衣》畫作搭配《交通方便,有農村風味的青衣島》一文,文章描述青衣有着活潑奔走的家畜與清靜安寧的水田,令人心情暢快,想要住上幾天。昔日人們對交通運輸、時間與空間的觀感跟我們不一樣,對於我們來說,青衣算是比較偏僻不便的地區,對舊時人們卻是交通方便,可以感受到農家樂趣的地方。然而相同的是,我們同樣嚮往平靜與療癒的空間。
葉恩泉 (1950–1960) 青衣 Tsing Yi in 1950s to 1960s

香港印象展覽詳情:
展覽日期:2020年9月7日至2020年11月29日
展覽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 I

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展覽刪改、更新工程相關報導:

如這篇文章有幸接觸到你,願你可以行動抵抗遺忘,捍衛真相與公義,一同見證我城的未來。
如你願意支持我繼續努力,可以請我一杯咖啡☕:
https://ko-fi.com/sarenechan
歡迎每月定額支持我的寫作,讓我們在寒冬中互相守望,彼此送暖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1會員
158內容數
觀看電影後的所思所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慕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參與社會運動是個不斷審視及形塑自我的過程 許多人說,抗爭運動已經完了。無可否認,自從禁絕群眾活動後,人們能夠公開表達聲音的渠道變得越來越少,回歸「正常生活」的人也越來越多,推動社會變革的渴望與熱誠已大不如前。不過,對我而言,即使公表的社會運動經已停滯,內心的運動卻反而越演越烈。我開始發現,參與社
我有兩位最懷念的人,一位是我的嫲嫲,一位是幼時的家傭「姐姐」。 小時候,因為兩位家長都是在職人士,而兩位關係亦非常差,嫲嫲和家傭都是最照顧我的人。對我來說,他們才是真正的家人、真正的家長。 年少的我不懂事,總覺得嫲嫲打扮「老土」,談的東西也很無聊,做的飯也不太好吃,不怎麼喜歡去找嫲嫲。後來,因為父母
讀到眾新聞採訪被中共非法扣押12港人之一李宇軒的妹妹的報導,很是難過。對自由的追求與不公義的抵抗,改變了許多香港人的一生。不少人被迫做過往不敢做,甚至不敢想像的事,只為捍衛深愛的居所。有人為此賠上健康,有人失去親情,有人賭上「成副身家」,有人被迫流離失所,甚至有人失去生命。每思及此,心就很痛很痛。
日前,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呼籲各界寄送心意卡給十二位被捕港人的帖文。朋友便回覆我一段新聞:政治犯梁天琦疑因收到涉及劫獄、越獄等不當內容的聖誕卡,遭調至最高設防監倉服刑。擔心弊大於利,會危害被捕者的安全,亦諷刺我曾說不再提倡各種和你寫活動,是出爾反爾之舉。 我回應道,你的疑慮不無道理,要是有人貪玩、輕率
今天很長,長得很多人被帶走了,就沒有消息。 我們都知道「被綁架」、「被抄家」是必然的事。我們都知道早晚會發生的,只是不知道下一個會是誰、甚麼時候會到下一個。 我在很多記事上留下憤怒和悲傷,轉發了很多個帖文,花了對我來說很多的錢。好像這些動作已替我表達了我的情感,致使我不會感到難過。 看到一些可歸類為
這是上年參加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舉辦的網絡媒體高峰會時作的筆記,乘疫情我天天在家的時間整理筆記,重溫學習內容同時也希望可以分享給大家~ 爭取自由與人權的路上,本地人的努力固然是最首要的,可國際社會的關注也同樣重要。就好像韓國的民主運動,假如沒有國際社會的關心,許多為爭取民主而失去性命或受虐待的人,或許
——參與社會運動是個不斷審視及形塑自我的過程 許多人說,抗爭運動已經完了。無可否認,自從禁絕群眾活動後,人們能夠公開表達聲音的渠道變得越來越少,回歸「正常生活」的人也越來越多,推動社會變革的渴望與熱誠已大不如前。不過,對我而言,即使公表的社會運動經已停滯,內心的運動卻反而越演越烈。我開始發現,參與社
我有兩位最懷念的人,一位是我的嫲嫲,一位是幼時的家傭「姐姐」。 小時候,因為兩位家長都是在職人士,而兩位關係亦非常差,嫲嫲和家傭都是最照顧我的人。對我來說,他們才是真正的家人、真正的家長。 年少的我不懂事,總覺得嫲嫲打扮「老土」,談的東西也很無聊,做的飯也不太好吃,不怎麼喜歡去找嫲嫲。後來,因為父母
讀到眾新聞採訪被中共非法扣押12港人之一李宇軒的妹妹的報導,很是難過。對自由的追求與不公義的抵抗,改變了許多香港人的一生。不少人被迫做過往不敢做,甚至不敢想像的事,只為捍衛深愛的居所。有人為此賠上健康,有人失去親情,有人賭上「成副身家」,有人被迫流離失所,甚至有人失去生命。每思及此,心就很痛很痛。
日前,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呼籲各界寄送心意卡給十二位被捕港人的帖文。朋友便回覆我一段新聞:政治犯梁天琦疑因收到涉及劫獄、越獄等不當內容的聖誕卡,遭調至最高設防監倉服刑。擔心弊大於利,會危害被捕者的安全,亦諷刺我曾說不再提倡各種和你寫活動,是出爾反爾之舉。 我回應道,你的疑慮不無道理,要是有人貪玩、輕率
今天很長,長得很多人被帶走了,就沒有消息。 我們都知道「被綁架」、「被抄家」是必然的事。我們都知道早晚會發生的,只是不知道下一個會是誰、甚麼時候會到下一個。 我在很多記事上留下憤怒和悲傷,轉發了很多個帖文,花了對我來說很多的錢。好像這些動作已替我表達了我的情感,致使我不會感到難過。 看到一些可歸類為
這是上年參加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舉辦的網絡媒體高峰會時作的筆記,乘疫情我天天在家的時間整理筆記,重溫學習內容同時也希望可以分享給大家~ 爭取自由與人權的路上,本地人的努力固然是最首要的,可國際社會的關注也同樣重要。就好像韓國的民主運動,假如沒有國際社會的關心,許多為爭取民主而失去性命或受虐待的人,或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去年為了替好友慶生,我特意安排了一趟香港旅遊。每次去到香港,都會看見不同的風情,所以雖然去了很多次,但還是覺得能看到新景色。這座城市的多樣性與變化,總是能讓人發現不一樣的驚喜,無論是新開的餐廳、翻新的街道,還是變化中的城市景觀,都讓每次的旅程充滿了新鮮感。香港這座被譽為「東方之珠」的城市,自開埠以來
Thumbnail
迥異的文化饗宴,上午在充滿懷舊氛圍的漁村大澳,坐上地鐵,下午就到了摩登的熱鬧街區,現代的高樓點綴著老舊的建築,坐著遊艇幾小時就能遊遍海灣,ㄧ部幻燈片機,是母親去香港時帶給我的禮物。
Thumbnail
大誌雜誌127期,香港攝影師Wilson Lee Photography分享攝影作品《平和日》,紀錄他心中理想的香港,邀請9位在臺灣的香港朋友,針對照片中各個地區,寫下他們曾有的生活記憶。看似紀實的攝影,卻也因畫面清澈明亮而略顯夢幻。有些物種不可以滅絕,有些物種不該消失;不管去到哪裡,都要好好地活。
Thumbnail
紅毛城是台灣歷史中一個知名建築物。這裡歷經近四百年的西方列強爭奪,時至今日;這裡成為一個新北市淡水區觀光知名地點。紅毛城屹立不搖的建築物,可說是觀光客來此回憶歷史與觀看早期西方建築物。歷史學者更能從這裡找尋歷史的真相與歷史考古。 紅毛城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28巷1號
Thumbnail
一個介乎於前現代及現代的香港、介乎於難民社會與經濟起飛的香港、介乎於人情與制度之間的香港、介乎於手工與科技之中的香港──而這個香港,相對於電影說要呈現的八〇年代,更像是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的香港。這裡的香港,蘊含着主創團隊藉城寨四子於電影結尾時說出的不變價值。
Thumbnail
很多年前有首老歌,名為「香港香港」,歌詞中寫道:「說一聲香港 香港 你永遠是尋夢鄉,香港香港你那色調難忘,香港香港載有我童年夢想...」雖然我對香港沒有鄉愁,但三次到訪香港,卻有著全然不同的感受。 過往的職涯中,曾經與香港人共事約莫三年,雖然時間不長,但卻讓我感受到不少的價值觀衝擊,香港因為歷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臺北的兩座九龍城寨建築,描述了它們與九龍城寨的相似之處和變遷。透過敘述,帶領讀者體驗這兩座建築的歷史和註定被改建的命運,讓人感到回憶逐漸消去的感慨。
Thumbnail
​深入台灣各地都有許多小型博物館,走入博物館會發現很多當地地介紹。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文史館 就是個典型例子,此場館於西元二零零三年一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幕啟用,是中華民國第一座地方性質博物館,現在由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分館管轄。 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文史館 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一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去年為了替好友慶生,我特意安排了一趟香港旅遊。每次去到香港,都會看見不同的風情,所以雖然去了很多次,但還是覺得能看到新景色。這座城市的多樣性與變化,總是能讓人發現不一樣的驚喜,無論是新開的餐廳、翻新的街道,還是變化中的城市景觀,都讓每次的旅程充滿了新鮮感。香港這座被譽為「東方之珠」的城市,自開埠以來
Thumbnail
迥異的文化饗宴,上午在充滿懷舊氛圍的漁村大澳,坐上地鐵,下午就到了摩登的熱鬧街區,現代的高樓點綴著老舊的建築,坐著遊艇幾小時就能遊遍海灣,ㄧ部幻燈片機,是母親去香港時帶給我的禮物。
Thumbnail
大誌雜誌127期,香港攝影師Wilson Lee Photography分享攝影作品《平和日》,紀錄他心中理想的香港,邀請9位在臺灣的香港朋友,針對照片中各個地區,寫下他們曾有的生活記憶。看似紀實的攝影,卻也因畫面清澈明亮而略顯夢幻。有些物種不可以滅絕,有些物種不該消失;不管去到哪裡,都要好好地活。
Thumbnail
紅毛城是台灣歷史中一個知名建築物。這裡歷經近四百年的西方列強爭奪,時至今日;這裡成為一個新北市淡水區觀光知名地點。紅毛城屹立不搖的建築物,可說是觀光客來此回憶歷史與觀看早期西方建築物。歷史學者更能從這裡找尋歷史的真相與歷史考古。 紅毛城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28巷1號
Thumbnail
一個介乎於前現代及現代的香港、介乎於難民社會與經濟起飛的香港、介乎於人情與制度之間的香港、介乎於手工與科技之中的香港──而這個香港,相對於電影說要呈現的八〇年代,更像是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的香港。這裡的香港,蘊含着主創團隊藉城寨四子於電影結尾時說出的不變價值。
Thumbnail
很多年前有首老歌,名為「香港香港」,歌詞中寫道:「說一聲香港 香港 你永遠是尋夢鄉,香港香港你那色調難忘,香港香港載有我童年夢想...」雖然我對香港沒有鄉愁,但三次到訪香港,卻有著全然不同的感受。 過往的職涯中,曾經與香港人共事約莫三年,雖然時間不長,但卻讓我感受到不少的價值觀衝擊,香港因為歷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臺北的兩座九龍城寨建築,描述了它們與九龍城寨的相似之處和變遷。透過敘述,帶領讀者體驗這兩座建築的歷史和註定被改建的命運,讓人感到回憶逐漸消去的感慨。
Thumbnail
​深入台灣各地都有許多小型博物館,走入博物館會發現很多當地地介紹。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文史館 就是個典型例子,此場館於西元二零零三年一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幕啟用,是中華民國第一座地方性質博物館,現在由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分館管轄。 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文史館 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一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