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粧安法》第6條第1項之安全性評估意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實施後,一直被懸置於高閣的「安全性評估」,一夕之間變成了化粧品產業的顯學,每個「有機會」成為「安全資料簽署人員」者,無不趨之若鶩;而資格擦邊者,也殷切地希望能有擠身入列的機會。由此可知,法律還是主要的敦促力量,讓原本被漠視的「責任」,反撲成為業者與從業人員「不得不」的重要投資,或有心人的武裝。

「道德」是「自律」的素養與能力;而「倫理」則是在特定群體內之成員(自然人或法人)能彼此和諧共處的共識,具有同儕團體約束力,故其屬性為「他律」。

因此,讓消費者能真正無虞地使用產品,是業者的「職業道德」。當然,業者信守其在行銷時所作的其他承諾,也必然是在「職業道德」的範圍內。也就是說,即便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也應恪盡職守。

而當這些在「職業道德」層次應「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良知,落為法律文字時,只能說,在這特定群體內可能有某些成員,對於遵行所謂的「倫理」共識「力有未逮」。而這「力有未逮」,無論是藉口亦或是事實,都會動搖到群體內其他成員的基本利益或價值。那麼下下之策,便僅能將那些容易被「無限上綱」的「道德」論述,沒有強制力的「倫理」守則,轉換成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法規」。法律便是在「道德」勸說與「倫理」規範無效下之「不得不」的作法,當然所引據的「標準」就不能太高。因此方會有「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標準」與「法律是最低的倫理要求」之說。

承上,有為者不僅應「守法」,更要負起那些在「法律條文」被狹義解釋的狀況下,所可能規避掉的責任。意即,不應再以「合法」而自滿,或藉以避責,殊不知,「合法」僅僅是義務,分內之事,何足掛齒,遑論炫耀。

其實這一篇短文並不是要來說教,而是嘗試以「職業道德」的高度,來談談《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第6條第1項條文的內涵。

化粧品不得含有汞、鉛或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禁止使用之成分。但因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無可避免,致含有微量殘留,且其微量殘留對人體健康無危害者,不在此限。

一般人在看到上述條文時,通常會慣性且直接地聚焦在條文中「公告」這兩個大字上。而我國主管機關也的確依《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第6條第3項之規定,以「負面表列」方式,公告了《化粧品禁止使用成分表》,直接禁用了這些對人體有明確危害的物質。在此再吹毛求疵一下,其實一般我們不會將不用於化粧品配方中的化學物質稱之為「成分」。既然已被禁用,自然「不會」平白無故地出現在化粧品製劑中。故若能將《化粧品禁止使用成分表》表名中的「成分」以「物質」代之,會令該表名在概念上更為達意。

「負面表列」的規範重點在於「不得使用」。但是否會有「沒有使用」卻出現在化粧品製劑中的狀況呢? 當然可能。在專業常識層面上,吾輩常可以很直覺地認知到這是「雜質(impurity/impurities)」。而製程中,原在「原物料」中的「雜質」,「不慎」進入製劑,而成為該製劑中的「痕量物質(trace(s)/trace element(s))」,是很「自然而然」的,一般常會認為這是常態,沒甚麼好大驚小怪的。此外,由於「雜質」是在製程中方進入製劑,故管制「雜質」應是屬於GMP層面的議題,因此重點在於GMP計畫中的相關作為上。

「魔鬼藏在細節裡」。《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第6條第1項條文中的第二段文字,才是在《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中僅有之描述「安全性評估」的條文。

但因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無可避免,致含有微量殘留,且其微量殘留對人體健康無危害者,不在此限。

或許您又很直覺地注意到這一段文字中的「微量殘留」了,因此便很自然地又聯想到了「微量殘留」的「限量」規定。的確,依《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第6條第3項之規定,「微量殘留」的限量規定是併入《化粧品禁止使用成分表》一起發布的。所以,似乎符合了《化粧品禁止使用成分表》所規範的相關內容,產品也就合法了。合法了,但安全了嗎? 這一句含標點共45個字,而您卻只看到了最無足輕重的4個大字,這樣是不是過度化約了這句話的重點呢?

您有沒有注意到,這「微量殘留」是因為「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無可避免」方才出現的,且此「微量殘留」在產品中之實際殘留量,必須要在「對人體健康無危害」的前提下,才能「不在此限」。此時我們就可以根據這樣的邏輯,理性地提出下列問題:

此「微量殘留」為何?

(危害鑑別)

應如何避免此「微量殘留」之出現?

(現階段科技或專業水準可採用的管制方法)

做了何種管制但仍無法避免此「微量殘留」之出現?

(釐清該「微量殘留」出現之合理性,理由應可受公評)

此「微量殘留」的「殘留量」是多少?

(暴露情境分析)

為何此「微量殘留」在這樣的「殘留量」下對人體健康無危害?

(風險評估)

若以上5個問題您都能對答如流,那您的確「有能力」符合《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第6條第1項的要求;反之,那就更應該釐清這些「責任層次」問題的核心,不要得過且過地忽略了這些問題的重要性,而偏安於「限量殘留」標準之符合。更甚者,或許連符合與否都無從得知,因為連「檢驗」都省了。

在「化粧品安全性評估」方興未艾之際,您是否曾想過其法源為何? 除了藉由《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第4條第1項所提到的「產品資訊檔案」,以及根據「產品資訊檔案」在第3條第1項第3款中之定義,似乎隱約地提到了「安全資訊」外,《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中有類似歐盟《化粧品法》(Reg. (EC) No 1223/2009)第10條那麼開宗明義地,直接在條文裡要求化粧品應進行「安全性評估」嗎? 表面上看起來答案似乎不言可喻,但事實上,《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第6條第1項條文中的第二段,就是一段闡述「安全性評估」的條文。

「安全性評估」的第一步就是鑑別「危害」。被鑑別出來的「危害」,才是我們應予以管制,並進而評估的對象。換句話說,沒有被鑑別出來的危害,就不會被評估到。僅有被鑑別出之「危害」,才能夠再深入瞭解其特性,進而知道該如何管制。而若已「盡力」針對該「危害」施以適切的管制,但仍出現在產品中,那想必其含量應該「不多」。那麼這個「不多」是多少呢? 無論多少,皆應當實事求是地予以釐清,這樣才能根據該「危害」的「用量-反應關係」以及其「暴露量」,來評估其對人體健康所造成的風險。若評估後可認定其為低風險者,這樣的「殘留量」才能被接受,才能合乎《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第6條第1項條文第二段文字中之「不在此限」的要求。而這整個過程,不就是「安全性評估」嗎?

也就是說,這『可被接受的「微量殘留」』之成立是建立在風險評估所得之低風險結論,而不是單就《化粧品禁止使用成分表》中的「限量規定」而可支持的。

畢竟不同產品之暴露情境可能大異其趣,故如何能以一個通用的「限量標準」而放諸四海皆準呢? 當然,若是這個『通用的「限量標準」』是在「保守假定(conservative assumption)」下謹慎求得者,那就另當別論。但目前我國所列的這些「殘留限量標準」之論據何在? 足以服人乎?

若您已理解到前文所論述的觀點,那麼您就可以再拿我國關於甲醛的「殘留限量標準」來腦力激盪一下,論證那個75 ppm的規定,是否能夠合乎「安全性評估」之邏輯以及GMP之實施原理了。

綜上可知,《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第6條第1項條文之文字內涵,已隱晦地揭示了安全性的評估重點,以及「安全性評估」在《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的關鍵性。僅服膺法定「限量標準」是不求甚解的,消極的。即便符合,也僅止於「倫理層次」的最低要求,無從論證該產品實際上安全與否,僅能以「合法」之說法聊以自慰,難以服眾。但若能真的以「安全性評估」的邏輯與手法來評得低風險的論據,實事求是,才能臻至此條文在「道德層次」上的高度。

若您能瞭解並就《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第6條第1項條文中的第二段的條文意涵,務實地作出「安全性評估」,那麼恭喜您,您的評估功力已非吳下阿蒙,禮尊為「安全性評估師」自然當之無愧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可侯的沙龍
29會員
13內容數
臺灣化粧品正面臨新監管制度的關鍵──《化粧品產品資訊檔案管理辦法》已正式施行、《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的陸續生效,即本專題會討論到的「化粧品安全評估」與「化粧品品質」。
大可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6/04
古有明訓:「不知史,絕其智;不讀史,無以言」。 這次就以監管「特定用途化粧品」的史末作為發想起點,試著將台灣過往對「一般化粧品」的監管沿革作個簡單的整理,這事若再不做,應該很快就會在集體記憶裡消失了。 接下來的故事,您就身在其中了,那就請您接棒,繼續地寫下去囉 ~
Thumbnail
2022/06/04
古有明訓:「不知史,絕其智;不讀史,無以言」。 這次就以監管「特定用途化粧品」的史末作為發想起點,試著將台灣過往對「一般化粧品」的監管沿革作個簡單的整理,這事若再不做,應該很快就會在集體記憶裡消失了。 接下來的故事,您就身在其中了,那就請您接棒,繼續地寫下去囉 ~
Thumbnail
2022/03/19
該份報告在編排上極易造成閱讀上的困難,例如:其將「AUC」的單位直白地寫作「ng/mL.h」,便很容易造成演算上的誤解。宜在文章內將「AUC」的單位裡寫成「ng∙mL^-1∙h」則比較清楚明白。 但因NoG已建議所以數值皆僅取2位有效位數,故便以0.093 mg再進行後續的推算。
Thumbnail
2022/03/19
該份報告在編排上極易造成閱讀上的困難,例如:其將「AUC」的單位直白地寫作「ng/mL.h」,便很容易造成演算上的誤解。宜在文章內將「AUC」的單位裡寫成「ng∙mL^-1∙h」則比較清楚明白。 但因NoG已建議所以數值皆僅取2位有效位數,故便以0.093 mg再進行後續的推算。
Thumbnail
2021/12/06
要如何能讓「加速性試驗」擺脫「自圓其說」或「自欺欺人」的窠臼作法呢? 首先在「品質作業」的態度上,一定要面對與處理「不求甚解」與「得過且過」的陋習。而在作法上,可嘗試著以並行的「品管計畫」,意即以「上市後品質變化趨勢」,來驗證或調整「加速性試驗」的內容。 其實「加速性試驗」推論的邏輯非常簡單直白,即
Thumbnail
2021/12/06
要如何能讓「加速性試驗」擺脫「自圓其說」或「自欺欺人」的窠臼作法呢? 首先在「品質作業」的態度上,一定要面對與處理「不求甚解」與「得過且過」的陋習。而在作法上,可嘗試著以並行的「品管計畫」,意即以「上市後品質變化趨勢」,來驗證或調整「加速性試驗」的內容。 其實「加速性試驗」推論的邏輯非常簡單直白,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藥品與化妝品法案 1940》與《化妝品條例 2020》是印度現行的化妝品管理的最高法規。後者闡明了化妝品生產、進口、註冊、銷售、檢測、標籤等監管要求的監管要求,於2020年12月15日生效。
Thumbnail
《藥品與化妝品法案 1940》與《化妝品條例 2020》是印度現行的化妝品管理的最高法規。後者闡明了化妝品生產、進口、註冊、銷售、檢測、標籤等監管要求的監管要求,於2020年12月15日生效。
Thumbnail
3月24日,臺灣地區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正式發佈了兩份化學物質登錄指南,分別是《新化學物質及既有化學物質第一階段登錄資料撰寫指引》和《化學物質危害及暴露評估撰寫指引》。3月28日,主管機關召開了指南座談會,邀請瑞歐科技及各公司代表參會,一同對指南內容進行討論。
Thumbnail
3月24日,臺灣地區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正式發佈了兩份化學物質登錄指南,分別是《新化學物質及既有化學物質第一階段登錄資料撰寫指引》和《化學物質危害及暴露評估撰寫指引》。3月28日,主管機關召開了指南座談會,邀請瑞歐科技及各公司代表參會,一同對指南內容進行討論。
Thumbnail
2023年2月10日,馬來西亞職業安全與健康部(DOSH)就修訂《編制化學品登記表指南檔》發起線上意見徵詢,徵詢截止至3月10日。 為了與2013年的《職業安全與健康(危險化學品分類、標籤和安全資料表)法規》(CLASS法規2013)以及2000 年《職業安全與健康(健康危害化學品的使用和暴露標準)
Thumbnail
2023年2月10日,馬來西亞職業安全與健康部(DOSH)就修訂《編制化學品登記表指南檔》發起線上意見徵詢,徵詢截止至3月10日。 為了與2013年的《職業安全與健康(危險化學品分類、標籤和安全資料表)法規》(CLASS法規2013)以及2000 年《職業安全與健康(健康危害化學品的使用和暴露標準)
Thumbnail
自2010年開始有化妝品廠商因廣告受裁罰後,從訴願、行政訴訟一路到了聲請解釋,也就是俗稱的釋憲。但,在化妝品廣告這件事上,到底是誰贏了?是廠商?政府?還是人民呢?
Thumbnail
自2010年開始有化妝品廠商因廣告受裁罰後,從訴願、行政訴訟一路到了聲請解釋,也就是俗稱的釋憲。但,在化妝品廣告這件事上,到底是誰贏了?是廠商?政府?還是人民呢?
Thumbnail
鑑於近期個人資料外洩事件頻傳,加強個人資料保護之需求日益殷 切。為維護個人資料之安全性與正確性,並建立對個人資料之管理、稽 核、保存及改善機制,爰依上開規定之授權,擬具「化粧品批發零售業 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計畫實施辦法」 個資法的延伸 誰應該要遵守這辦法? 誰是負責的主管機關? 計劃書的撰寫
Thumbnail
鑑於近期個人資料外洩事件頻傳,加強個人資料保護之需求日益殷 切。為維護個人資料之安全性與正確性,並建立對個人資料之管理、稽 核、保存及改善機制,爰依上開規定之授權,擬具「化粧品批發零售業 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計畫實施辦法」 個資法的延伸 誰應該要遵守這辦法? 誰是負責的主管機關? 計劃書的撰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