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經過下雨或灌溉,會保持一些水分,當這些水分快要用完,卻無法即時補充的時候,植物的葉片會萎凋,短期內供水會恢復,但過久就沒辦法恢復,這些土壤最後所含的水分就稱為「永久凋萎點」,土壤濕度低於永久凋萎點的植物會在12小時內枯萎。
雖然世界上多數地區都不是極端乾燥,但還是會面臨缺水乾旱的問題,甚至在較潮濕地區也會因為雨量分佈不均,而有短暫缺水的情形。在雨旱季明顯的地區,植物會在雨季時努力生長來完成生活史,等到乾旱季節,再以種子的形式休眠度過。
甚至有些強勢植物會把根伸至地下水層,繼續吸收水分,或是讓自己的組織進化為可以儲水的能力。不過,要讓植物產生這樣的優勢,通常必須是「當水分缺乏為緩慢形成」的狀態。反言之,如果突然缺水,譬如氣候異常,那就慘慘慘,挫咧等嗎?
嘖,也太沒志氣了,該好好了解植物遇到缺水逆境的時候會如何反應,必要時,或許刺激一下植物的這些能力,會有機會逆轉勝。
缺水時,植物的初期反應是細胞收縮,細胞的增大會被抑制,使得葉片不易變大或增加,稀疏小葉可蒸散的水分就會少很多。接著,已經長成大面積的老葉就要讓它萎凋脫落,要能做到這個步驟就必須促進植物生長素乙烯的合成。這是植物抗旱的第一招「節約」。
植物抗旱的第二招「開源」,就是文章開頭已經提到的把根部延伸到地下水層,有些育種家會特別開發植物這方面的能力,強化抗旱優勢。
植物抗旱的第三招「封閉」,我們幾乎沒有收入的時候,當然要把荷包鎖起來,盡量別花錢了,植物也會,把氣孔關閉。離層酸平時是以極低的速度持續合成,並儲存在葉綠體,缺水時會被釋放出來,以延長氣孔的關閉。
最後的續航力關鍵就是滲透調節能力了,不是每一種植物或品種都有這個能力,這跟植物本身的遺傳特性有關。植物生長需要很高的膨壓,但植物細胞脫水會讓膨壓降低,就必須仰賴滲透調節來維持膨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