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他殺了人,那你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因為各種莫名其妙的原因,我沒有跟到台北電影節和臺灣國際人權影展的檔期,所幸片商釋出線上資源,讓我終於有機會看到這部會讓你思考、沉默,甚至會讓部分的人反省的作品《我的兒子是死刑犯》。而會反省的那部分的人就是我自己。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已經不乏有不少人寫過相關的影評,但對我來說,我想寫的不是影評。影評是一個人看完一部作品後,綜合自己所見所思的主觀產物,但紀錄片不一樣,比其電影的故事,它更像在說故事,甚至於,它就是故事。因此,我想說的是反省,也想說感受。
我們憑甚麼自詡為上帝,又憑甚麼草率決定一個陌生人的生死。
殺人是一段漸進的過程,在過程中自己也殺了自己
在《青少年哪吒》的評論中,筆者有提到,少年透過各種不堪入目的成就定義自己,以及自己活著的意義。為了存在做出的每件事,以及每一個選擇,都是開拓並完整自己生命的一種手段。但選擇的同時也必須為此負責。
那些死刑定讞的人,儘管部分已不再是少年,它們仍試圖透過某件事來定義自己。也許是在尋找的過程中迷路,也許是遍尋不得的宣洩,也或許是一閃而過的想法。總而言之,他們殺人了。
有些人也許沒想過砍殺別人的那一刀會反饋到自己身上,自己必須被死亡。有些人可能是有計畫的一心求死。但可笑的是,最終殺了殺人者的,不是其他人,是社會共識、集體意識、社會規範和法律。
他殺了人,誰殺了他
法律規定,殺人者誅之。沒有人想知道他們為什麼要殺人,甚麼人生歷程和脈絡讓他們想殺人。因此多數人都認為,他殺人了,他就該死。
我們只知道他們應該死,但沒有想過死刑犯它們想不想死。你只是意氣用事罷了,但法律也如此規定,就算我們冷靜,殺人者也必須死。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王赦說過
「一個民主法治國家要靠殺人才可以撫慰人心,保障我們的安全。這個我沒有聽過,這太荒謬了。」「他殺了人就應該死,但是不代表要民主法治要跟著一起陪葬」
數年之後,也許在不同的死刑案前,這些話還會一再被驗證。
共犯結構
同學覺得他數學不夠好,所以你跟他們一起弄亂他的書桌、搶走他的餅乾,甚至在他上廁所的時候朝他潑水,然後讓他孤立於你們之中,讓他一個人回家。鄰居說他會帶壞小孩,所以總是跟他媽媽抱怨著他的不是,他長大一定沒甚麼前途。同事認為他工作表現欠佳,所以總在主管面前打小報告,說他是一個能力極差,浪費公司資源,多餘的職員。最後,在公司,他以為自己浪費公司資源,在社會,他又以為自己浪費社會資源。漸漸地,他開始討厭這個世界,希望所有人一起陪葬。
一開始,你只是跟著別人責怪他,忽視他,後來,你拉著別人一起責怪他,忽視他。你從羊群效應中成為了共犯結構,最後,你只說了他應該死。你從來不願花時間理解他為什麼殺人,你去脈絡的思考和結論是你成為共犯的證據。
在《我的兒子是死刑犯》中,微小又不易察覺的親情是主題之一。但最大的主題,我認為還是這個亙古不變的大哉問。
死刑有存在的必要嗎?

『我們都熱衷表象,卻忽視核心。這裡說的是少數非主流和極少數商業,或許有些主觀的電影筆記。不區分受眾,不顧及特定族群喜好。更新速度極慢,頻率極低,且品質難以保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個世代,總是有一群處在泥淖中,嘗試掙脫、衝撞然後毀滅的年輕人。 不論是現在或是過去。但過去太遠了,把時間現拉近一點,三十年好了。三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三十年讓一個生命短到足以稍縱即逝,也長到讓一個男孩足以成為一個男人。而三十年,剛好是《青少年哪吒》上映至今經過的歲月。
當你已經習慣活在黑暗中,從要脫離黑暗的那一刻起,你將要承受的是百倍的痛楚。 先說結論,我喜歡《親愛的殺手》,但你可能不會喜歡,因為相對富足和幸福的生活是你的日常,你也許會不好入口、不好咀嚼,然後不好下嚥。但這都無法掩蓋它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熱帶魚》是1995年上映的喜劇片,也是陳玉勳導演的處女作暨代表作之一。片中描述對生活充滿幻想,並時常運用想像力排解生活壓力並以此為聊賴的國中生阿強,在某天不經意捲入一起綁票案後,自此開啟了一段意外又充滿奇幻的旅程,並在相對單純的年紀,體會了生活的純真以及現實,而在過程中,所有的苦惱和對人生的衝擊,
一年一度的第57屆金馬獎準備在11月21日的台北盛大登場。而創辦於2010年的金馬奇幻影展也將於今年11月17開始一連五天在台中舉行。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在為金馬獎忙到翻的空檔中奔波到台中的【金馬影展之台中好奇幻】選片指南講座,為喜歡電影,期待金馬奇幻影展,但有選擇性障礙的電影同溫層提供一些選片的
一百個人有一百個人生,但爛是無差別的。 黃信堯導演在《大佛普拉斯》的成功後,時隔三年推出了最新作品《同學邁娜絲》。架空的佛變成了伸手就可以摸到的同學,普拉絲變成了麥納斯,黑白的畫面變成彩色的,觀眾接受到的氛圍也正向了一些,但不變的是導演辨識度極高的口白和小人物對生活的無奈。 《同學邁娜絲》是導演多年
印象中聽過某位電影人這樣說過:「一部成功的電影,是把我的想法,放進你的腦袋裡,然後把你的錢,放進我的口袋裡」。 我們要怎麼判斷甚麼是把我的想法放進你的腦袋裡?對我來說,《怪胎》某種程度上就做到了這件事。它片名很怪,劇情很怪,拍攝的方法很怪,甚至你看完之後的感覺也會很怪。
每個世代,總是有一群處在泥淖中,嘗試掙脫、衝撞然後毀滅的年輕人。 不論是現在或是過去。但過去太遠了,把時間現拉近一點,三十年好了。三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三十年讓一個生命短到足以稍縱即逝,也長到讓一個男孩足以成為一個男人。而三十年,剛好是《青少年哪吒》上映至今經過的歲月。
當你已經習慣活在黑暗中,從要脫離黑暗的那一刻起,你將要承受的是百倍的痛楚。 先說結論,我喜歡《親愛的殺手》,但你可能不會喜歡,因為相對富足和幸福的生活是你的日常,你也許會不好入口、不好咀嚼,然後不好下嚥。但這都無法掩蓋它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熱帶魚》是1995年上映的喜劇片,也是陳玉勳導演的處女作暨代表作之一。片中描述對生活充滿幻想,並時常運用想像力排解生活壓力並以此為聊賴的國中生阿強,在某天不經意捲入一起綁票案後,自此開啟了一段意外又充滿奇幻的旅程,並在相對單純的年紀,體會了生活的純真以及現實,而在過程中,所有的苦惱和對人生的衝擊,
一年一度的第57屆金馬獎準備在11月21日的台北盛大登場。而創辦於2010年的金馬奇幻影展也將於今年11月17開始一連五天在台中舉行。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在為金馬獎忙到翻的空檔中奔波到台中的【金馬影展之台中好奇幻】選片指南講座,為喜歡電影,期待金馬奇幻影展,但有選擇性障礙的電影同溫層提供一些選片的
一百個人有一百個人生,但爛是無差別的。 黃信堯導演在《大佛普拉斯》的成功後,時隔三年推出了最新作品《同學邁娜絲》。架空的佛變成了伸手就可以摸到的同學,普拉絲變成了麥納斯,黑白的畫面變成彩色的,觀眾接受到的氛圍也正向了一些,但不變的是導演辨識度極高的口白和小人物對生活的無奈。 《同學邁娜絲》是導演多年
印象中聽過某位電影人這樣說過:「一部成功的電影,是把我的想法,放進你的腦袋裡,然後把你的錢,放進我的口袋裡」。 我們要怎麼判斷甚麼是把我的想法放進你的腦袋裡?對我來說,《怪胎》某種程度上就做到了這件事。它片名很怪,劇情很怪,拍攝的方法很怪,甚至你看完之後的感覺也會很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我想討論死刑這個議題 或多或少大家對於支不支持死刑都有各自的看法 我先來簡單分類支持與不支持的原因 再來我會舉一些案例 我相信大多人會支持死刑 原因有下列幾點 1.殺人犯罪不可赦 2.被害者的家屬的心情難以平復 3.殺人犯必須償命 4.防止犯罪 5.浪費人民繳稅的錢去養殺人犯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我把他殺了,埋在那年熟悉的灰燼堆裡…… 「我們辛苦賺錢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能讓你們好好讀書!」 「又跑去哪玩?書都不用讀了嗎?不讀書怎麼會有出息!」
那個新聞我也覺得很可怕,之前香港也試過兩名少女在商場被砍死,好慘,但斬人的人是當下瘋了失去理智,兩邊都是慘的。一想到一些無辜的市民無端端遭遇這些不幸,我就會覺得是前世因果,嘗試去理解事件為何會發生。宗教其實也是思緒的出口。 你有沒有想過突然遇上交通意外,或被人斬死,你剩下的是什麼。 我現在如果死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這不是我第一次殺人。 我一直覺得我殺的人是罪有應得。 廢死聯盟,可教化的殺人者,台灣的法律與生命被神經病玩弄著。 新聞裡白髮蒼蒼的老伯咬著牙根,恨恨的說著:「我的女兒只活了二十一年,二十一年啊!你就這樣殘忍的把她殺了」。 三十幾歲的臨時工人,姦殺了正值青春年華的她。 在警方抓捕他之後,精神
Thumbnail
如果你讀者有推薦本書作者的第二本作品 請你一定要留言告訴我好嗎? 有血緣的,未必有愛。 一個被通緝的殺人犯,他以為他會在逃亡中,悲慘過完一生。 然而,他在遇到一個小孩之後,因為產生了牽絆社會,他反而變成帶給小孩幸福與思念的人。 殺人犯帶小孩逃亡的路程中,一度,為這孩子的將來設想,想給孩子美
Thumbnail
小孩死亡, 小孩造成他人死亡, 哪一個更讓人心碎? 這當然不是數學題,比不出來。 但是,如果小孩是兇手,又自殺, 媽媽的心,不可能還能正常跳動。
Thumbnail
前陣子台灣社會事件,國中生殺同學 然後之後的判刑相關爭議 我立刻想到這個真實社會事件的優秀日本漫畫 同樣都是在探討未成年殺人和相關議題 廢話不多說了,自己點進去看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我想討論死刑這個議題 或多或少大家對於支不支持死刑都有各自的看法 我先來簡單分類支持與不支持的原因 再來我會舉一些案例 我相信大多人會支持死刑 原因有下列幾點 1.殺人犯罪不可赦 2.被害者的家屬的心情難以平復 3.殺人犯必須償命 4.防止犯罪 5.浪費人民繳稅的錢去養殺人犯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我把他殺了,埋在那年熟悉的灰燼堆裡…… 「我們辛苦賺錢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能讓你們好好讀書!」 「又跑去哪玩?書都不用讀了嗎?不讀書怎麼會有出息!」
那個新聞我也覺得很可怕,之前香港也試過兩名少女在商場被砍死,好慘,但斬人的人是當下瘋了失去理智,兩邊都是慘的。一想到一些無辜的市民無端端遭遇這些不幸,我就會覺得是前世因果,嘗試去理解事件為何會發生。宗教其實也是思緒的出口。 你有沒有想過突然遇上交通意外,或被人斬死,你剩下的是什麼。 我現在如果死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這不是我第一次殺人。 我一直覺得我殺的人是罪有應得。 廢死聯盟,可教化的殺人者,台灣的法律與生命被神經病玩弄著。 新聞裡白髮蒼蒼的老伯咬著牙根,恨恨的說著:「我的女兒只活了二十一年,二十一年啊!你就這樣殘忍的把她殺了」。 三十幾歲的臨時工人,姦殺了正值青春年華的她。 在警方抓捕他之後,精神
Thumbnail
如果你讀者有推薦本書作者的第二本作品 請你一定要留言告訴我好嗎? 有血緣的,未必有愛。 一個被通緝的殺人犯,他以為他會在逃亡中,悲慘過完一生。 然而,他在遇到一個小孩之後,因為產生了牽絆社會,他反而變成帶給小孩幸福與思念的人。 殺人犯帶小孩逃亡的路程中,一度,為這孩子的將來設想,想給孩子美
Thumbnail
小孩死亡, 小孩造成他人死亡, 哪一個更讓人心碎? 這當然不是數學題,比不出來。 但是,如果小孩是兇手,又自殺, 媽媽的心,不可能還能正常跳動。
Thumbnail
前陣子台灣社會事件,國中生殺同學 然後之後的判刑相關爭議 我立刻想到這個真實社會事件的優秀日本漫畫 同樣都是在探討未成年殺人和相關議題 廢話不多說了,自己點進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