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阿拉巴哥化而成為活化石的日本社會
原文發佈日期:2020.11.23
原文作者:花園 祐
授權翻譯:波波先生
(花園 祐:駐上海新聞工作者)
在新冠肺炎爆發流行之前,筆者曾經讀過來訪日本的中國旅人評價對日本的印象「彷彿穿越時光之旅」的文章。
那位旅者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這是因為在中國國內非常常見的二維碼支付、叫車app、共享單車等服務,在日本都尚未普及化,彷彿稍早時代的中國。
其實筆者這幾年往返兩國,每當回到日本時也都會有「時光穿越」的感覺。這是因為日本的街景、風景、生活等都缺乏變化,讓人產生時間靜止的錯覺。
究竟,為什麼日本會彷彿沒有變化?讓筆者為大家舉一些中國與日本的相異之處。
其實特殊的是日本?
筆者認為日本似乎沒有變化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筆者本身就生活在激烈變化中的中國,連下一步都是無法預測的。
而中國的經濟發展也正處於激烈的變動當中,假設我們挑出薪資部分來看,上海飲料店員工的薪資,在10年前約為2000人民幣(約3.2萬日幣)程度,但在最近卻漲到6000人民幣(約9.5萬日幣),相當於過去的3倍(當然物價也跟著上漲)。
另一方面,日本國內在過去10年間,就筆者所見的各項統計,打工的時薪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卻大呼人手不足,令人不禁想問「為什麼明明缺人卻不將時薪提高呢?」。
雖然工資的變化與國家全體的經濟成長密切相關,但是單就這項數據並不能斷言「日本的變化較中國小」。
但是,從商品與服務來看就不一樣了。若著眼於電動汽車、二維碼支付、教育與直播動畫等網路上的服務來看,中國在這一方面的推動與普及程度是遙遙領先日本的。
對於此種現狀,我們也許可以歸因於「因為中國的規定寬鬆」、「他們的制度比較特別」等原因。但是上述的領域除了中國之外,若與其他國家相比,日本在普及化方面確實相當緩慢。筆者透過比較各種可得資料,無法否定此結論,在當今世界中日本的此種現象或可稱得上是「特殊」了。
日本新創公司的絕對不足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創新商品與服務遲遲無法普及化呢?最大的原因,想必還是新創公司數量缺乏的緣故吧!
在過去被稱為新創公司的軟體銀行、優衣庫等企業,現在都成為具有份量的老牌公司。但是優衣庫在2000年將事業擴大之後,除了一部分的手機遊戲公司之外,肩負創新商品與服務的日本企業幾乎沒有出現。
以中國為例,在電動汽車產業中有2014年設立的上海蔚來汽車(NIO)、直播動畫平台網站有2009年設立的嗶哩嗶哩(bilibili)等,這些相對來說較年輕的企業引領著中國市場。無人機領域的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DJI)更是在2005年設立之後,在中國國內與世界市場中皆擁有最高的市佔率。
類似於這些設立不滿20年,就在各個業界大放異彩的新創公司,這幾年在日本的數量是遠遠不足的。
如前述,從過去的歷史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比起老牌企業,肩負推動創新商品與服務的經常是新創公司。反過來說,也許近年來日本社會停滯不前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新創企業來帶動產業成長。
「殭屍企業」是阻礙成長的要因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影響日本新創公司的產生呢?從結論來說,筆者認為問題出在政府的振興政策上。
一般來說日本的新創企業振興政策,傾向與「中小企業發展政策」綁在一起。而在政府的中小企業發展政策中,扶植對象不只有具備未來成長潛力領域的新興企業,也包含了已經迎來產業飽和,今後無可避免開始走下坡的中小企業。
在中國,對新創公司的扶植政策對象為電動汽車、無人機等,具體支援的技術與服務領域有清楚的規定。同時,政府積極打擊並淘汰實際上經營不善卻不斷申請資金融資的「殭屍企業」。
另一方面,近年來日本的中小企業發展政策卻只見到類似「從過去就肩負產業基礎發展的老牌中小企業才是日本的力量」等宣傳口號。但是支援成長停滯、彷彿一灘死水的「殭屍企業」苟延殘喘,被指出正是阻擋新興潛力產業成長的原因。為了讓更多新創公司能夠誕生,人們開始要求淘汰殭屍企業。
伴隨殭屍企業的淘汰,勢必將會產生「失業人口成為社會不安定要素」的批判聲浪。雖然筆者能夠理解這份擔憂,但近年來在日本展開事業的企業當中,以Uber eat餐飲外送服務為首,實際上卻潛藏著龐大的雇用機會,藉此能夠判斷扶植新創公司的價值遠高於淘汰既有的中小企業。
然而不單是新創公司缺乏的問題,到現在還是能夠在日本辦公室看到使用印章、傳真的工作習慣。反映出日本人在經濟泡沫化之後,對社會變化的態度轉趨消極。而正是這種消極心態成為社會風潮,導致新創公司缺乏、社會一成不變的結果。
以日本手機產業為例,日本國內企業獨自發展出不同於國際社會的一套規格,這種現象稱為「
阿拉巴哥化(Galapagosization)」。直到最近,這些陳舊的規格與服務卻持續苟延殘喘,而完全成為「活化石」(譯註:原文為
coelacanth,腔棘魚)。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社會中存活,不懼變化、積極支援新創公司、推動新興商品與服務等,將是日本未來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