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下了好幾天的雨,今天終於陽光露臉,停止了不耐煩的心情。想想,如果是梭羅,天氣對他的影響肯定不大,豔陽也好陰雨也好,他都擁抱,樂在其中。
梭羅在28歲時到瓦爾登湖畔,自建小屋獨居長達兩年兩個月,還選在美國獨立紀念日當天入住。書裡記錄了生活觀察和哲學省思,一邊細膩地描繪著動植物和氣候變化,一邊批判著社會和文明。書中的字量頗多,加上梭羅的句子都偏長,也堆砌了很多詞彙,需要多一點耐心,不過字字句句都是他內心的焦急聲,恨不得人類趕快向上提升,別再沉淪了。
我到森林裡去,是因為我希望過著有意識的生活,單純面對生活必要的部分,看我是否能學會它要交給我的事,而不是在我臨死之前才發現自己並沒有真正地活過。
書名雖然命為散記,第一篇卻是「經濟」,也是最長的一篇將近百頁,可見梭羅的憂國憂民之心,裡面又針又貶,盡是對人類社會無限的擔憂,他提及了文明、制度、工作、教育...如何一步一步演變至今,人類的生活究竟是改善了還是混亂了。唯一可以確認的是「盲目工作」這種狀況至今170年來始終沒有改變,梭羅實在是位先知! 拚了命工作會帶給人一種假象成就感,如果沒有覺醒,將一直輪轉下去,而獨處是覺醒的機會。
人都是基於錯誤的理由而勞動,屬於人更好的部分很快就被犁進土裡當堆肥了。
梭羅是簡單生活的代表,把自己的人生當作無數個實驗,親手創造生活。經過他親身實驗,自己一年只要工作六個星期左右就可以滿足生活開銷,他也料到讀者會質疑,在下一頁就回答了問題:我這個人的長才就是需要的東西很少,也不太影響我平時的情緒。他自給自足、因為不太累、所以吃不多,因為需要少、可以工作少,因而飽滿的是精神生活,他閱讀、思考、觀察、欣賞,與天地萬物為友。他希望這個世界盡量要有各式各樣的生活方式,希望每個人都勇於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是父母的也不是大眾的。以下這句話分享給努力創造人生的朋友,梭羅懂你。
如果一個人沒有和他的同伴保持同樣的步調,那可能是因為他聽到了不同的鼓聲!
我特別喜歡「聲音」這個篇章,不但接續前篇的「閱讀」,還能藉著火車聲展開對商業的看法。他說書籍雖然是最精選最經典的,卻是有限的,遺漏了萬種萬物在訴說的,而這些語言從不隱喻。梭羅經常從日出發呆到中午,什麼事都不做,只聆聽萬物的交談,有陽光、松樹、麻雀、野鴿....他視這些為恩賜,也視為好運。接著老鷹開始竄飛,湖裡的魚隆隆震動,是目中無人的火車聲。梭羅轉換成想像:貨物來了、牲畜來了。他開始談論貧富問題,同時也讚揚商業,只是他選擇自然樸實,因為簡單的生活讓他理解宇宙法則,智慧藏在天地萬物之間。隔天傳來公雞的叫聲,人們又開始勞動了。
心靈平靜的人,住在哪裡,哪裡就像宮殿,一樣心滿意足,一樣充滿快樂。
吹毛求疵的人即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
「湖」這個篇章非常有可看性,可以欣賞梭羅描繪景色萬物的文采,波浪與波光的皺褶、湖面顏色的變化、划槳聲的迴盪.、湖上的野雁和湖裡的魚...每一個比喻都是神來一筆。梭羅認為湖是最美麗,最有表情的風景,是大地的眼睛。在岸邊生長的樹木是眼睛上細長的睫毛,周圍樹林茂命的群山和懸崖,則是他的眉毛。看進湖中,觀者可以衡量自己本身的深度,湖的性格不知比我們敞開多少。最後他無奈地說,太多人無法與大自然的豐富之美相融,大自然只能獨自欣欣向榮。
大自然就是一股難以言語的力量,它不愛出風頭,它就默默待在那裏,看著人們來來往往,來採集的人就給他食物、來沉思的人就他答案、來療傷的人就給他擁抱,而什麼都不求的人就給他所有。盧梭從不要求大自然給他晴天或是果實,只是安安靜靜地與它為友,尊重它的脾氣和個性,而大自然便給了他一個心靈的寶藏,他寫成文字,讓湖濱散記成為人類的寶藏。
我實在無法用言語形容大自然的純潔與仁慈,那太陽、風和雨,夏天與冬天是如此健康、如此歡樂,這是它永遠供應不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