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願意主動承認,幸災樂禍(schadenfreude)主掌許多人類(包括自己)的行為,甚至影響到政治操作與商品的行銷策略。幸災樂禍跟嫉妒的人性有些類似,不過嫉妒的發動機制較複雜,必須先經過「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才會產生嫉妒的複雜情緒。「幸災樂禍」的作用機轉較直接,無意中見到不相識的人的不幸,就有可能引起幸災樂禍的愉快感。
這幾天我改進搜尋技巧後,挖掘出大量關於幸災樂禍的研究。近年來幸災樂禍的文獻似乎是比「嫉妒」還多,或許也說明這是比「嫉妒」更底層、更直接的心理機轉。幸災樂禍可能是最普遍的負面情緒,網路資訊時代,「幸災樂禍」出現在我們每天的一言一行,透過網路更加擴散,但媒體或網紅很少提到「幸災樂禍」,間接顯示人們心理上抗拒承認這寫在基因裡的人類本能。

此圖選自Canva
有學者認為,一個人是否容易幸災樂禍,幸災樂禍的強度有多強,這已經寫在基因裡,成為一個人的「特質」(trait),有的人弱,有的人強,無法改變。有學者研發出「幸災樂禍量表」,把受測者的幸災樂禍本能分成低、中、高。然後,有學者發現,當人們看到不同立場的政治人物的糗事時,幸災樂禍特質越高的人,在獎賞機制(rewarding system)鼓勵下,就越會轉發這些負面訊息。
也就是說,容易幸災樂禍的人,就越喜歡轉發不同陣營的不幸事件(如醜聞、說錯話、各種出包)。幸災樂禍會有內、外團體之分。當你覺得對方是自己人(內團體)時,不幸事件較容易激起同情心,而不是幸災樂禍。如果不是自己人,或甚至是你不喜歡的團體,他們遇到的醜事,就常會讓你笑呵呵、爽吱吱地津津樂道,大力傳播希望更多人知道。
我們要如何避免自己被基因挾持?看到別人遭遇不幸引發的幸災樂禍快感,這是天生的,我們無法改變。但如果有足夠的科普知識,有足夠的自覺,我們可以減少自己因為幸災樂禍做出的行為。比如說,約束自己不要常轉針對個人的負面報導,也可以讓自己不要無意中得罪那個人的支持者。
很少人知道的是,「幸災樂禍」會有反向的行銷效益----廣告業者早就知道,悄悄運用在各種廣告裡。特定商品的支持者(如「果粉」),在看到競爭者(如Windows電腦、Android手機)的負面消息時,也常有幸災樂禍的快感。條列出不同商品優缺點的對比式廣告,若運用得宜,也可以引發幸災樂禍,並強化對原有品牌的支持。
有趣的是,學者發現,假設你原本就支持某類商品,然後你看到另一個品牌的不幸新聞,即使這品牌跟你喜歡的商品沒有直接相關,你的購買慾還是有可能因此增加。然後跟政治訊息相同的道理,你心目中的次級品的負面消息,也會讓你有幸災樂禍的快感,然後樂於轉發這負面新聞。人的消費行為,常受到這些心理因素影響,一點也不理性。
關於幸災樂禍,還有許多細節有待確認。如有學者認為女性容易對女性、男性容易對男性幸災樂禍,但也有些研究並不認為如此。有學者認為,自我評價越低、越缺乏自我認同,也就越容易對他人幸災樂禍。在此我們就再提一下「優於平均效應」(above-average effect):幾乎每個人都會認為別人才容易幸災樂禍,自己一定很理性,幸災樂禍的機率低於平均值。但唯有面對真實的人性,我們才能適時提醒自己,別讓自己成為基因的奴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