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加餸」之馬賽克

晚餐「加餸」之馬賽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晚餐於一小店,和女兒先進餐外子下班後趕過來。女兒新近手頭有好幾份projects,老師給予充足時間寫作,下年二月才要交,她卻難得興致勃勃地每天一點點地寫,寫着寫着又和我倆分享討論。終於,我夢昧以求的文字交流,在女兒快十一歲前算是有點眉目了(雖然她還沒有讀過我寫的丁點文字)。

「媽媽,我在網上找圖,很搞笑的,有時會見有人『打格仔』,那即使圖是很合用,我也用不了。」女兒邊吃邊說。她最近忙着的題目是《社會的影響》。

「是啊,那『打格仔』的由來你知道一點嗎?」我解釋給她聽是保護肖像或受害人或疑犯或發圖者的一種電腦修飾方法,也有是遮掩不雅照的作用,說着說着不其然拉扯到香港警察常用的「黑布袋蒙頭」,用作保護疑犯的人權,免得他被攝下後公眾會認為此人已犯罪,黑布蒙頭之舉其實是保護私隱的其中一種方法,而且我認為比起後期電腦修飾,黑布袋的即時活用更好,更能全面保障疑人。

「不過我想說你知道『打格仔』又叫『打馬賽克』嗎?」我告訴女兒馬賽克源自英文’mosaic’一字,她很快便懂。「學校和教堂都有很漂亮的馬賽克啊!這個名用來形容『打格仔』真的很貼切!」女兒吃吃的笑。忽然間我想起內地的新聞片段。

「那你知道不是人人都懂得『打格仔』嗎?我看過內地一些新聞片段和圖片,笑到肚子疼。」我邊說邊在網上找圖,給她看那些失敗的「馬賽克」圖片,怎的一時找不到。

「媽媽,你得試着google 『中國』、『馬賽克』吧?」女兒用關鍵詞google的技巧竟也進步飛凡。我試着找,一找便找到幾幅。

中國式馬賽克修圖例子,出自中國警察網安徽站官微

中國式馬賽克修圖例子,出自中國警察網安徽站官微

女兒不看由自可,一看笑得差點沒噴飯。「媽媽,這樣『打馬賽克』,不打也罷!豈能保護疑犯肖像和身分?」我看着看着,多看幾幅也被逗笑了。

圖自「中警安徽」官方微博

圖自「中警安徽」官方微博

「是啊,你要知道打馬賽克這功課,通常是後期加上,和當下即時蒙頭有別。所以方才我說香港警察也有可取之處,最少他們現在仍會用黑布蒙頭保護疑人人權。」我笑着看這些「打馬賽克失敗例子」,忽然想到一點。

「女,你知道嗎,common sense is not common. 我們此時此刻在取笑內地警察『打馬賽克』發佈拘捕片段時,你有想過他們從來不懂疑犯也有人權嗎?」女兒眼珠在轉着聽。「就是我們以為是常識啊!從小到大看着香港警察拉人;讀着報章刊登某藝人的不雅照片;看到某新聞過份殘暴血腥的片段等等都會見到『打格仔』、『黑布蒙頭』等舉動,但你有否想過內地警民從來沒有「人權」、「私隱」等的基本常識?他們從小到大捉到壞蛋都要『遊街示眾』、『公審』、甚至『大鬥爭』,所以現在國家想進步,要保障疑犯的基本人權,想替他『打格仔』時,才會打錯位用錯方法貽笑大方?」女兒在細想。

「這不就也是你近來做的『社會的影響』題目中其中一環嗎?每個人成長之地都深深影響其價值觀。若果那人從一個隨地便溺不犯法吐痰從沒被抓之地成長,你以為他會因遷移到別處而立時適應嗎?這不就是其中一種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把『打格仔』之舉套用在此道理,你就會了解所謂社會,看似一模樣實在差異甚廣。教育固然重要,但社會就是成年人的教育場所。常言道「社會大學」,人生怱怱數十載,在社會浮沉時間一定比在校園此象牙塔更久遠,此刻你會以為學校生活是你人生的絕大部分,只因為你是小孩子而已。長大後,若果校園和社會有很大的落差,你也必須要面對更深重的衝擊,找出自己應處的位置。」

說到此,女兒也許已失去興致,也許暫時要點時間消化。我在想的是那些在香港各大學讀書的同學們。他們書越讀得多,沉浸在校園的日子也比上一代久。學校所教所經歷的和今時今日香港面對的社會落差實在太大,以至他們會反對、反抗甚至反擊。孰是孰非?

還想由馬賽克再下一城和女兒討論前監警會專家Clifford Stott和其他監警學者發表有關去年至今香港警暴的調查報告,但看晚飯至此,為免她消化不良,還待下回分解。



avatar-img
Teresa Ho的沙龍
59會員
165內容數
本來以為一邊當媽一邊學做媽,怎知反過來被女兒每天調教的是小女子。所謂親子,原來是互動而非從上而下的教養。拋棄八股的君臣父子兄弟等包袱,原來當媽所得更教我驚喜萬分。有孩子的人,是上天多賜重活一趟的機會。把握這機會把點滴記下來,提醒自己無論當媽當爸當甚麼,最重要其實是當好一個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Teresa H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得上父母,不會令人自動變得完美。有錯便改,改不了最少都認個錯努力朝着對的方向跑,才能帶給下一代希望。以身試法很易,作惡一時也不難,被抓包更很可能是萬中無一。但當父母完美示範自己的錯誤時,孩子看在眼內會有甚麼想法才是父母理應最關心的事。
於家長如我等看來,更重要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也是社會一部分,面對公共衞生危機,小朋友也得及時應對靈活變通,孩子對社會意識會更強,和社會同呼吸時他們也會更貼身地明白人其實怎樣和疫情共存而不傷他己。這不也是教育的一種?放孩子進玻璃瓶中像草莓般養着並不能令其成長至玻璃般堅硬只會更脆弱易碎。
為人父母清楚知道帶孩子都是和時間賽跑,很多時社會制度迫人目標為本,一家人不得已也要順着走。學習路上常見的糾結是:孩子不愛閱讀,我又沒有時間伴讀/給孩子時間看書,怎麼辦?學習時間因為做補充練習/課內外活動/温習應付考試等等七除八扣之下已所剩無幾,回家都累得倒頭便睡,閱讀變成窮奢極侈之舉。
資源,或確切一點說是父母的金錢和時間,也許只能給予育兒路上開端的一點優勢,往後的路其實是靠父母們的智慧各自走下去。管治很易教育很難,父母其實在角色演繹上有絕對的主動權:要當家中的警察終日打罵嚴懲?還是當家中的老師循循善誘孩子?也許不同背景的父母會有更多可塑性,更多的角色扮演在不同的家庭中穿梭。
教育和穿衣一樣,最理想是度身訂造。可惜的是戰後至今正規教育都以工廠生產線般流水作業式運作,一時間和工業革命配對上了,卻未能再往後配合其他社會變遷。今時今日大部分工作都能用AI或電腦等替代時,教育正好是孩子最美的一扇窗,用心把它打開、擦亮,擴闊孩子的空間和視角,不就應該是家長給予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嗎?
過了一陣子,她仍未入睡,幽幽的道:「媽媽,幸好剛才的是劇集,都是創作的,是假的對嗎?那真實就不會這樣……」我唯有忍心告訴她:「現實可能有更殘忍的故事啊!正如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愛錫自己子女,我想也有不少子女不懂得怎樣去愛自己父母啊。」剛停下的眼淚又再徐徐落下。
當得上父母,不會令人自動變得完美。有錯便改,改不了最少都認個錯努力朝着對的方向跑,才能帶給下一代希望。以身試法很易,作惡一時也不難,被抓包更很可能是萬中無一。但當父母完美示範自己的錯誤時,孩子看在眼內會有甚麼想法才是父母理應最關心的事。
於家長如我等看來,更重要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也是社會一部分,面對公共衞生危機,小朋友也得及時應對靈活變通,孩子對社會意識會更強,和社會同呼吸時他們也會更貼身地明白人其實怎樣和疫情共存而不傷他己。這不也是教育的一種?放孩子進玻璃瓶中像草莓般養着並不能令其成長至玻璃般堅硬只會更脆弱易碎。
為人父母清楚知道帶孩子都是和時間賽跑,很多時社會制度迫人目標為本,一家人不得已也要順着走。學習路上常見的糾結是:孩子不愛閱讀,我又沒有時間伴讀/給孩子時間看書,怎麼辦?學習時間因為做補充練習/課內外活動/温習應付考試等等七除八扣之下已所剩無幾,回家都累得倒頭便睡,閱讀變成窮奢極侈之舉。
資源,或確切一點說是父母的金錢和時間,也許只能給予育兒路上開端的一點優勢,往後的路其實是靠父母們的智慧各自走下去。管治很易教育很難,父母其實在角色演繹上有絕對的主動權:要當家中的警察終日打罵嚴懲?還是當家中的老師循循善誘孩子?也許不同背景的父母會有更多可塑性,更多的角色扮演在不同的家庭中穿梭。
教育和穿衣一樣,最理想是度身訂造。可惜的是戰後至今正規教育都以工廠生產線般流水作業式運作,一時間和工業革命配對上了,卻未能再往後配合其他社會變遷。今時今日大部分工作都能用AI或電腦等替代時,教育正好是孩子最美的一扇窗,用心把它打開、擦亮,擴闊孩子的空間和視角,不就應該是家長給予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嗎?
過了一陣子,她仍未入睡,幽幽的道:「媽媽,幸好剛才的是劇集,都是創作的,是假的對嗎?那真實就不會這樣……」我唯有忍心告訴她:「現實可能有更殘忍的故事啊!正如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愛錫自己子女,我想也有不少子女不懂得怎樣去愛自己父母啊。」剛停下的眼淚又再徐徐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