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 X Giloo|《塔可夫斯基:以電影之詩祈禱》──再次理解思想家之禱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如同俄羅斯今日商業片大導費多爾.邦達爾丘克(Фёдор Сергеевич Бондарчук)在籌備其父親、蘇聯名導謝爾蓋.邦達爾丘克(Сергей Фёдорович Бондарчук)的紀錄片一樣,當代俄羅斯導演彷彿繼承了那沉重而珍貴的遺產,再一次以同樣的藝術紀錄與理解父親、詮釋父親的作品。

這樣的美學繼承與延續意外呈現了今日俄羅斯藝術界面臨的困頓:人們忘不了柴可夫斯基譜下的悠揚樂音,而忽略了當今俄國流行樂曲早已大有發展;人們咀嚼托爾斯泰與杜斯妥也夫斯基筆下的人性悲歡,認為經典的大河已然乾涸,亦不願傾聽科幻小說之涓涓;人們追趕著艾森斯坦的蒙太奇鏡頭,沉浸在塔可夫斯基的深情凝視,而更加地排斥俄羅斯商業大片裡的意識思索。

raw-image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Андрей Арсеньевич Тарковский)之子「安德烈.安.塔可夫斯基」(Андрей Андреевич Тарковский)蒐集了父親生前的影像、音訊、談話、日記、電影、紀錄片以及祖父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Арсен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Тарковский)的詩作,終成了一部由塔可夫斯基現身說法、向觀眾解釋那徘徊於自己腦中哲思的《塔可夫斯基:以電影之詩祈禱》(Andrey Tarkovsky. A Cinema Prayer)。這部由塔氏一家共同組成的紀錄片,幾乎可以說是理解塔可夫斯基,理解其作品、精神、祖國的媒介。或許許多影迷都曾下定決心要好好補完這位俄羅斯電影大師的作品,卻總是撐不住下垂的眼皮。本片會是一個好好理解塔可夫斯基的橋樑,雖然看這部片依舊不會太輕鬆,因為塔可夫斯基於片中述說的每一句話,幾乎都必須專心聆聽與思考。

今日塔可夫斯基已成為詩電影的代表、俄羅斯電影的代表、經典電影的代表,然而之於藝術,他又是如何思考的呢?

安德烈.安.塔可夫斯基早在 2003 年就想拍攝父親的紀錄片,並從採訪和教學影片著手。幾年過去,他對於電影的概念改變了,在父親逝世超過 30 年後,他的性格開始被遺忘,即使有許多作品都致力於保存他的模樣與貢獻,但塔可夫斯基本人的想法、想說的話,以及他的生活,對新一代年輕人來說卻是極為重要的認識大師的途徑。

raw-image

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塔可夫斯基經常批評影評不了解自己的電影,因此製作一部集結了他的思想與言語的紀錄片至關重要。塔可夫斯基的所有作品與作為都是在尋找生活的答案,「他的電影不是目的,而是了解世界的方式」。

塔可夫斯基是電影導演、藝術家、思想家,更是一位詩人,而其電影中的詩意很大一部份受到了其詩人父親阿爾謝尼的影響。阿爾謝尼是俄羅斯白銀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幾乎宿命(且弔詭)的是,白銀時代許多文學家逃至海外又或被迫流亡,半世紀後的塔可夫斯基又踏上了這一條告別祖國的道路。阿爾謝尼的詩作與塔可夫斯基電影的互文,亦在本片再一次地被印證。阿爾謝尼在塔可夫斯基的童年離去,成為他作品中的一大課題,而父親一句「這不是電影,是詩歌。」對這個已經成為名導的大孩子而言,竟是莫大的鼓勵。

塔可夫斯基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如此地貼近自我人生、家族、國家,以及它們所組合成的私密日記和國族歷史,因此本片以塔氏之作品為他的人生做斷代,這是他一生的各個階段,以及上帝降予他的命運,每部電影都代表他做為藝術家和思想家的一個人生階段。

raw-image

對塔可夫斯基而言,藝術本身即是祈禱,而藝術的最高境界便在於自己的禱告與他人接近之時。然而,他一生都為他人無法理解自己的電影而感到困惑,或許這樣的情感更來自那個曾屏棄他的國家所帶給他的文化養成。知識份子試圖與人們聯繫、建立共感,並思索國家與民族的難題,而他的一生都如此追求這個信念,他認為藝術家來自傳統,無法屏除自己的根基,理解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浸淫於什麼文化之中,才有突破與創新的可能。

《塔可夫斯基:以電影之詩祈禱》是私密而又大眾的作品,安德烈.安.塔可夫斯基以自己的喜好與視角,揀選父親一生留下來的眾多遺產,以他想再次聽到的、想懷念的主題作為主軸,理解塔可夫斯基理解世界的方式,理解他如何理解生命與死亡、信仰與精神,理解他的所有理解。或許,理解塔可夫斯基,即理解了他那回不去的祖國,然而不論是塔可夫斯基或他的祖國,都如此難解,因為他過於簡單地捕捉生命的靈光,並以最悠遠、如嘆息般的歌唱,使得我們太跳躍也太快速地與它擦身,徒留失落的永恆。

全文劇照提供:Giloo 紀實影音
《塔可夫斯基:以電影之詩祈禱》是 Giloo 紀實影音【2019 金馬許願池】單元影片之一,線上熱映中,請點我前往觀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5
柳樂優彌之前在發布記者會上說過,因為受到《幕府將軍》的刺激,他的抱負是把《噬亡村》系列推向國際舞台,並且推動日劇(Jドラマ)的發展。這次透過迪士尼的串流平台,確實成功將日劇展示給全世界,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4/25
柳樂優彌之前在發布記者會上說過,因為受到《幕府將軍》的刺激,他的抱負是把《噬亡村》系列推向國際舞台,並且推動日劇(Jドラマ)的發展。這次透過迪士尼的串流平台,確實成功將日劇展示給全世界,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安德烈·艾森耶維奇·塔可夫斯基是20世紀俄羅斯著名的電影導演和編劇,被廣泛認為是世界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導演之一。他在作品《犧牲》中探討宗教、思想、人文主義,透過獨特的鏡頭、時間結構、畫面表現和角色的象徵意義,將深沉的意境和哲學思考融入影片中。
Thumbnail
安德烈·艾森耶維奇·塔可夫斯基是20世紀俄羅斯著名的電影導演和編劇,被廣泛認為是世界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導演之一。他在作品《犧牲》中探討宗教、思想、人文主義,透過獨特的鏡頭、時間結構、畫面表現和角色的象徵意義,將深沉的意境和哲學思考融入影片中。
Thumbnail
楔子 類型電影的廣泛性,將其多發的創作概念,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操弄手法,與作品本身的意圖凝練在一塊。如電影不同於文學或劇場的表達形式而作為當代文化的共通語言—它的特殊之處,正是能夠在不同面向的整合概念中,將故事的實質意涵重新建立起影像空間的敘事觀點;尤其是在特定類型電影為主體的表徵中,更能夠觀察到此一
Thumbnail
楔子 類型電影的廣泛性,將其多發的創作概念,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操弄手法,與作品本身的意圖凝練在一塊。如電影不同於文學或劇場的表達形式而作為當代文化的共通語言—它的特殊之處,正是能夠在不同面向的整合概念中,將故事的實質意涵重新建立起影像空間的敘事觀點;尤其是在特定類型電影為主體的表徵中,更能夠觀察到此一
Thumbnail
「怎麼做才能從根本上殺掉一個人?」 如果說托爾斯泰代表俄國文學的高度,那杜斯妥也夫斯基代表的便是俄國文學的深度。 命題涉及 : 無神論者自白、理性感性思維抉擇、宗教與反宗教、善惡非二元、社會使命及生命意義。 學術範疇:跨越社會﹑政治﹑哲學﹑倫理﹑人類、心裡學等諸方面爭論。
Thumbnail
「怎麼做才能從根本上殺掉一個人?」 如果說托爾斯泰代表俄國文學的高度,那杜斯妥也夫斯基代表的便是俄國文學的深度。 命題涉及 : 無神論者自白、理性感性思維抉擇、宗教與反宗教、善惡非二元、社會使命及生命意義。 學術範疇:跨越社會﹑政治﹑哲學﹑倫理﹑人類、心裡學等諸方面爭論。
Thumbnail
俄國當權點燃的戰火,不僅燒殺烏克蘭人,同時也從內部摧毀,殺死俄羅斯自已。
Thumbnail
俄國當權點燃的戰火,不僅燒殺烏克蘭人,同時也從內部摧毀,殺死俄羅斯自已。
Thumbnail
人常需要被提醒自己是人。蘇聯名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編導紀錄片,帶領影迷重見那位雕刻時光的電影藝術家風采。肉體已逝,可是他的精神保留在他的電影裡,永垂不朽。
Thumbnail
人常需要被提醒自己是人。蘇聯名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編導紀錄片,帶領影迷重見那位雕刻時光的電影藝術家風采。肉體已逝,可是他的精神保留在他的電影裡,永垂不朽。
Thumbnail
大衛林區的爸爸曾勸諫兒子別生小孩?拉斯馮提爾的家人們從沒喜歡過他的電影?阿薩亞斯從沒想過當個導演?神童多藍一開始曾被嗆沒才華?米歇爾歐斯洛為了捍衛裸體差點搞到破產?《大師之前》邀請五位名導,讓這些被收進教科書的名導,回顧他們蜚聲國際的那部作品是怎麼來的,還有是什麼推動著他們拍電影,當然還有各種八卦。
Thumbnail
大衛林區的爸爸曾勸諫兒子別生小孩?拉斯馮提爾的家人們從沒喜歡過他的電影?阿薩亞斯從沒想過當個導演?神童多藍一開始曾被嗆沒才華?米歇爾歐斯洛為了捍衛裸體差點搞到破產?《大師之前》邀請五位名導,讓這些被收進教科書的名導,回顧他們蜚聲國際的那部作品是怎麼來的,還有是什麼推動著他們拍電影,當然還有各種八卦。
Thumbnail
「《啟示錄》是關於命運的故事。它指出,人作為個體,是無法離開社會而生存的。當自然拯救了某個物種,使其免於滅絕時,被拯救者並不會知道存在背後的故事。」─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這幾天,看到一則新聞,三名護理師被一名確診老人持水果刀砍傷,一人韌帶斷裂、一人腹部受傷,還有一人右手4條韌帶、2條神經被砍斷。
Thumbnail
「《啟示錄》是關於命運的故事。它指出,人作為個體,是無法離開社會而生存的。當自然拯救了某個物種,使其免於滅絕時,被拯救者並不會知道存在背後的故事。」─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這幾天,看到一則新聞,三名護理師被一名確診老人持水果刀砍傷,一人韌帶斷裂、一人腹部受傷,還有一人右手4條韌帶、2條神經被砍斷。
Thumbnail
──康士坦丁‧洛普沙斯基《寫給天國的信》 《寫給天國的信》(A Letter from Dead Man) 這部科幻電影剛好誕生於1986,那一年蘇聯的車諾堡核能電廠發生核能外洩的事故,除了土地上受害的居民之外,飄散到天空的核子塵引起了大半個地球的恐慌。現實世界中的厄運幾乎與這部電影中上演受核爆災變
Thumbnail
──康士坦丁‧洛普沙斯基《寫給天國的信》 《寫給天國的信》(A Letter from Dead Man) 這部科幻電影剛好誕生於1986,那一年蘇聯的車諾堡核能電廠發生核能外洩的事故,除了土地上受害的居民之外,飄散到天空的核子塵引起了大半個地球的恐慌。現實世界中的厄運幾乎與這部電影中上演受核爆災變
Thumbnail
對塔可夫斯基而言,藝術本身即是祈禱,而藝術的最高境界便在於自己的禱告與他人接近之時。然而,他一生都為他人無法理解自己的電影而感到困惑,或許這樣的情感更來自那個曾屏棄他的國家所帶給他的文化養成。知識份子試圖與人們聯繫、建立共感,並思索國家與民族的難題,而他的一生都如此追求這個信念
Thumbnail
對塔可夫斯基而言,藝術本身即是祈禱,而藝術的最高境界便在於自己的禱告與他人接近之時。然而,他一生都為他人無法理解自己的電影而感到困惑,或許這樣的情感更來自那個曾屏棄他的國家所帶給他的文化養成。知識份子試圖與人們聯繫、建立共感,並思索國家與民族的難題,而他的一生都如此追求這個信念
Thumbnail
「我拍這部作品的目的是為了探索為何米開朗基羅不開心。」本片導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接受訪談時曾這樣說,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高大上,然而他的人生還有他所處的環境卻汙穢不堪,藉由導演的巧手,前者成為後者的引子,我們不只看到作品,還看到作品背後的米開朗基羅,他對藝術與男色的痴迷以及身處政爭的痛苦。
Thumbnail
「我拍這部作品的目的是為了探索為何米開朗基羅不開心。」本片導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接受訪談時曾這樣說,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高大上,然而他的人生還有他所處的環境卻汙穢不堪,藉由導演的巧手,前者成為後者的引子,我們不只看到作品,還看到作品背後的米開朗基羅,他對藝術與男色的痴迷以及身處政爭的痛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