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願意主動承認,幸災樂禍(schadenfreude)主掌許多人類行為,甚至影響到政治操作與商品的行銷策略。幸災樂禍跟嫉妒的人性有些類似,不過嫉妒的發動機制較複雜,必須先經過「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才會產生嫉妒的複雜情緒。「幸災樂禍」的作用機轉較直接,無意中見到不相識的人的不幸,就有可能引起幸災樂禍的愉快感。
這幾天我改進搜尋技巧後,挖掘出大量關於幸災樂禍的研究。近年來幸災樂禍的文獻似乎是比「嫉妒」還多,或許也說明這是比「嫉妒」更底層更直接的心理機轉。網路資訊時代,「幸災樂禍」出現在我們每天的一言一行,但媒體或網紅很少提到「幸災樂禍」,間接顯示人們心理上抗拒承認這寫在基因裡的人類本能。
有學者認為,一個人是否容易幸災樂禍,幸災樂禍的強度有多強,這已經寫在基因裡,成為一個人的「特質」(trait),有的人弱,有的人強,無法改變。有學者研發出「幸災樂禍量表」,把受測者的幸災樂禍本能分成低、中、高。然後,有學者發現,當人們看到不同立場的政治人物的糗事時,幸災樂禍程度越高的人,就越會轉發這些負面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