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學一術】放自己一馬-《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從印度哲學思維,找回真實的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是個終日與負面消極為伴的人,也正因為是這樣的人,幾乎不曾主動看過這類心靈書籍;但先前我的情緒好像不知不覺累積到某個邊緣,也剛好有朋友推薦這本書,看完覺得對當下的我理解自己與釋放還蠻有幫助的。

這本書的作者是熊仁謙,我看完一查竟然是同年人,他已經寫了好幾本書有快十萬粉絲,相較之下我什麼都不是,當我又如往開始自怨自艾,我隨即想起這不就是這本書反覆提到的人的負面情緒公式嗎?才剛看完就馬上繼續被負面情緒纏身的我還真是完美的反面教材。

《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從印度哲學思維,找回真實的自己》圖片取自博客來

《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從印度哲學思維,找回真實的自己》圖片取自博客來

如書名闡釋,這本書是以印度哲學家龍樹的佛法作為理論立基點,探討人類的負面情緒以及該如何面對負面情緒。但並不像坊間心靈雞湯總說要正面看待煩惱、積極解決問題;作者在前幾章以實例與科學歷史的角度,解釋了人天生就會對事情有預期、又偏向悲觀,加上大腦會自動將一切認知編成一個故事。導致人總是預期事情會變好去行動,但當結果不如預期時就鑽牛角尖,對事情做主觀負面解釋陳述,進而讓自己產生更激烈的情緒反應。

他將人類面對事件的反應分為三階段-認知>情緒>行為,但這個認知到情緒間還包含著理性的轉譯,才會影響行為的本質。人的理性與情緒總是存在,只是理性的強弱決定了情緒的強弱,這個被稱為人生輪的概念的確能幫助我們更認識與了解人面對事情的反應。但我更想知道的是應該如何處理甚至預防自己落入負面情緒的泥淖。

換個方式體會世界、接觸世界

這本書提到因為生物生存本能、歷史與宗教的影響而讓人們奉信著:「一因論」,也就是「因為我......所以我......」、「如果我......我就可以......」這類認定事物只有一個原因與解決方法的邏輯。受到大腦的制約,注意力往往會被迫放在那些讓我們感到損失的事物上,又關注著自己本身,而認定若自己去做,就一定能解決、能挽回失去的事物,但往往只會失去得更多。

他的建議是按龍樹所說,凡事都可以堅持以客觀與中性的理性去看待,當意識到損失感時,就要提醒自己實質上有得到的事物,一加一減,就不會因而產生過多的情緒。

負面如我,不禁會想也許不管怎樣都找不到能抵銷的得;也許,能意會到自己還活著、還能安心吃頓飯睡好覺,就已經是最大的得吧。

追根溯源.要能夠完美扭轉如上這樣負面的一切情緒,最好就必須抽換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書中是以盲人摸象為比喻,盲人摸到象的不同部位,都會深信自己摸到的是不同的事物,但問題不在於他摸到什麼,而是一開始他就無法以正確的方式認知事物,而陷於自我賦予的認知束縛中。

這和我這幾年的想法很相似,有時我會確切地感覺到自己正在扮演著被無形劇本所操控的腳色,會感覺到身體被強烈的違和感所佔據,一股我也不知怎麼解釋原因的情緒會推著我我做出其實不想做的反應,但當下就是覺得自己應該那樣做。只是儘管感受得到,但和反抗都是兩碼事。

結合此書所說,如果能隨時以一種抽離客觀的角度看事情,而不是困在自己當下的腳色,像是把自己當作舞台下的觀眾一樣,很多糾結的事情或紛爭瞬間都會變得有點可笑。

也就是說「因為我......所以我......」,這句話真的有必要性嗎?真的是我應該負責的嗎?非得要我來承擔或是主動去做嗎?很多時候逼迫自己去行動,都可能是被這句話所制約,但往往最後只會認清自己的行動在許多事裡並是不重要的這一事實,然後被預期感、悲觀與自己編出的故事所壓垮。

如果能夠接受「因為我......所以我......」的非必要性,並客觀地去分析一件事的原因與不同的發展可能,再認清自己應該或想要做些什麼的平衡點去採取對應的行動,或是不動。

我試著以這個概念面對某件掛心不下的事,我告訴自己:「並非一定要我如此才能夠解決、我已經盡力去做我能做的了。」,那時一句話自然地由衷而生:「放自己一馬吧。」

如此一想,我的確呼吸不再那麼困難,肩膀不再那麼沉重,甚至覺得對那件事產生不同角度,自己還有其他可以面對的方式和選擇。雖然我不住會想,人生中一定也存在客觀上只能由自己面對的無解困境;不過那時如果已用這種態度去分析與理解事情脈絡、力所能為之後,我至少還是能坦然面對失敗,放過自己,也放過可能被影響的他人一馬。

雖然如此,儘管知道了這個原理,可我想我還是很難達到那樣完全超脫、理性客觀的境界,畢竟我就是個受生物本能制約的普通人類。但在這本書以縝密的邏輯和書寫系統化了這個概念後,我覺得還是對實踐有相當的幫助。至少在本能的控制下,面對負面與消極,我可能還可以意識到有不同的選擇存在;正如我喜歡的日本搞笑藝人若林正恭在散文集《社會人原來如此》所寫的負面消極的怪獸;也許我必無可避,負面情緒的怪獸總是會出現在我面前邀我一起沉淪,但我可以向它擺出「你又來了」的表情,然後一句「我已經跟你玩夠了」一腳將它踹回它該在的陰暗角落。或許總有一天,怪獸再也不會出現,那些負面與消極,可以在茁壯的理性下在向我揮手前就化為正面剖析、解決問題的能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危雁的沙龍
6會員
83內容數
危雁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23
2024年底奪下M1二連霸的令和浪漫-高比良車在2023也出乎自己意料地奪冠後,本想奉獻更多時間給M1的他有一段自我懷疑的時期,為了證明又或是想取回自認的存在價值,以分析2022年Westland奪冠的專欄為契機,將他滿腦子想的M1相關分析通通寫下來,出版了「漫才過剩考察」。
2025/02/23
2024年底奪下M1二連霸的令和浪漫-高比良車在2023也出乎自己意料地奪冠後,本想奉獻更多時間給M1的他有一段自我懷疑的時期,為了證明又或是想取回自認的存在價值,以分析2022年Westland奪冠的專欄為契機,將他滿腦子想的M1相關分析通通寫下來,出版了「漫才過剩考察」。
2025/01/26
這幾年在台灣的漫才文化越來越盛行,許多漫才組合都相當熱銷。而在起源地日本的漫才文化也從未見頹勢,每年舉辦的漫才大賽-M1大賽(M-1グランプリ)在日本的搞笑界作為「最有夢想的大賽」的地位也越發鞏固。參賽者囊括了全日本中完全素人到十數年經驗的專業藝人的組合,都像爬著通天塔般,一層又一層的奮力廝殺。
2025/01/26
這幾年在台灣的漫才文化越來越盛行,許多漫才組合都相當熱銷。而在起源地日本的漫才文化也從未見頹勢,每年舉辦的漫才大賽-M1大賽(M-1グランプリ)在日本的搞笑界作為「最有夢想的大賽」的地位也越發鞏固。參賽者囊括了全日本中完全素人到十數年經驗的專業藝人的組合,都像爬著通天塔般,一層又一層的奮力廝殺。
2024/12/08
前幾天看完了小說『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或多或少因為推薦都提及著出版與譯者的努力。剛開書時的確感覺到某種違和感
2024/12/08
前幾天看完了小說『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或多或少因為推薦都提及著出版與譯者的努力。剛開書時的確感覺到某種違和感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每當我們真正能面對自己的情緒,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Thumbnail
每當我們真正能面對自己的情緒,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Thumbnail
已經看完本書,覺得寫得真的很好很實用,分享一下目前我自己的心得,並不一定全部照書所陳述,有加入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部 放下 ✅ 自我認同篇 我們都習慣被外在的事物定義自己,例如你的財富,你的職稱,你的地位,你的才藝特技等等,這些沒有什麼不好,但終究是外在的東西,如果這些就是你對自己唯一的定義,有天
Thumbnail
已經看完本書,覺得寫得真的很好很實用,分享一下目前我自己的心得,並不一定全部照書所陳述,有加入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部 放下 ✅ 自我認同篇 我們都習慣被外在的事物定義自己,例如你的財富,你的職稱,你的地位,你的才藝特技等等,這些沒有什麼不好,但終究是外在的東西,如果這些就是你對自己唯一的定義,有天
Thumbnail
「MIT心靈影像自療法」是一本非常好理解的心理學相關書籍,適合容易負面思考、容易焦慮的人閱讀。
Thumbnail
「MIT心靈影像自療法」是一本非常好理解的心理學相關書籍,適合容易負面思考、容易焦慮的人閱讀。
Thumbnail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一直是多數人在探討的議題之一,但負面情緒真有這麼可怕嗎?我可以大聲跟各位說「不」。其實負面情緒有時扮演著我們人生的導師,讓我們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一直是多數人在探討的議題之一,但負面情緒真有這麼可怕嗎?我可以大聲跟各位說「不」。其實負面情緒有時扮演著我們人生的導師,讓我們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如果你最近感覺心裡浮躁、情緒給你的動力越來越短暫,或是覺得自己很容易受周遭環境和人影響,到了讓你困擾、焦慮的程度,可以來看看這本書。
Thumbnail
如果你最近感覺心裡浮躁、情緒給你的動力越來越短暫,或是覺得自己很容易受周遭環境和人影響,到了讓你困擾、焦慮的程度,可以來看看這本書。
Thumbnail
沒有不能原諒的事,你只是不肯放過自己。內觀自己的情緒模式。 目前我們生命中的困境,讓我們痛苦糾結的人、事、物,真的都是我們自己內在原來就有的情緒感受帶來的,我們只是找個身邊的或是看得見的人、事、物掛靠上去,然後發洩出來而已...
Thumbnail
沒有不能原諒的事,你只是不肯放過自己。內觀自己的情緒模式。 目前我們生命中的困境,讓我們痛苦糾結的人、事、物,真的都是我們自己內在原來就有的情緒感受帶來的,我們只是找個身邊的或是看得見的人、事、物掛靠上去,然後發洩出來而已...
Thumbnail
新的想法還是需要這個世界映證,才會得出不同的回饋。 行動的過程與世界有了真實的互動,隨著互動增加,真實世界給予的回饋,也會打破你對於原先的期待的認知,不論是好的壞的,這些真實的感受,比起單純的想法改變來的直接。
Thumbnail
新的想法還是需要這個世界映證,才會得出不同的回饋。 行動的過程與世界有了真實的互動,隨著互動增加,真實世界給予的回饋,也會打破你對於原先的期待的認知,不論是好的壞的,這些真實的感受,比起單純的想法改變來的直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