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密集接觸」怪奇現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從GOTO這種「諸事不宜政策」中脫胎換骨為日本的首務

原文發佈日期:2020.12.3
原文作者:伊東 乾
授權翻譯:波波先生

raw-image

2020年進入12月的第一天,日本媒體報導由於感染新冠肺炎而死亡的人數達到33人,為過去最高記錄。(https://www3.nhk.or.jp/news/html/20201201/k10012741071000.html

這是由日本代表媒體的HNK發表,想當然應該是官方消息。

但是根據海外媒體統計數據,日本新冠肺炎最高死亡人數,是黃金週的5月4日「日本第一波」時記錄的49人。

所以究竟為什麼NHK會發表33人是過去最多,筆者也不明白。

由此可以看出,這就是日本對數據管理的實態,但不管怎麼說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將冬天的高峰向上推升卻是事實

單日感染者攀升至2500人的事實,表明日本正陷入每4天增加1萬人,每週以萬人為單位在增加新的感染者的境況。

在10月底產生發病症狀者約有6000人,這當中由於康復與死亡而減少的人數與每天新增的患者人數相比,新增患者數呈現壓倒性增加,現在已累積超過2萬1000人,而這個數字正以每天2500人的規模持續擴大。

導致全國人口四處流動的「GOTO」旅遊政策之外,又加上脫下口罩的「GOTO EAT」政策,這些防疫素人連續推出的政策導致了現在無力回天的局面。

而造成現在的狀況,無疑是那些只會散佈紙上談兵的「後真相(post-truth, 意指真相不再重要)」言論。但是即便事已至此,還是有許多得不到教訓的「後真相」數據導致事態持續混亂
★參考文章:紐約時報中文網〈Post-truth | 「後真相」的真相

在這當中,「密集接觸者(原文:濃厚接触者)」問題作為元兇之一被提及。


到現在已令人不知所措的「密集接觸」

讓我們從典型事例來看,假設今天你很不幸的發現自己身體不舒服。聯絡醫療機關之後,花費了一些時間等待終於得到診療,非常遺憾的出現了「陽性」的結果。那麼跟你同住的家人,原則上來說都會被指定為「密集接觸者」。

首先,你自己本身會被迫與家人分開住進「隔離飯店」當中,被認定為密集接觸者的家人們不得不在社會異樣的眼光下度過接下來的2周。

在這裡,有一點奇怪的是,你自己本身在症狀出現10天之後,如果症狀改善的話,「不需要再次篩檢」就可以回復到正常的生活。

為什麼?這是為了避免醫療機關爆滿。如果輕易的實施再次篩檢,結果又是陽性的話,隔離設施就會人滿為患。

這種多此一舉的再次篩檢是沒必要的,快點將人引導至出口,讓他回到社會去參加GOTO活動吧!

雖然時間限制為10天,但是即便本人回歸社會,他被認定為密集接觸者的家人們,就算健康狀態一切正常也必須被隔離滿14天,造成此種反轉現象。政府對這似乎會引來人們吐槽的狀況,也還是有一套藉口:

「症狀出現」之後的天數才是問題所在,最先產生症狀的你就算在10天後康復,在10天前的時間點「沒有症狀出現」的家人們,在這10天過後可能還是有一定危險性。所以,作為防疫措施,隔離期才會設定為14天。

假設,爸爸「出現症狀」家人們作為「密集接觸者」受到隔離,孩子們無法去上學、媽媽自然也無法去上班,甚至連自由出門購買日常生活所需物品也做不到。

只要有一個人出現症狀,同居的家人無論是4人還是5人都不得不遭到隔離。

如果是自己在家開店,孩子從學校將病毒帶回家,在之後的兩個禮拜,店鋪停止營業、兄弟姊妹們無法去上學、父母也無法工作,整個家庭陷入「停止運轉」的狀態。

若是變成這樣的話就會非常麻煩,官僚與政客們會先下手為強,將方向引導到他們期望的結果,而在此種思維下就會產生酌情處理的「後真相」。

raw-image
朝令夕改的「密集接觸」

一旦被認定為「密集接觸者」,之後就會有許多麻煩。

所以對「密集接觸者」的定義就被不斷的修正,極力的往「不算密集接觸吧」的數字去調整,將各種數字減少,開始出現「後真相」的現象。

酌情處理的原點為4月22日國立傳染病研究所公布的「密集接觸者」定義修正
https://www.niid.go.jp/niid/ja/diseases/ka/corona-virus/2019-ncov/2484-idsc/9582-2019-ncov-02-qa.html

首先,將過去「2公尺距離以內的接觸」視為密集的嚴格定義放寬為「2公尺距離以內而且超過15分鐘以上的接觸」。

也就是說,過去在1公尺距離內同桌吃飯的人將被視為密集接觸者,不過在規定「修正」之後,短暫接吻的人因為「不滿15分鐘所以沒有問題」,將不會被列入密集接觸者範圍,計算方式180度大轉變。

更甚者,可能出現「自由自在」的曲解或「現場判斷」。

「有沒有帶口罩」、「談話內容」、「有沒有大聲說話?」等,其他像類似這種由於無法得知細節而不能做出判斷為理由,導致「最後都交給保健所來判斷」這種漏洞百出的制度。

事態演變至此,已無力回天。

「未戴口罩距離1公尺以內,在同一空間內超過15分鐘」的話,當然算是完全的密集接觸,但「距離1.5公尺以上吧?那就沒有問題囉」、「兩位都有戴口罩吧?OKOK」、「距離2公尺,而且是小聲交談的話,就當做你們沒有問題吧」

這將演變成都有藉口可以解釋的狀態,身為判斷基準的保健所能夠酌情處理,控制「密集接觸者」的數字。

在此一切醫學與科學的客觀基準不復存在,說是為了避免各地醫療系統崩壞、擔心對經濟產生影響、為了減少社會問題,卻讓整個狀況陷入一團混亂。

「這是與各地醫療實際情況相配合的……」等藉口,聽起來似乎也還算不錯。

但是,這實際上是為了迎合社會經濟,將本來應該具有客觀性的防疫科學定義大幅變更,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在這個狀況下,終於出現了從結論導向而推出的GOTO政策,將日本全國的人民、事物、金錢捲入,「GOTO EAT」更讓人們脫下口罩、營造出對病毒友好的環境,致力於為疫情擴大做出貢獻

若要直言不諱的話,這就是「我們國家(日本)」的現實。


「結論取向」是非科學的

12月1日,東京知事與內閣首相對「GOTO TRAVEL」的會談中,達成東京對老年人與原發性疾病的人呼籲其「克制使用」的共識報導。
https://www.bloomberg.co.jp/news/articles/2020-12-01/QKNL5PDWX2PU01

由國家主導,使用納稅人稅金堆動的政策,卻要「呼籲」一部分人「克制使用」?

作為政策這是無法成立的,無視公共政策所要求的權利平等,將使得政治逐漸崩壞,難道政府的人不懂嗎?

如果持續這樣無為愚笨的政策的話,國家遲早迎來毀滅的一天。

是時候下定決心處置這些懷著投機心態,酌情處理推出的「諸事不宜政策(原文:友引政策)」了。應該從醫學與科學根據出發,決然祭出具有客觀性的措施,才能讓日本脫胎換骨,停止疫情對國家造成更進一步的傷害。


原文網址:https://jbpress.ismedia.jp/articles/-/63110,正式授權翻譯
有興趣的朋友或其他相關文章歡迎訂閱我的《日本媒體國際觀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波波先生的沙龍
52會員
103內容數
在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下,日本媒體與評論家們是怎麼看待這些問題的呢? 與聚集了日本眾多新聞工作者網站ーJBpress達成合作,不定期翻譯國際觀點相關文章,期待帶給大家不同的視野與思考方式。 ※本專題文章皆為授權翻譯作品
波波先生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4/04
電影 《PLAN 75》與小說《篡改的命》 兩個距離這麼近但又這麼遠的國家
Thumbnail
2023/04/04
電影 《PLAN 75》與小說《篡改的命》 兩個距離這麼近但又這麼遠的國家
Thumbnail
2022/07/15
「年滿75歲即能選擇迎接安寧的人生結尾」,難道你不心動嗎? 現代版的姥捨山,由急速邁向高齡少子化的日本來刻劃此一題材,令人感觸頗深。 預計今年秋天於台灣上映的《PLAN 75》,一定不能錯過!
Thumbnail
2022/07/15
「年滿75歲即能選擇迎接安寧的人生結尾」,難道你不心動嗎? 現代版的姥捨山,由急速邁向高齡少子化的日本來刻劃此一題材,令人感觸頗深。 預計今年秋天於台灣上映的《PLAN 75》,一定不能錯過!
Thumbnail
2022/06/03
「戶外配戴口罩問題,日本政府打算隨波逐流嗎?」 隨著歐美國家對戶外配戴口罩政策的放鬆,日本國內對此議題的態度又是如何呢?
Thumbnail
2022/06/03
「戶外配戴口罩問題,日本政府打算隨波逐流嗎?」 隨著歐美國家對戶外配戴口罩政策的放鬆,日本國內對此議題的態度又是如何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今日(111/4/25)中央的防疫記者會一直到下午6點才舉行,讓我一度認為今日確診人數將突破萬人大關(事實證明我想太多...) 今日在防疫記者會前,剛好同事的弟弟被通知與確診者為密切接觸者(一起用餐),搭上新規定上路的這一天,我打了1922的專線,苦等了30分鐘後,電話竟然撥通了! 進入正題...
Thumbnail
今日(111/4/25)中央的防疫記者會一直到下午6點才舉行,讓我一度認為今日確診人數將突破萬人大關(事實證明我想太多...) 今日在防疫記者會前,剛好同事的弟弟被通知與確診者為密切接觸者(一起用餐),搭上新規定上路的這一天,我打了1922的專線,苦等了30分鐘後,電話竟然撥通了! 進入正題...
Thumbnail
突如其來三級警戒,本該理所當然的自由便利,瞬間強制限縮或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恐懼、謹慎,以及限令規條,為要防堵隔絕看不見的敵人。這場看不見的戰爭,翻轉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思索後疫情時代,重新定義孤獨與自由的價值。 雖然,疫情截斷了人與人的接觸,但截不斷了情感的連結與交流。
Thumbnail
突如其來三級警戒,本該理所當然的自由便利,瞬間強制限縮或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恐懼、謹慎,以及限令規條,為要防堵隔絕看不見的敵人。這場看不見的戰爭,翻轉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思索後疫情時代,重新定義孤獨與自由的價值。 雖然,疫情截斷了人與人的接觸,但截不斷了情感的連結與交流。
Thumbnail
轉眼之間,每日確診人數破百的日子,也超過十四天好幾天了。
Thumbnail
轉眼之間,每日確診人數破百的日子,也超過十四天好幾天了。
Thumbnail
我不是相關科別的醫師,自認沒有資格公開發表對於COVID-19的意見。但是這一年多來持續關注日本(當然主要是針對我最愛的沖繩)的疫情發展與應對策略,加上這幾天台灣的疫情昇溫,讓我覺得有必要發表一些淺見。
Thumbnail
我不是相關科別的醫師,自認沒有資格公開發表對於COVID-19的意見。但是這一年多來持續關注日本(當然主要是針對我最愛的沖繩)的疫情發展與應對策略,加上這幾天台灣的疫情昇溫,讓我覺得有必要發表一些淺見。
Thumbnail
2020 年,新冠肺炎於全球肆虐,新冠肺炎病毒仍在世界繼續傳播。根據調查顯示,全球確診總數已超過 8338 萬例,近 181 萬人因此喪生(官方數據截至 2021/1/7 ),使得民生活動停頓、失業率飛升,連歐美國家都淪為重災區。這波比 SARS 傳播更廣、影響更鉅的疫情,伴隨著的封城、停工、各國的
Thumbnail
2020 年,新冠肺炎於全球肆虐,新冠肺炎病毒仍在世界繼續傳播。根據調查顯示,全球確診總數已超過 8338 萬例,近 181 萬人因此喪生(官方數據截至 2021/1/7 ),使得民生活動停頓、失業率飛升,連歐美國家都淪為重災區。這波比 SARS 傳播更廣、影響更鉅的疫情,伴隨著的封城、停工、各國的
Thumbnail
從GOTO這種「諸事不宜政策」中脫胎換骨為日本的首務 日本疫情持續加重,菅首相卻直到今日依然不願停止鼓勵旅遊與餐飲的政策,而從政府對「密集接觸者」定義的「修正」開始,日本陷入無法挽回的疫情擴散風暴中......
Thumbnail
從GOTO這種「諸事不宜政策」中脫胎換骨為日本的首務 日本疫情持續加重,菅首相卻直到今日依然不願停止鼓勵旅遊與餐飲的政策,而從政府對「密集接觸者」定義的「修正」開始,日本陷入無法挽回的疫情擴散風暴中......
Thumbnail
約莫半年前,適逢農曆新年假期,新冠病毒正隨大量的人口移動從特定地區向世界各地蔓延之際,當時台灣已採取針對特定地區域…
Thumbnail
約莫半年前,適逢農曆新年假期,新冠病毒正隨大量的人口移動從特定地區向世界各地蔓延之際,當時台灣已採取針對特定地區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