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介紹-他還年輕Still Young導讀篇

2022/09/0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漫長的旅途,如此倉促.來不及認清多少世間道理,
盡頭將隨時出現
如果還有什麼堅持
我只確知
我雖已老,世界仍年輕』一詩人吳晟的生命故事
『他還年輕』首映會
這部電影,萬分感謝『南方講堂』熱情贊助,讓筆者可以搶先在上映日期前先看,並且也是唯一吳晟老師會參加的一場.能與吳晟老師面對面近距離的對話,感受到老師本人的體貼與謙卑,在此萬分感恩.
吳晟老師親筆勉勵的墨寶
吳晟老師自己也很訝異,自己的作品是目前國三上學期翰林版教材的第一課.
吳晟 --土(1975)

赤膊,無關乎瀟灑
赤足,無關乎詩意
至於揮汗吟哦自己的吟哦
詠嘆自己的詠嘆
無關乎閒愁逸致,更無關乎
走進不走進歷史

一行一行笨拙的足印
沿著寬厚的田畝,也沿著祖先
滴不盡的汗漬
寫上誠誠懇懇的土地
不爭、不吵,沉默的等待

如果開一些花,結一些果
那是獻上怎樣的感激
如果冷冷漠莫的病蟲害
或是狂暴的風雨
蝕盡所有辛辛苦苦寫上去的足印
不悲、不怨,繼續走下去

不掛刀、不佩劍
也不談經論道說聖賢話
安安分分握鋤荷犁的行程
有一天,被迫停下來
也願躺成一大片
寬厚的土地
雖說這首詩,並沒有在紀錄片中介紹,
筆者以為這首詩已經包含整個紀錄片的內涵.
有一天,被迫停下來 也願躺成一大片 寬厚的土地
吳晟老師知道每個人最終都會躺下的結局,想趁自己還耳清目明的時候,
拍下紀錄片,紀錄自己的人生,另外也算對女兒吳音寧的事件,給個了結.
吳晟老師與女兒吳音寧女士
紀錄片全長141分鐘,感受得多他從憤慨到挫敗到希望自己放下的心情,
紀錄片中講到『曬穀場』的詩,
夏日 收割季
吾鄉的曬穀場 是一驚惶的競技場

氣象臺的報告 往往屬於謠傳
而天色 變幻不定的天色
吾鄉沒有諸葛亮之流的人物 可以預測

睛睛朗朗之際 誰也不知
太陽 何時將陰著臉 拂袖而去
天公 何時將遣來一陣
不爽快的細雨 或是一場惡作劇的西北雨

吾鄉的曬穀場
在收割的季 是一驚惶的競技場
時時 驚惶著吾鄉的人們
女兒的事件,對他來說就好比氣象臺的報告,往往屬於謠傳.
又何嘗不是惡作劇的西北雨?
只要惹到政治,很多時候都是處在驚惶的競技場.
無論對錯都很難有個理性的判斷,
事情過了,台灣人其實都很健忘,
但對當事人與當事人的家庭來說,
卻成為一種傷害.
他在紀錄片中曾多次提到:『我很想靜下來,但是辦不到!』
爾後心境改變,影片中穿插吳晟老師1987發表的『雨季』這首詩,
(裡面的『伊娘』,英文版翻成Damn)
這首詩表達自己自嘲的心情,
畢竟每個人都會有機會遇到不順心的事.
〈雨季〉
抽抽煙吧

喝喝老酒吧

伊娘——這款天氣

開講開講吧

逗逗別人家的娘兒吧

伊娘——這款天氣

發發牢騷罵罵人吧

盤算盤算工錢和物價吧

伊娘——這款人生

該來不來,不該來

偏偏下個沒完的雨

要怎麼嘩啦就怎麼嘩啦吧

伊娘——總要活下去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141分鐘有些漫長,
紀錄片賦予『反應真實』的期待,
如果要介紹吳晟老師這個人的生命,
或許又嫌太短.筆者在撰寫這篇心得也覺得想要表達的意象很多.
吳晟老師提及西方文學所說的浪漫,不只單純講述的是個人的情愛,
也包含對眾人的事的熱情,好比說他也順利守護了芳苑鄉海邊的潮間帶.
劇中提到2011年在吳晟老師號召藝文人士,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芳苑鄉設廠,影響沿海濕地生態,宣揚濕地保育重要性.
【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
這裡是河川與海洋
相親相愛的交會處
招潮蟹、彈塗魚、大杓鷸、長腳雞
盡情展演的濕地舞台
白鷺鷥討食的家園
白海豚近海迴游的生命廊道
世代農漁民,在此地
揮灑汗水,享受涼風
迎接潮汐呀!來來去去
泥灘地上形成歷史
稍縱即逝的迷人波紋
這裡的空曠,足夠我們眺望
足夠我們,放開心眼
感受到人生的渺小
以及渺小的樂趣
這裡,是否島嶼後代的子孫
還有機會來到?
名為「國光」的石化工廠
正在逼近,憂傷西海岸
僅存的最後一塊泥灘濕地
名為「建設」的旗幟
正逆著海口的風,大肆揮舞
眼看開發的慾望,預計要
封鎖海岸線,回饋給我們封閉的視野
驅趕美景,回饋給我們
煙囪、油汙、煙塵瀰漫的天空
眼看少數人的利益
預計要,一路攔截水源
回饋給我們乾旱
眼看沉默的大眾啊,預計要
放任彈塗魚、放任招潮蟹、放任長腳雞
放任白鷺鷥與白海豚
甚至放任農漁民死滅
只為了繁榮的口號
這筆帳 環境影響評估
該如何報告
而我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多麼希望,我的詩句
可以鑄造成子彈
射穿貪得無厭的腦袋
或者冶煉成刀劍
刺入私慾不斷膨脹的胸膛
但我不能。
我只能忍抑又忍抑
寫一首哀傷而無用的詩
吞下無比焦慮與悲憤
我的詩句不是子彈或刀劍
不能威嚇誰
也不懂得向誰下跪
只有聲聲句句飽含淚水
一遍又一遍朗誦一遍又一遍,向天地呼喚
這首詩紀錄片中並沒有描述,筆者覺得是需要影片之前先導讀,
因為吳晟老師當時所要傾訴的情感非常強烈,從對愛護濕地生態的意象開始,詩句中處處都是對萬物的疼惜,簡樸而直白的字句展露無遺.
影片中更紀錄吳晟老師在家鄉種樹,以紀念他的母親,
不只種樟樹,還種了毛柿、櫸木等台灣原生種樹木,蔚然成林後,
影片中也真實紀錄了褐根病的可怕,襲擊了吳晟老師種植的很多樹,
或許有時真的想要為台灣做些什麼,
但似乎有些災害都是無法預防.
  
紀錄片在講述墓園那段,老師數度哽咽,在此導讀分享紀錄片中未能分享的詩,
吳晟老師2005年的詩作〈森林墓園〉
種一棵樹取代一座墳墓
植一片樹林代替墳場
樹身周邊闢一小方花圃
亡者的骨灰依傍樹頭,
埋葬或撒入花叢
送別的親友圍繞,
合掌追思、默念、話別
不一定清明節日
想念的時陣
相招前來澆澆水
貼近樹身輕撫擁抱
也許可以聽見
亡者仍在身旁,諄諄叮嚀⋯⋯
泊靠在每一棵樹下的魂魄
安息著仍然生長
無論去到了多遠,總會循著原來的路徑
回到親友的懷念裡....
師母在紀錄片提到,農忙的婆婆就常大地為床,很多時候做得疲憊不堪,直接就躺在農地上.每棵樹下的靈魂,不也是以大地為床.
無論我們去了多遠,還是會回到大地安息著.
老師借樹的生生不息隱喻生命的循環,
傳遞生死的哲思,回到母親的懷念裡。
吳晟老師與母親的全家福
2013年變為公園的靜心園為溪州第三公墓,更是吳晟的文學原鄉「吾鄉」裡一處重要的所在,象徵著不可避免的死亡,是吾鄉眾人永恆寧靜的歸所。
這首詩銘刻在石碑上,靜靜坐落於靜心園森林的角落。
紀錄片中吳晟老師也表示自己百無禁忌,終將住進那個墓園.
只希望自己最終能夠放下.
林靖傑導演提供的靜心園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流星
流星
曾在倫敦留學,現在在大學教書,對文字創作與生命劇本有許多情感。微微雨簇浪,散作滿流星。人們對恆星往往視而不見,卻對將死的流星大為稱讚,撲向地球的驚嘆號,留給人們太多遐想,毀滅當中亦是重新開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