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CHPLAY+|《童年往事》:成人的世界背後,總有殘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童年往事》與《風櫃來的人》是侯導電影中我數一數二喜歡的幾部,像一條不知盡頭在何方的路,有時大霧瀰漫,有時蜿蜒曲折,有時泥濘顛簸,淡淡的鏡頭深深訴說著成長與死亡,緩緩的歌聲悠悠呼喚著哀傷與感慨,誰也說不出成長是什麼,死亡是什麼,但這些事物相伏相倚。相較於楊導述說的故事,侯導呈現的好似一種狀態、一種心境的流淌,迷惘顯得更隱晦一些,失落顯得更濃稠一些,像面對歐洲彩色大銀幕的背影,韶光持續穿越身體呼嘯而過,恍惚的視線不願移開,我們默不作聲垂下雙手,凝視著記憶或好或壞的軌跡逐漸化成風中塵埃。
這就是侯導含蓄回望飄落一地的成長過程,被複雜無奈的歷史、政治、時代刻刻牽引,阿孝從小時候的懵懵懂懂走到青春期的橫衝直撞,彷彿孫燕姿懷舊的歌聲,夏天的午後老老的歌安慰我,那首歌,好像這樣唱的,天黑黑,欲落雨,天黑黑,黑黑。
日記一頁一頁翻過,不經意停留在那些光影參半的片刻,他生在一個從大陸移民過來的家庭,這個男孩自幼享有一切運氣和資源,頭腦聰明成績出色,也集長輩寵愛於一身,就如多數尚未識得愁滋味的初生之犢,肢體語言散發著叛逆的氣息與青春的躁動,穿梭在大街小巷打架滋事,流連在心儀對象經過之處,初識溫柔鄉滿是焦慮不安,將怒氣宣洩在師長的腳踏車輪胎,如此橫衝直撞,悶著頭闖入生與死交會的邊界,才驀然停駐了腳步。
身體不好的父親不幸早逝,那是我們還不懂死亡的時候;而後,輪到委屈了一生的母親,溫柔堅毅的身影殞落得太過倉促,阿孝早已習慣家中有人叨叨絮絮、打點起居,回過神來才發覺已身不由己佇立在喪禮中央,意識到自己的渺小軟弱,意識到自己的不知如何是好,意識到自己無力拯救生命中的任何人事物,這場殘酷的成年禮像狂風驟雨下在眼裡,原來我們充其量只能站在世界的邊緣看著一切分崩離析;終於,奶奶滄桑又純真的雙眸再遲也終究是得闔上,徹底告別上一個世代,真正獨當一面接受命運的張牙舞爪,接受外界的批判目光,接受孤獨的喧囂奔騰,原來死亡和成長會直接長驅直入牽動著靈魂的五感。
「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記,是他願意為某種原因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記,是他願意為某種原因謙卑的活著。」
有人在觀賞《童年往事》的時候想起了沙林傑寫下的名言,生命的各種時刻於某一瞬間靜靜上演,我們透過一顆顆長鏡頭見證輕與重相生,悲與歡相對,生與死相視,幸與不幸相望,眼睜睜任由童年消逝在陪伴奶奶走過的那條返鄉路,任由青春風乾在葬禮上無法自已的涕淚縱橫,不情不願認清成人的世界背後總有殘缺,彎下身軀,為了這些解釋不清的理由謙卑地活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4會員
27內容數
在每一集「一頁華爾滋」的 YouTube 以及 Podcast 的節目中,我們會精心挑選書籍、影視作品、藝文表演,或相關延伸議題,邀請不同的來賓進行深度討論,分享這些故事為我們的生活所帶來的共鳴、啟發與影響,並將影音內容撰寫成專題文章,發表於此處,歡迎訂閱並給予我們回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rist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頭愈垂愈低是 minus,叫不出五角的同學是 minus,女神請下神壇後是 minus,泡沫紅茶店四缺一的桌子也成了 minus,即使無所不用其極也無法升格為那群被售屋廣告符號化的成功人士,明天真的會更好嗎?命運浮浮沉沉,頭過身就過,真正答案始終是一片混沌。
若世間萬物皆可以操弄、包裝、行銷,當作商品來兜售,那麼愛情的生與死,就像米開朗基羅繪製於西斯汀禮拜堂穹頂的創世紀,每一個過程都能被賦予制式意義,甚至被簡單符號化和公式化,卻從來沒有人能用金錢販賣或購買真正的愛情,充其量只是愛情的延伸象徵,或以愛情包裝的噱頭。
為了愛與被愛,為了融入群體,為了認同接納,我們往往將真實的一面隱藏起來,藏到最後剩一句捫心自問:我是誰?在我眼裡,我是誰?在你眼裡,我又是誰?是私生女,是體育選手,是用不著操心的孩子,是習慣被捧在手心的公主,還是空有法國血統卻對法文一無所知的花瓶?
一個家從起起落落走到歲月靜好,是用許多隱忍妥協與犧牲點滴搭建而成的。時不時總有耳聞,各種塵封多年的真相,所謂不可外揚的家醜,在有人兩腿一伸之後才得以攤在陽光下,生前鑄下的錯、欠下的債、打下的死結,還是得由活著的人一一解開。因為喪禮始終不是為了死者,而是為了還留在世上的生者而辦。
其實萬物生降於哀戚,但非死灰,一如我們的世界,有一點失望,有一點歡樂,有一點陰鬱,依然不是全然地絕望,延續是枝裕和一次又一次透過電影探問的死結 —— 創傷之後的生命狀態,人們該如何從遍地磚瓦、漫長疼痛深處尋找療傷的可能。
房思琪受限於傳統女性貞潔操守的價值觀,受制於顏面自尊不卑不亢的溫良恭儉讓,更受困於從科舉考試到升學主義下僵化制式的優良學生模型,然後想著歷史上成雙成對被過度美化的悲壯愛情在默默合理化千百次的身不由己。
頭愈垂愈低是 minus,叫不出五角的同學是 minus,女神請下神壇後是 minus,泡沫紅茶店四缺一的桌子也成了 minus,即使無所不用其極也無法升格為那群被售屋廣告符號化的成功人士,明天真的會更好嗎?命運浮浮沉沉,頭過身就過,真正答案始終是一片混沌。
若世間萬物皆可以操弄、包裝、行銷,當作商品來兜售,那麼愛情的生與死,就像米開朗基羅繪製於西斯汀禮拜堂穹頂的創世紀,每一個過程都能被賦予制式意義,甚至被簡單符號化和公式化,卻從來沒有人能用金錢販賣或購買真正的愛情,充其量只是愛情的延伸象徵,或以愛情包裝的噱頭。
為了愛與被愛,為了融入群體,為了認同接納,我們往往將真實的一面隱藏起來,藏到最後剩一句捫心自問:我是誰?在我眼裡,我是誰?在你眼裡,我又是誰?是私生女,是體育選手,是用不著操心的孩子,是習慣被捧在手心的公主,還是空有法國血統卻對法文一無所知的花瓶?
一個家從起起落落走到歲月靜好,是用許多隱忍妥協與犧牲點滴搭建而成的。時不時總有耳聞,各種塵封多年的真相,所謂不可外揚的家醜,在有人兩腿一伸之後才得以攤在陽光下,生前鑄下的錯、欠下的債、打下的死結,還是得由活著的人一一解開。因為喪禮始終不是為了死者,而是為了還留在世上的生者而辦。
其實萬物生降於哀戚,但非死灰,一如我們的世界,有一點失望,有一點歡樂,有一點陰鬱,依然不是全然地絕望,延續是枝裕和一次又一次透過電影探問的死結 —— 創傷之後的生命狀態,人們該如何從遍地磚瓦、漫長疼痛深處尋找療傷的可能。
房思琪受限於傳統女性貞潔操守的價值觀,受制於顏面自尊不卑不亢的溫良恭儉讓,更受困於從科舉考試到升學主義下僵化制式的優良學生模型,然後想著歷史上成雙成對被過度美化的悲壯愛情在默默合理化千百次的身不由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異國日記》描述了15歲的主角朝在父母過世後面對生活的故事,涵蓋了青少年面對人際關係、愛情、興趣和死亡的探討。 電影將內容大多放在朝的身上,並在一些地方將劇情進行了刪減。
Thumbnail
這個純粹的題目甚至就是原文片名< 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那麼單純,包含主角真人的名字─「成為真正的人」也都在對觀眾提出疑問。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他更多的理解外在的世界也更多去建構自己的世界,而喪母陰影帶來的罪咎感卻使他懷疑起世界的運作模式、沈重於自己的無能為力,那樣的痛苦是眼睜
Thumbnail
這是一部劇情深刻的香港電影,充分探討父母是否有傾聽孩子的聲音以及追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內心掙扎。該文章以個人觀後感為主,從主角的信念和成長歷程談起,並對於自身成熟過程產生的疑問和反思。文章通過敘述與主角內心感受連結,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春雨潤萬物而無聲,自然而然地就影響了成長。 有時我會很堅持的探索,為什麼我會擁有一些執著?可能是一本書,可能是一場電影。但是在我不識字之前呢?後來才發現,是被父親的生活左右的! 民國五十二年,父親有了我;五十六年,他喪偶。那是個還會有小老婆的年代,更遑論是再娶了。何況我父親擁有一間知名度很高的印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父親用最天真的幻想,帶領小孩走過最殘忍的世界。」   雖然這是一部迄今二十七年的電影,但我仍然不知該以何種評論述說這部片,我看的時候是笑中帶淚、淚中帶笑。   它以一種遊戲人間的方式暗示我們身處的世界可能是殘酷的、黑暗的,但是陰暗之處仍有光明,電影中的小男孩被父親一路保護,這讓我想到我
「拜託你,不要走。」 慧成再次哭著從夢裡醒來。 自從他有記憶開始,他總是夢到一個人。 起初,是個小男孩,他們在懷舊的街道上、在身著傳統服飾的人群裡追逐遊玩。一起作亂、一起玩樂、一起哭泣、一起歡笑。雖然時空背景和現代社會明顯有很大的差異,但幼小的慧成不曾想過這些問題,他只知道有個哥哥會耐心的
远处的风车随着凤鸣缓慢的转动着,天空一如既往的放蓝。 小时候的它曾经有段安宁的小时光,算不上快乐,但至少过的很安逸。 直到有一天,他的原生父母走到他的跟前,用不能商量的语气说道:”不管怎样,你现在必须向其他小孩一样去上学,去接受思想教育,以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
Thumbnail
我知道生命是一場舞台,我沒辦法選擇我要的人生戲碼。 父親跟母親離婚,捨棄我們三個孩子,我對人生的想法起伏很大,偶然看到童年的照片,我突然想到自己的父親的點滴,父親在我心中已經缺席很久,但是小時候過年回爺爺奶奶家拿紅包的記憶如浪潮湧現,浮現在自己心頭。 我的爺爺是嚴
Thumbnail
《異國日記》描述了15歲的主角朝在父母過世後面對生活的故事,涵蓋了青少年面對人際關係、愛情、興趣和死亡的探討。 電影將內容大多放在朝的身上,並在一些地方將劇情進行了刪減。
Thumbnail
這個純粹的題目甚至就是原文片名< 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那麼單純,包含主角真人的名字─「成為真正的人」也都在對觀眾提出疑問。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他更多的理解外在的世界也更多去建構自己的世界,而喪母陰影帶來的罪咎感卻使他懷疑起世界的運作模式、沈重於自己的無能為力,那樣的痛苦是眼睜
Thumbnail
這是一部劇情深刻的香港電影,充分探討父母是否有傾聽孩子的聲音以及追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內心掙扎。該文章以個人觀後感為主,從主角的信念和成長歷程談起,並對於自身成熟過程產生的疑問和反思。文章通過敘述與主角內心感受連結,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春雨潤萬物而無聲,自然而然地就影響了成長。 有時我會很堅持的探索,為什麼我會擁有一些執著?可能是一本書,可能是一場電影。但是在我不識字之前呢?後來才發現,是被父親的生活左右的! 民國五十二年,父親有了我;五十六年,他喪偶。那是個還會有小老婆的年代,更遑論是再娶了。何況我父親擁有一間知名度很高的印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父親用最天真的幻想,帶領小孩走過最殘忍的世界。」   雖然這是一部迄今二十七年的電影,但我仍然不知該以何種評論述說這部片,我看的時候是笑中帶淚、淚中帶笑。   它以一種遊戲人間的方式暗示我們身處的世界可能是殘酷的、黑暗的,但是陰暗之處仍有光明,電影中的小男孩被父親一路保護,這讓我想到我
「拜託你,不要走。」 慧成再次哭著從夢裡醒來。 自從他有記憶開始,他總是夢到一個人。 起初,是個小男孩,他們在懷舊的街道上、在身著傳統服飾的人群裡追逐遊玩。一起作亂、一起玩樂、一起哭泣、一起歡笑。雖然時空背景和現代社會明顯有很大的差異,但幼小的慧成不曾想過這些問題,他只知道有個哥哥會耐心的
远处的风车随着凤鸣缓慢的转动着,天空一如既往的放蓝。 小时候的它曾经有段安宁的小时光,算不上快乐,但至少过的很安逸。 直到有一天,他的原生父母走到他的跟前,用不能商量的语气说道:”不管怎样,你现在必须向其他小孩一样去上学,去接受思想教育,以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
Thumbnail
我知道生命是一場舞台,我沒辦法選擇我要的人生戲碼。 父親跟母親離婚,捨棄我們三個孩子,我對人生的想法起伏很大,偶然看到童年的照片,我突然想到自己的父親的點滴,父親在我心中已經缺席很久,但是小時候過年回爺爺奶奶家拿紅包的記憶如浪潮湧現,浮現在自己心頭。 我的爺爺是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