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流觀念中,結婚生子通常是通往幸福快樂的結局,許多有伴和已婚者往往覺得單身朋友很可憐。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結婚,就能保證從此不孤單?
專長為少數族群、社會政策及單身研究、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伊利亞金・奇斯列夫(Elyakim Kislev)在《單身年代:一個人的生活可以簡單,卻不會孤單》指出:「從未結婚的老年單身人士似乎本能上比老年喪偶的單身人士,更擅長老年獨自生活,畢竟後者較少有機會練習。」
奇斯列夫認為,婚姻到頭來大概就三種結果:喪偶、離婚、或(自己)死亡。反而是從未結婚的單身者,因為平時早已習慣單身生活模式,建立社會支持體系,更能適應獨立生活狀態。
「根據統計,人們通常在30歲前後結婚,他們希望老年能擁有婚姻的保障,不過婚禮當時的快樂感,絲毫不能保證40年後不會感到孤寂。」他在書中講得有夠警世,醒醒吧,婚姻並不見得是你的浮木!
得到一個從來沒想過的單身好處。真是令人欣慰,不用太擔心我的老年了。畢竟我是單身時間遠比交往時間長的單身Pro,單身大王。
想起前些日子有媒體詢問能否採訪我,受訪者希望是長期使用交友軟體的人(就是我本人)。我很樂意分享,但收到對方的訪綱卻是:你的孤獨是什麼樣子?你認為自己是喜歡孤獨、被迫孤獨,還是習慣孤獨?……
咦,這社會對於單身和孤獨的想像,還是很狹隘啊。為什麼用交友軟體就一定是孤獨的人呢?聽完那些碎裂的婚姻鬼故事,單身的不一定比有伴的孤獨呢。曾遇到結了婚的人,問我感情狀態後,我說,單身;她回:「要加油噢。」我才想說,你才加油!你全家都加油!
奇斯列夫在書裡分享許多金句:「寂寞感是一種知覺,而非現實。」「許多人沒有正視孤獨感的根本原因,而是選擇成家後,才發現這和孤單與否是兩碼子事。」研究顯示,許多已婚人士,其實和單身的人一樣孤單。因為孤單終究是自己要解決的問題,並不是找了個伴,自以為就能迎刃而解。
擅於獨處,不等同於孤獨。如果幸運的話,找到對的伙伴一起相處,也可以各自獨處;若是沒遇到,自己一個人,更要好好生活,而且單身其實沒你想的那麼壞。作家雷貝嘉.崔斯特(Rebecca Traister)在《單身,不必告別:獻給所有正要踏進婚姻、離開婚姻,不考慮婚姻人們的箴言》說得最中肯:「只有你自己才能給你最好的生活。」
雖說我現在是位單身獨處大師,但畢竟和鬧哄哄的家人同住,搞不好終有一天獨自一人居住時,萬一想上廁所卻發現馬桶壞了,根本不會修,會湧起一陣孤獨也說不定。媒體最後沒來採訪我,顯然我在他們眼中不夠孤獨。好吧,那麼就等馬桶慘案發生時,再來找我好了。
祝福各位施主都能在交友界,脫離苦海,登上彼岸。歡迎加入
人間田野觀察家臉書粉絲團,有讚有保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