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鑑:累(かさね) ─ 美

2021/03/1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這顏值當道,外表勝過一切的當下,醜陋即是罪惡?!
美就是王道,可愛就是正義,不管是多麼惡劣的事,都能被原諒?!
漫畫家松浦だるま給出了答案─《累(かさね)》,以美醜作為切入點,舞台劇作為背景,一步步帶各位經歷:捨棄自我、假扮他者、尋求歸屬、崩潰、救贖、返璞歸真。

愛美之心人人皆有,然而美究竟是什麼?是名模、是名畫、還是大山大海?抑或是令人動容的故事?美是否真如人所說一般俯拾即是?還是那永遠找不到的「金蘋果」?

人之美

提到美,就不由自主地想到美女,美男。的確,「人」是我們最常看到的美,也是最常被我們來評斷是否為美。從電視、電影各種媒體上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美女:小巧臉蛋、玲瓏身材、白裡透紅的肌膚、深邃五官、一頭秀髮;即所謂的帥哥:濃密頭髮、高挑身材、寬闊肩膀、健美體型、深邃五官等。而這些是否就是「人之美」呢?
「是,也不是。」
因為人之美可以分為兩種面相,一是來自生物面,另一則是來自文化面
生物面,生物的最高原則便是盡力繁衍、尋求生存。因此尋求優秀的基因、以及更好的生存優勢便是擇偶條件、便是美。像是明顯的性徵、健壯的體魄、光澤有彈性的肌膚等,再不堪也至少得是健康的、無殘缺的。而這些便對應到上述關於身材與肌膚的描述。
而在文化面,一切卻變得相當不同。可能因為誤會,將特定行為與生存掛勾,也可能只是無意義的模仿,又或是在權力結構下的產物,而最後留下來的則是一個個現代人難以理解的美感與行為─像是傳統部落的長頸族、寬唇族,原住民的黥面、清代的裹小腳、日本的塗黑牙齒等。然而,現代美感卻非這些土生土長的文化造成,而是一個個強而有力的文化侵略的結果─從歐美的電影、到日本電影、連續劇、韓國電影、韓劇等,從而形成一個美感趨勢─美白、健美、豐胸、翹臀、長腿、深邃五官、到更細緻的雙眼皮、除毛、除斑、除皺等。
於是,原本分散於世界各地的美感體系漸漸被統一成現代主流美感,剩下的只是學術界的研究對象,而非能夠效仿的流行。在這樣的美感趨勢下,人們也自然朝著這方向努力,無論是飲食、生活習慣、妝容、護膚,還是直接整形、做美容手術。即便不是天生就美,也要人工打造出「美」。
然而,就如同三寸金蓮曾被當作美人的象徵,現在卻被唾棄成陋習,美感的趨勢是會改變的,曾經不被主流趨勢納入的各種次流、次文化,都有可能成為流行最前線,就像高跟鞋曾經是男生的標配,就像女生也能穿上男裝。儘管改變不明顯,但主流美感的包容度正逐漸擴大,美不再限定特定族群。

物之美

說到美,除了人,就是各式各樣的美景、美照,從大山大海到小品小物,從斑斕絢麗到黑白深邃,物之美是如此繁多而難以解釋。但就讓我們暫且拋開那些煙霧繚繞與夢幻泡泡,只單純以感受來區分。
「和諧型」
顧名思義,此類型給人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和諧與舒適」,常見的像是大部分的自然景象、鄉村景觀、人們栽種的植物、印象畫派、民謠曲風等。自然、有序,無來由的感到美好,這就是「和諧型」物之美的魅力,其源自人類本身對適合生存之環境的渴求,是和平的、無災難的、陽光明媚的、無壓力的、食物眾多的,而非寒冷或熾熱的、飽受威脅的、黑暗的、令人不安的。按此邏輯來判斷事物是否為美便是最簡單且直觀的。
「衝擊型」
相較於「和諧型」,「衝擊型」顯得有點難以理解,不過從一個體驗便能說明清楚,那就是登上山頂眺望的感覺,無論是一覽眾山小的優越還是巍巍大山的震撼,都是「衝擊型」所帶來的美感─「強烈的對比與刺激」。這種美感廣泛存在於:大山大海、大災難(火山爆發、海嘯)、煙火、爆炸、動作片、暴力美學、遊樂設施、漫畫、現代藝術等。絕望卻又感到暢快、被壓迫卻又感到興奮、享受威脅這就是「衝擊型」物之美的魅力,其源自於人類對於超越自身力量的崇拜,以及面對生命的威脅時腎上腺素大量分泌,進入高昂且緊張的狀態。因此「衝擊型」的美必須是短暫的,並且不能一直持續,否則不是適應了就是承受不住。即便如此,「衝擊型」的美在現代社會仍是被廣泛使用,因為資訊氾濫,「和諧型」的美往往過於重複性的出現,讓人們習慣甚至是厭煩,而「衝擊型」的美能在第一秒就吸引到人的特性,便很成為眾人推銷自身最常使用的手段。

心之美

【我們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作為名句不斷在制式作文中出現,然而這裡的美究竟是什麼?為什麼進到美術館總是覺得不美?為什麼人美不夠還要心美?善即是美?
在解析了人之美、物之美後,讓我們進入到心之美的篇章,帶各位了解到底為什麼【美,俯拾即是】。
首先,為什麼美術館的東西並不覺得美呢?
因為其實美術館展覽的並不全是美的,而是藝術的。美是藝術其中一個表現形式,但並非全部;藝術可能讓你不安、諷刺你的虛偽、挑戰你的人性、甚至打破你的認知,所以逛美術館本身是非常消耗精神的,若是要尋求美,不如到旁邊的藝術商品販售區,會有更多的發現,並感到更為舒適。畢竟作為商品最重要的便是銷售出去,其設計自然得偏向大眾需求。
再來,為什麼人美不夠還要心美?善即是美?
因為人類是群體動物,人美通常是天生的優勢,即便是後天的努力也是屬於個人的範疇,過於推崇可能造就「美人至上」,價值觀崩壞,而所謂心美指的便是群體的和諧─尊重他人,配合群體、幫助他人、犧牲自己等等道德觀念。推崇心美便代表促進群體的和諧,而群體和諧對種族存續十分關鍵,所以才會要求人美,心也要美。
以此邏輯來看,善、或說是助人之心,亦是促進群體的和諧,當然也就是美的一種。
最後,美真的是俯拾即是嗎?我們又該如何發現?
要是真的從地上撿其一顆小石子,它美嗎?一片葉子呢?相信說後者美的會比較多,但也是會有人說不美,那如果撿起的是一顆寶石呢?一定會有更多人說美的,但還是會有人說不美。因為是否為美關乎於個人的美感,而個人的美感則是建立於自身的生長脈絡下,甚至部分由基因來決定。是故我們無法找到一個每個人都說美的東西,但要找到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美的東西就簡單的多,更何況我們身處於文化逐漸趨同的現代社會。
所以,以全體人類的角度來看的話,美真的俯拾即是,總會有人找到他所認為的美。而這樣的美是由我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自我投射上去的,與其說是發現,不如說是否留給自己時間,或是凝視或是傾聽。至於「發現」,人們都只會找到自己認為美的事物,在同一個舒適圈打轉,根本不算什麼「發現」;唯有與他人交流後,才能逐漸將其美感納入自身當中,真正意義上實現「發現」。

人之美是為了促進生殖繁衍的產物,只是將獅子的鬃毛複雜化、趨勢化
物之美對應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是戰鬥與休閒的模式轉換。
心之美則是自身與群體間的調和,是自我投射的自癒與群體互動產生的歸屬

小結

在漫畫的最初,醜陋的主角不斷地遭受歧視、霸凌,而霸凌她的便是班上最美的同學,累她既怨恨又嫉妒,然而在一次獲得舞台的表演機會後,她極為用心的準備,然而,表演當天彷彿理所當然的,她被換下主角,由那位最美的同學擔當。她不甘心的使用特殊的口紅,掠奪她的面貌,站在了燈光之下,她知道,這就是他所追求的。
於是故事就此展開,一次次的掠奪她人的面貌,一次次變得更美、更加耀眼。

然而,在故事的最終,卻選擇以自己本來的醜陋面貌站上舞台。她不被看好,自身也一度瀕臨崩潰,但在最後的演出時,在那展現靈魂的舞蹈後,掌聲久久無法停止。導演對她說:「醜陋的你......不,這世界還沒發明出能夠用來形容你的詞彙。」
對於學會面對自己真實的來說,美麗還是醜陋在最後都不重要了,
曾經對於美貌的執著,也已煙消雲散。
但那份執著,卻早已埋下禍根........................
6會員
1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