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課的上著網路上的 Python 課程。有朋友問說,為什麼要學 Python ?未來要作工程師嗎?
猶記得當時也是楞了一下,這個問題,有太多個表層與深層的回覆與想法。
充實隔離時光
最簡單的說法,其實就是想充實自己的隔離時間。當時在上海隔離(可以參見這一系列的隔離相關文:
https://matters.news/@jerome/我在上海隔離中)時,也因為有個正在處理中的案子,於是每天自然而然的把時間幾乎都填充完了。於是當身在成都除了一邊準備打包要帶回來的行李,另一邊也是默默在想著安排點什麼事情。正巧看到一位 follow 許久的意見領袖具名推薦的線上課程,自己嘗試性的在成都完成體驗般的三次課程後,就義無反顧的加入了後續的完整課程了。
效果如何呢?
只能說前幾堂課的入門,難度算是頗為基礎,於是還算輕鬆跟著。但進到後幾天之後,突然有一兩天的難度真的是用「陡升」來傳神形容完全不為過。於是現在每天幾乎都要預留兩個小時左右的 "focus" 狀態在其中。
思維儲備
過去創業中的一個項目,其實跟 Python 也算息息相關。身為共同創始人,自身並不擔任技術類工作。該項目主要是利用「爬蟲」去爬梳每天不斷在網路上發生的各種新活動信息,重新透過技術與人工干預手段介入調整後,用規整的方式呈現給企業與用戶。
簡單來說,可以說是數據的倒賣手。只是商業模式中並非靠數據買賣獲取利潤,而有其他嫁接的方式。
所有爬蟲的根本基礎,都是 Python,與當時的技術負責伙伴溝通,大多也就是站在市場戰略層面提出未來可能發展方向,然後重新整理後再繼續跟合作方提案,以求擴大市場能見度與佔有率。
也因此對 Python 多少會有關注,但真正底層的代碼結構以及所遭遇的問題,坦白說是完全使不上力協助甚至了解的。
而未來勢必會有越來越多 AI、智能算法...等環繞在人類生活之中。我們可以不必是真正親手去一行一行把代碼實現出來的人,可是總該在知識邏輯上有一定的認知。這樣在一些使用到的數位產品或是服務上,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繞遠路」耗費。(這種耗費有時候回想起來,真的是自己都會想嘲笑自己~)
腦力訓練
雖然說人要服老,但不可不認真面對的是隨著年齡數字的逐步增加,在記憶力上也是反比的在逐步下降。可喜可賀的是有越來越多的科技產品與服務可以作為輔助,於是人不必什麼都靠記憶力記住。不過,對前前後後的邏輯關係、對問題背後的真正問題的觀察與洞悉能力...等,這些都依然是要靠人腦去獨自架構與完成。
此時如果靠程式語言的一個又一個問題發生,再一次又一次的解決困難。這樣週而復始的迴圈中,也會逐步讓自己的腦袋運轉起來。也許並不能直接作為現實生活中解決真實問題的幫助,但是在一些對問題的拆解、全局觀的剖析、耐心的逐步攻克...等,都是重要的「方法」訓練之一。
課程一週一個巡迴,其實還沒上完之時,隔離就要結束了。這過程中會不會有挫折與灰心?當然會!但相對的因為如此,真正解決與認識了解後的那種獲取新知識的喜悅,也被襯托的更為甜美。
如果有時間,也一起加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