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我們去酒吧,點那個……,女主角她媽媽愛喝的那個……那個吉魯巴好不好啊?」追《后翼棄兵》到一半,我對我家那口子嚷嚷。
「噗!」白目的那口子,差點把嘴巴裡的飲料都噴光,「是吉普森啦!Gibson啦!」
原諒我。之前從沒發現,雞尾酒之王馬丁尼有個長得這麼像的「親戚」;原來,馬丁尼的經典橄欖,換成乍看像荔枝、晶瑩剔透的醃漬小洋蔥,就成了另一種風味的Gibson。
當女主角Beth用纖纖玉指,輕輕勾起酒杯,啜飲著養母愛喝的Gibson,看起來很高級,又很Chill,不禁讓我回憶起上輩子搭機出國時(對,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出國彷彿已經是上輩子的事),我也曾向空服員點了調酒……。
紅酒、白酒、雞尾酒,塑膠杯一路陪百姓到底
大家搭長途飛機都會做什麼事?基本上我必做的就是點個酒讓自己微醺微醺。(★飲酒過量有害身體健康,搭酒喝酒請勿鬧事嘿)
一般來說紅、白酒是基本款、安全牌,老實說我也只懂得點這個。直到有一次,鄰座旅客點了杯紅通通的不知道什麼碗糕,我看了新奇,也依樣畫葫蘆說:「請給我一杯一樣的。」
空服員忙了一陣,親切向我遞來飲品,我一嚐:哇,原來是血腥瑪莉啊!我把耳機轉到音樂頻道,開始幻想自己在高空酒吧,大家搖擺起身體,拿著酒杯輕輕相觸,發出一聲清脆的碰杯聲……。好了好了,麥憨啊,現在你手上只有稍微一捏可能就會裂開的塑膠杯!
我說真的,打醒自己以後,突然覺得自己根本只是在喝番茄汁。(還是空服員真的只給我番茄汁?)
調酒也有分「長短」,搞清楚酒杯size讓酒變好喝
大家一定會說,坐飛機嘛,有得喝就好了,還嫌什麼沒用到調酒杯,嫌什麼嫌啊?I know, I know,請息怒,我只是想說,看著《后翼棄兵》這幾幕,正到爆的女主角嘴唇貼近馬丁尼杯的模樣,實在讓人深刻感受到:一個對的杯子,真的讓酒看起來變得好喝一百萬倍啊。
事實上,調酒杯不只讓酒「看起來」好喝,用「對」酒杯,酒也真的比較好喝!
日本調酒師冠軍在山田高史在《圖解雞尾酒技法》中提到,溫度在調酒完成時極為重要,影響了一杯酒的美味程度。而在斟酒時,沒有放冰塊的短飲型調酒(short drinks),最好選用冰鎮過的酒杯,以維持溫度。
像Gibson這類通常酒精濃度偏高的短飲,適合馬丁尼杯這樣的高腳杯,一方面好拿,也比較不會讓手部影響溫度;並且,沒冰塊的短飲調酒最好不要放太久,15分鐘內喝完尤佳,馬丁尼杯容量小,不過才100ml左右,咕嚕咕嚕一下就能在調酒變回常溫前就喝光不是很完美嗎(好啦最後一句未經考證,只是醉婦本人心聲而已)。
看來,那杯血腥瑪莉不得我心,真的不是我的錯啊!人要衣裝,酒要酒杯裝,以後搭飛機還是自備酒杯好了(喂)。
各位想想,如果螢幕中美麗的Beth,像我們這般凡夫俗子,舉起裝著Gibson的塑膠杯,含淚對空遙敬母親……
是不是會想幫她叫點下酒菜什麼的?哎,萬萬不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