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十一,因為某購物網把觸手伸到賣書的領域,推出誘人折扣,接著一群獨立書店和出版社的文化人們登高一呼,要在雙十一停業一天,作為對這個破壞文化的消費主義濫行的反抗與指責;但我看了看過了一天,開始對這宣言和行動感到越來越疑惑。
我覺得這就像一個人支持綠能,天天走路上班,但看到鄰居開自駕車上班,就連路也不走,班也不上了,把自家太陽能板拆了,鎖在家裡一天高喊支持綠能的口號一樣令人困惑。
先說折扣書展這件事,我也是個會撿書展或回頭書貪小便宜的人,(沒錯我也是摧殘文化產業的推手),回頭書尤其誇張,一本九十九元,六本五百元,遠比這次的六六折還要浮誇。但往往我逛了好幾遭,想買的書,想看的暢銷書就是不會在那些被賤售的書堆之中。
為什麼呢?因為除了瑕疵之外,賣剩的書才會成為回頭書。賣剩代表願意買的人比印出來的多,例如永遠都會看到的暮光之城或跟著禿子走;某方面我還蠻喜歡這個活動,因為相當符合市場供需理論,就連邏輯不清的我都懂。
一本書多少錢是合理的?為什麼有的書一樣的裝禎一樣的厚度。但價格卻不同,那會是誰能定義的?現在常盛行一句話叫內容有價,但應該是「內容對它的讀者有一個能接受的價」。
為什麼聖經能快速廣泛地傳播,古騰堡的印刷術是一個重要原因,聖經是第一本大量印刷的產物,而關鍵就是讓一本書籍的成本與售價能大幅降低到讀者們能夠負擔的價格,也讓印刷公司大發橫財,教會爽收信徒。那些過去精雕細刻的手抄本則維持著奢侈品稀缺的地位成為古文物。
現在打折被說是對作者、出版社甚至文化界的汙辱與打壓。但現在這群人堅持的價格,其實也是一本書被賣給出版社決定出版的價錢,也許一本書對一位讀者來說價值三千元卻被以三百元定價;為什麼這樣的行為不是對作者的汙辱,而打折就是呢?為什麼一本在讀者心中只值一百塊的書卻可以賣到四百塊,這對其他的作者就公平嗎?
岔題說一下,雖然懶惰但還算有在創作的我,雖然沒出過書,以後多半也沒機會出書,但如果我下輩子出得了書,而我的作品能因為價格低廉被更多人願意嘗試願意看見,我也願意愛打少折就打多少折,因為那就是我在讀者心中的價值。
當然能夠讓出版社獲利也是首要之要。但這代表的是,必須賣出更多本書;這也仍脫不出內容有價的概念,而現在,更難以否認作者本人對讀者的吸引力也是內容之一;那為什麼書賣不出去不是改變行銷手法包裝作者產品,找到認為你的出版品有標籤上價值的讀者、或是去更好評估目前市場上這個價格能否接受你所推薦的內容;反而是怪讀者不願意掏出你訂定的那個價格?既需要通路幫你找到更廣大的讀者,卻又不接受身為資本化身的通路透過供需理論的策略,找到更多願意花錢的讀者,達到更普遍的市場挖掘效果,而認定國內市場的讀者數量就是那個數,任何推銷都是打壓。(更別說此次購物網站是自行吸收價差)將自己鎖在一個不高不低的價格,也沒能拓展市場,究竟是內容有問題還是策略有問題。
現在有個趨勢就是開獨立書店的人很偉大,我也認同他們很偉大,願意挑戰極高機率血本無歸的生意,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他們很偉大。但血本無歸的原因之一常被自我分析說是必須落入跟通路打折扣戰的窘境,可是這件事本身不就是跟想用一枚士兵單挑皇后主教戰車騎士是一樣的無謀嗎?更別說真正的挑戰者電子書還在那摩拳擦掌想翻掉整個棋盤。
我也聽過某些獨立書店會和出版社合作,獨佔某些作者的書販售,確保不會被剝削,形成相對友善的出版環境。如果是自己想買的書也就算了,但為什麼也得被說是部保護文化?
而且書店真的就只是一個賣書的地方嗎?我相信大部分實體書店經營者與其支持者,更會說一間實體書店的價值在於他傳遞的氛圍,能透過實體的場域、活動營造所處社區對閱讀的需求,對文化氣息的需求。既然都認為書店的價值在於場域能提供的特殊體驗,那不正是現代商業最追求的差異化嗎?為什麼還會去計較一本書被賣多少錢呢?
堅持著想堅持的價格,是否又排除了的確因為這個價差而無法承擔的窮困消費者。那這樣所謂初衷想推廣的文化不還是被資本消費主義所囚禁的文化?所謂文化產業被摧毀,首要根本之一不是來自讀者群的流失嗎?
如果只是為了扭轉這個頹勢,想推薦值得推薦的書給更多人知道,現在去做Youtube當說書人的效果可能還要更好;如果是要鼓勵有能力想支持的作者創作,也許更好的是為作者募資捐款,辦更多講座或曝光;就去自己能買到任何通路都沒有提供的內容與服務。
死守著用更高的價格賣著和大通路一樣的書籍,真的是最好的行動嗎?一件事物,不論虛實有了價格標籤往往就是為了賺錢,賺錢自然就會有人追求利益的極大化,堅持著書本身不是商品,所以每個人都有義務掏出比自己能接受更高的價格來支持,我覺得是文化的驕傲。
當然我深深明白,所有付出生命金錢的經營者出版者,其實都了解這些事實,也一定都想出了比我更有創意的方式,用無比的毅力去維持一間理想的實體書店,孕育理想的出版品。但這樣的獨立書店和出版社,今年面對市場的挑戰,卻採取自我停業一天,懲罰客人懲罰自己,說著價格不高一點,以後沒有我獨立書店,你各位都會很困擾很慘。我總覺得哪裡奇怪,有點像得不到愛人的心,就選擇攀上高梯說威脅要結束生命一樣。不就是近年很流行的情緒勒索嗎?當呼籲產生了說教與指責,又有多少大眾會願意傾聽你的理念。這麼做,那些不曾走進獨立書店,甚至連名字都沒聽過的人們又會在乎嗎?他們大都在家翹著二郎腿翻著電子書,連你從窗外墜下的身影都沒看見吧。
當然,寫了這麼多,我也知道,就跟我大多數的創作一樣,跟一天上門的客人五根手指數得出的獨立書店一樣,都只是盡力卻不被認同的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