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了一日義工後,滿滿內心衝擊。
Essen Für Alle 直接翻譯就是「讓所有人都能吃」、「所有人都有食物吃」
上週六,我跟先生去參加一個義工活動。當然,知道這個訊息的人是他,我只是小跟班。先生在社群媒體上經常關注一些組織、社會服務的單位,所以當他看到創辦人在分享理念的時候,也覺得我們能夠出點心力。
在分享一日義工感想之前,想要跟大家概略說明
瑞士貧窮線的標準 (原文德文)
目前官方數據,依舊停留在2018年。但今年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經濟環境以及瑞士各界的裁員、失業,可能未來數字會略有調整。
2018年,瑞士有約 8%的家庭或者說人口算是瑞士的窮人。瑞士貧窮線的定義:在個人月收入 2,293瑞士法郎即台幣 73,000 -74,000元左右以下,就算是貧戶。若是四口之家,父母與兩個小孩,月收入落在每月 3,968瑞士法郎以下,亦即收入不到約台幣 127,000元就屬於貧戶。
這些人多是可能是獨居或是單親家庭,只有一份收入但需要養孩子。或者只有完成義務教育,沒有辦法找到更好的工作或是就業有困難的人。所謂就業困難,可能簽證 或者因為工作合約等等其他問題。
單單就個人貧窮線來看,月收入台幣 73,000 -74,000元,跟台灣薪水相較起來,感覺算多吧?但是、但是來了,你人在瑞士。
在瑞士基本開銷,第一個我就先想到健康保險。但目前不確定瑞士低收入戶,在保險上會不會有政府補助。但有孩子的家庭會有一點點的家庭補助,但是全民都需要的強制健康保險,一個月最低基本一個人也要一萬多台幣。工作收入的所得稅以及強制的退休金提撥,也占了將近 20%。同時,房租也是基本的支出。
剩下能夠靈活運用的像是,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需要真的精打細算才能好好活。
「活」真的有點困難,所以能維持生理機能的就是「吃」。食衣住行,這四個字把食放在首位,貌似也真有其道理。你得先吃飽、穿暖,然後有地方住的話就是好運。所以求溫飽,真的是活著的基本要素。
週六 11月14日,我跟先生一起參加的一個義工活動。這個組織叫做
Essen Für Alle。 essen 在德語就是吃東西的意思,Essen Für Alle 我個人直接翻譯就是「讓所有人都能吃」、「所有人都有食物吃」。
這個組織的宗旨就是希望沒有人餓肚子,沒有意外的話,Essen Für Alle 每週六會在蘇黎士市郊的瑞士國鐵員工餐廳發放食物給需要的人。領取食物的時間分成六個時段,每個時段有不同的顏色紙卡。領完紙卡後,時間到了再回來排隊。我跟先生當天能夠提供支援的時段,是中午12點半到傍晚6點半。但組織是一早9點半就開始招募志工,因為需要整理各界捐助的食物、動線安排、人員組織以及各種前置作業。
瑞士國鐵員工餐廳位在蘇黎士近郊一個園區內,抵達蘇黎士車站後,還需要搭一段公車才能到目的地。
食物發放時間是11點開始,當我們抵達目的地下公車後,就已經看到長長的排隊人龍。當時以為馬路上的隊伍是所有人排隊的人,但是走進園區後,驚覺裡面的隊伍更長!因為疫情的關係,要求保持安全距離,也因這樣隊伍前進與移動的速度很慢。
起初我被安排在入口支援,園內人龍前進時,我就需要跟大門的接應揮個手,讓一些在馬路上排隊的人,補上園區內的隊伍。同時負責提醒大家保持距離,有些人顧著聊天就會忘了前進,這時候就很有可能就會被插隊(也真的有人會默默插隊)所以確實需要做一些隊伍的秩序管理。
我看著排隊的人,多數都是女性,也有獨自前來的男子。各自拉著推車、帶著空袋子,還有帶著孩子們的媽媽,也有一些老人家,清一色都是非瑞士國籍的人。
其實我內心很衝擊,又有點矛盾。
有人不耐煩說,她等了一小時多、也有老人家覺得站得很累,有些人就是坐著等。因為戴著口罩,看不太出來每個人的表情。但是從眼神中,或多或少能猜到口罩下的情緒。或許我的刻板印象太糟糕,我覺得需要食物救濟的人,可能在生活方面上也滿困難的(?) 但是,在來領食物的人,外表跟衣著上,大家都看起來過得去?
或許真的人不可貌相,或許我太膚淺或者想求溫飽也想要讓自己看起來很好?
有一些從馬路上進來園區的人,看到隊伍之後覺得「天啊!又要再排隊?」有人就默默偷偷地去插隊,當然被其他人抗議。除了食物之外,我也覺得每個人在意的事情真的很不一樣。有年輕人就在隊伍中直播或是自拍起來 (嗯?) 也有人就默默抽起煙、不耐煩的神情、急著想要進場拿食物的身體表情。當然這種個案很少,但就很容易引起我的注意。
當時內心就有很多問號,千萬個思緒在腦中奔跑!但我也要做好支援工作,但管理隊伍這件事,對我來說很困難。首先,沒有意外的話,我應該是全場唯一東亞人,再來 我完全沒有氣場與氣勢去指揮大家,而且沒有人會聽我說話,我來管理隊伍的服力很低,很受挫。所以在場外約莫一個小時之後,我跟安排我工作的負責人說,我待在這的用途很小、幫不上忙,但我能去做點別的。
接著我就被安排到內場發放食物,負責生鮮蔬果的發放。室內領取食物的動線是前端是麵包、麵條、罐頭以及包裝類食物的乾貨。我也有看到咖啡豆還有膠囊咖啡,尾端就是生鮮蔬果區。就是排隊的人來了,負責的人直接拿食物、食品給他們。因為防疫的關係,每個人都要戴口罩、負責發送食物的人都戴有手套。
在蔬果區對我來說相對簡單,因為基本蔬果的德語,我都會了。其實大家都想要拿所有的東西或是都想各拿一點,不過有些媽媽還是很喜歡挑,或者也會嫌棄一些捐贈的東西。
我的感受就是你們確實是需要食物,但因負擔不起,才會花上兩個小時來排隊領食物。可你想要更多、想要選擇,但也許還能做選擇的人比起一輩子努力可能都無法轉身的人真的好太多。
我充滿各種矛盾!有人拉著行李箱來、有人推著推車、有人裝的手提袋都要爆炸滿了、提不動了,但還想要拿更多東西。也有人滑著電動滑板車進場,身上用的東西都是喊得出來的品牌,看起來就是... 嗯?你是真的需要嗎?因為看起來就是路過來拿免費的東西。當然,我們都給。但是,我很矛盾!
有人一家七口來了,父母連同五個孩子。我就有一種想法,如果生一個、兩個,就知道養孩子很辛苦、孩子都吃不飽了。為什麼還要生五個?我矛盾!接著就會想,你們會住在怎麼樣的地方?瑞士消費這麼高,還有每個人都有強制的健康保險。到底在瑞士要怎麼生存?孩子的教育有沒有辦法實現?在瑞士好多事情都需要用錢,生病怎麼辦?看醫生的帳單高的驚人,就算買最便宜的保險,就醫帳單要超過一定的費用保險公司才會給付。各種現實問題,一股腦地同時在我腦海出現。
然後再看著眼前一箱箱的食物,尤其是生鮮蔬果。都知道瑞士消費很高,那些大大小小的蘋果、柳丁、香蕉,我也看到哈密瓜、鳳梨,還有好幾籃的有機葡萄。他們都完好,除了香蕉有些已經真的很熟透。更別說轉身還有成箱堆滿的蔬菜,紅蘿蔔、茄子 、生菜沙拉、大白菜...等等。
現實的婦人如我,就是想到他們的原價。
每回去超市採購,我跟我先生吃素,沒有花錢在昂貴的肉類上了,在沒有買什麼特別貴的東西,但結帳每次都是台幣千元起跳的我們,經常買單後傻眼貓咪。覺得瑞士物價很不合理的高。現在在這邊發送免費蔬菜水果,還不少有機蔬菜。我就會有一種啊~心好痛!(大誤) 接著就會想到,超市那些生產過剩或是進口過剩的食物。約莫一年前,我曾目睹超市員工作廢即期蔬果的模樣,就是直接丟進大型的桶子。包裝也不拆了,就全丟進去。不知道後續是怎麼處理,塑膠包裝有分類嗎?統一集中捐給這種慈善組織,應該是很好的事吧?
但商家一般不大願意這麼做,因為原價購物的消費者可能會覺得不公平或者我們正常消費者就是冤大頭?
我不知道,我矛盾。
當天結束後還快速去超市採購了水果
想著稍早一把一把的把水果送出去 內心真的很矛盾
在超市,如果貨架上的貨品沒有補滿,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可憐?所以超市需要不斷進貨,滿足消費者的消費視覺。可一旦存貨太多、商品快即期了,沒有賣完就需要報廢處理。可住在瑞士的人,不是都有能力用鈔票讓超商的貨品下架,這種循環就會出現許多報廢的食物。
也許好一點的就是捐給這類的組織、慘一點的就是直接報廢,我們都不知道實際業者會怎麼做。也消極的無可奈何,我啦!我很消極... 所以義工日整日,整個的發送食物、所看到的一切,整個人就是連毛細孔都受到衝擊,覺得需要酒精來治療情緒 (大誤)。來領食物的隊伍,從開放時間11點到傍晚 5點、6點,都沒有停過,雖然中間一度塞車、也一度沒有什麼人,但是隊伍都沒有停過。可是,最後還有很多東西沒有送完,像是優格還有豆腐。而且這個不討喜的豆腐,在有機超市價格是將近台幣150元、 160元!(我真的是很實際)
現場的工作義工,如果有自己想要的東西,也是可以拿回家。因為沒發完,過期的商品一樣也要報廢。這些商品太可憐了!在超市賣不出去被送來捐獻,然後捐獻了也沒有人要拿,一種二次被拋棄的感覺。
接著,你能想像全瑞士的超市或是世界各地的超商,一天會需要報廢多少東西嗎?我不敢想。我只想好好採購食物、好好把買來的食物都吃光。我內心的情緒反應很大,當天結束後,整個晚上都在消化情緒。在身體疲憊、心情起伏矛盾下,我們搭車回到蘇黎士車站。車站附近的閃亮繁華以及奢華品牌街,讓我覺得一個城市、兩個世界。
自己的世界觀一點一點,在瑞士生活中被改變了,也算是適應歐洲文化的一部分吧?
不能說日子過得滋潤,就覺得其他人很可憐或者覺得能過好日子就是一種罪惡。但因為知道,有人過得很辛苦、沒有辦法正常吃飽,而且這些人還距離你這麼近,他們沒辦法選擇出生的國家或是家庭。事實就是,沒有任何人可以選擇你的出生。
衣食無虞的我們,就更應該珍惜一下。珍惜一下啊!一下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