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學一術】找出無二的自己是為了與無數的他人相遇-《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螢幕陷阱》

2020/10/1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在寫作上惰性十足的我重看起火鳳燎原這部漫畫,裏頭的孫策和周瑜有句口頭禪「把麻煩的事聚在一起解決就簡單多了。」。於是我身體力行地,想把最近看完但一直沒寫的書和白晝之夜找了一些共通點,索性寫在一塊;不知道還有誰會把白晝之夜和讀書心得寫在一篇的。

到頭來還是做自己最美-《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的全書譯名長到好像就沒打算讓人記住:《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駕馭感官的力量,讓美學成為你的個人優勢和企業策略,創造品牌價值》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的全書譯名長到好像就沒打算讓人記住:《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駕馭感官的力量,讓美學成為你的個人優勢和企業策略,創造品牌價值》-圖取自博客來
在奢侈品品牌收購市場闖蕩數十年的作者-寶琳布朗提倡美學智慧(Aesthetic Intellengece),認為任何人乃至企業都應該學習持有美學智慧,乃至美學智商出發思考商業策略。
讀完這本書的確就像以前在大學商學院修完一門通識課一樣,教授提出她的論點,並以大量的品牌個案為輔助說明,說明這些涵蓋精品、百貨、食品的大企業,為什麼有些失敗消失在時代洪流,有些能屹立不搖。
企業的品牌符碼是經營行銷的關鍵之一,一個品牌與其符碼要經得起時間的淬鍊,是來自於品牌自身歷史獨特性與相關性的底蘊,是對自我企業最獨特的價值深入的理解,並要因應著時代浪潮時時檢視這個理解,調整包裝的方式;例如書中提到一個成立近百年的著名行李箱品牌,在大航海時代主推探險家型的大型個人行李箱,但在航空業盛行,就改為輕薄便於攜帶的小型行李箱,並推出新的口號:「帶著我飛行。」而能夠轉型成功不被淘汰。
她將培養美學智商分為四個階段:調諧、詮釋、清晰闡述、與策展。白話一點地說就是要先投入心力實際了解自己認同的內涵價值,到能夠用文字、色彩、圖像各種形式來說明與包裝這項價值。我自己為作者作出最後的總結是:個人乃至企業必須學著從自己的歷史找到一份價值與獨有的說明包裝方式,因為那樣才能成為不用追尋而是被追尋的一方,會一再回頭的忠實顧客也正是渴求著那樣的獨特經驗。到頭來,這本書還是教人要學著了解自己、做自己,才能與眾不同,但又和普通心靈雞湯不同的確提供一套有系統的方式學習。
但我個人而言總不太欣賞作者所說那自我時尚美感培養的過程,或是她對那些並不注重個人品味的人溢於言表的批評,有種中產乃至上流階級對忙到無法在意自己,或窮到買不起自己想買的衣服的族群的鄙視與優越感。雖然這多半是我的誤解或偏見之類,但也許這是讀完後我唯一挖掘到的自己吧。

過多的選擇等於沒有選擇-《螢幕陷阱》

索羅摩.班納齊和喬納.雷爾合著的《螢幕陷阱》則是以使用者行為研究的角度出發,講述著因為資訊爆炸,小小螢幕所呈現的一切卻牽動了人們所有的言行與選擇,人們是以毫秒為單位在判斷眼前小螢幕上所提供的資訊與商品,這也造成人們的注意力是當今社會最值錢的商品。
螢幕陷阱
全書以美國政府的健保方案網站為例前後呼應,這個網站為了讓民眾便於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健保方案而設計 ,但卻同時包含了上萬種不同的方案,讓民眾們根本手足無措,最後多數人選了推薦方案,反而讓自己每年需花費的健保費多了數百美元。
要怎麼在螢幕上有效表達資訊,幫助人們選擇,就成了這本書要回答的中心問題,它彙整了相當多影響人們對電子畫面判斷的因素研究,例如人們的視線焦點大都是中間偏左上、色彩飽和度、視覺複雜度都影響著人們對網頁的評價與耐心、要能讓資訊有效傳達並讓使用者滿意最好提供個人化的回饋。
當然從商業的角度,這些要點有時就有必須反著操作,才能讓消費者失去判斷力,可以不斷地將商品加入購物車。這樣的研究總是雙刃劍,讓公家單位能提升公共政策的宣傳效用,讓想賺錢的企業知道怎麼更有效率偷走顧客的注意與判斷力。
但最終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比較像一份商業提案企劃書,因為作者在結論的最後說,他要設計一款主打思維思考架構的APP;可是也僅停留在架構的敘述上,這樣的APP架構實際上能有多少效用,反而比整本書更讓人在意。畢竟作者聲稱,總結本書研究而設計出的APP架構是要幫助人們能找到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藉以改善生活。但回過頭來說真的在意自己的注意力被偷走,或是去真切思考自己想要什麼的使用者又有多少呢?有人警告便利性讓所有人都成為了等待企業收割的韭菜,有人反駁都是你情我願的自由交易,這個界限似乎也沒人說得準。

選擇自我才能找到他人

上禮拜和朋友們第一次去了台北市政府舉辦了幾年的白晝之夜,聽說今年與往年相比,減少了裝置藝術,取代的是更多的行為與街頭藝術表演,像是結合像脫口秀的戶外小型網球賽、一群舞者演示睡眠的方式、看著一台豐田汽車載著一對情侶繞著停車場轉之類,我想只有在大半夜才可能有人圍觀的演出。
從表演者的角度來說,資訊流通讓藝術家多了更多媒介接觸到觀眾,也許能收到的批評與隨意的指摘,與他人的重複也會讓表演者對自己產生不信。有人說做藝術是為了展現自我的滿足,但可以找到一群人圍觀並發出真心的認同與讚揚,很難相信會有人完全不想要這些。他們渴望透過表演找到無二的自己,卻也盼望能遇見對這樣的唯一產生共鳴的人們;從這方面而言,資訊的流通能讓他們成為被看見被選擇的其中之一,似乎也是個小小的奇蹟。
不過做為一名沒有什麼美學素養的觀眾,那一晚我最深刻的感受。反而是來自於今年多到可以用人滿為患來形容的人潮,那人潮甚至阻擾了手機接收信號,一群人成為了在街道遊走的網路難民。
在過去資訊尚不流通的年代,自認為獨一無二純粹是因為要理解幾千年前人們和接收到幾千公里遠人們的想法是一樣困難。但在如今數十億為一社群的時代,儘管我們自認是獨特的想法,一丟到社群後要真的是獨一無二反而困難。
爆量的傳遞,讓我們都能輕易接收到對某件事物的評價。所以我們聽到哪間餐廳好吃、哪部電影好看,都習慣上網先看評價再說,等同於整個世代的人在基礎上都可能產生相近似的美感與選擇。但在這一晚久違地對那些看不懂、摸不著頭緒的演出,無法以螢幕中的意見分析為盾,只能掏出自我感受眼前的一切,在沒有選項的情況下,探索與挖掘,做出僅屬個人而言的選擇反應與感動,而不是只停在不理解的大門。
表演者從自我出發,觀眾沒道理不該以自我回應,這反而提醒了我自我思考的意義,這或許也是寶琳布朗所說美學智慧的第一步吧。
現在我們有了強大的工具去研究無數個體的行為,也因此產生多不可計的選擇;面對那樣的選擇,返歸諸己,了解自己的歷史、從自我的價值出發,會是個不被過多的選擇所迷茫以致失去獨特競爭優勢的好方式;但若最後想要成就點什麼,留下痕跡,終究得利用好的行銷方式與包裝來闡釋,才能在現代找到有同樣想法的那群人,或是說服更多本不那樣想的無數他人;不然終究也只能自我滿足,成為被文明化約掉的無數選擇中的那點小數。
現在敲著這些文字的我回想起那個夜晚,某個舞者在鮮明的白光下把一個人扛上肩轉圈圈,不知道那個獨一無二的圈能感動到的,會是在場的還是數萬年後的誰;正如同我這篇自認獨特的文章又能夠與哪些共鳴的人相遇呢?
我聽到那個夜晚的我說:別管了,就先讓我們和自我在這白夜的街道中晃蕩一整晚吧。
6會員
7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