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與書|〈從新聞文本看數學與生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大學時有醫門通識課叫做「數學與生活」我沒去修課,如今在閱讀新聞電子文本時發現了「數學與生活」結合、應用的重要性。我們來看看以下的內容就知道。

來源:ettoday生活新聞

「500-302-75=123」小三數學題被圈錯!正解曝 網傻:重讀小學了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105/1891739.htm?from=rss


「老娘我看了三次!」一名媽媽困惑表示,日前要幫孩子溫習功課,發現數學考卷答案算對了,老師還硬扣3分,讓她看了霧煞煞。求助千名網友後,答案與建構式數學有關,且直式算法無法連減,讓其他網友崩潰直呼「先去報名重讀小學~」。

一名女網友在臉書《爆廢公社二館》透露,讀國小三年級的孩子回家,拿了一張數學考卷,怎料答案明明算對,卻被老師直接狠扣3分,讓她足足看了三遍,「還是看不出來哪裡不對,求解?」

題目可見,電梯限重500公斤,目前已載重302公斤貨物與一位75公斤的送貨員,「可以再載重幾公斤?」其實就是簡單的減法題,孩子則依序解題橫式為「500-302-75=123」,結果下方的直式解法,被老師用紅筆圈起來,秒扣3分。

文章曝光後,底下網友解析,「直式減法不能一次減兩個數字」、「需按照該班老師教法,直式一般該列2個式子,不可連減」、「就很簡單,直式寫錯了啊(補習班老師路過)」、「應該是500-(302+75)=123」、「算式結構不正確,所以答案正確沒被圈起來,但算式被圈起來扣分這樣,建構式數學啊」、「老師沒錯,直式要拆開兩段來算,橫式也要,這三年級要學得是很正常的」。

真相曝光後,不少網友紛紛自嘲,「不說了,先去報名重讀小學」、「不同思維,造就不同人生」、「長大後,我都用計算機按了」、「我覺得這是出題者的問題,應該要標清楚要求的答案,譬如:請寫出正確的算式」。

讀完以上報導:我有朋友說,他想的是五百公斤不會去想增加重量;我則想說題目沒有標示問題重點,而這也是考驗學生的閱讀理解力的關鍵所在;如果以新算來算《噢活用到生活中,根本不用管是執事或橫式算法。


來源於ettoday生活新聞: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106/1892769.htm?from=rss

120個軟糖「誰吃比較多」 一道數學題引眾怒!網炸鍋:有人說謊

2021年01月06日 16:20

網搜小組/劉維榛報導

數學老師你累了嗎?

一名家長哀號,最近要幫孩子糾正考卷,結果一看題目邏輯怪怪的,首先詢問哪位同學吃得比較多個軟糖,結果一算總和根本不對,讓網友笑虧,「數學老師的國文老師在哭泣」、「前後矛盾這明顯是問題出錯,莫非是腦筋急轉彎?」

一名女網友在臉書《爆怨2公社》貼出一道數學題目,只見孩子連算都沒算,因此被老師扣5分,內文為

「王老師買了一包小熊軟糖有120個,要給五年級的同學吃。結果小名因為肚子很餓,吃了17/24包;小馨也不甘示弱,吃了66個,誰吃的軟糖比較多?多幾包軟糖?」

首先,先來解開17/24包,意即小名吃了85個,明顯比小馨的66個,足足多吃了19個,但弔詭的是,兩者(85+66)相加等於有151個,而王老師卻只有買一包120個,題目設計上似乎有瑕疵。

文章曝光後,吸引千名網友質疑,「一包120個軟糖,17/24包=85個軟糖,剩下35個,請問老師,小馨為什麼可以不甘示弱的吃了66個?」「答案是有人在說謊」、「這出的題目有問題啊!數量不夠啊!已經超過120顆了」、「以前小學和國中段考和小考數學題目,真的有這種出題方式,唯一答案就是要寫66+[120(17/24)]≠120,故算式不成立此題無解」、「題目應該少寫『每人各發一包』,這樣的話就合理了」。

其他網友笑歪直呼,「兩個都得糖尿病了」、「叫王老師出來」、「老師的數學不好喔」、「王老師有聚寶盆!」、「越吃越多,哪裡買的」、「別的同學都不用吃就對了」、「其實小馨吃的是她自己去買的」、「一口氣吃了66顆,我吃10顆都覺得膩了欸」。

讀完後:這數學的確有邏輯問題,而且若在生活中,我們不會這樣吃,也不會用這種分數數量來算,而是直接以幾顆算,何況大多數的家長不會讓小朋友吃糖果,理由是容易蛀牙。


下面這則,連結網址沒有記錄下來,同樣來源餘ettoday生活新聞:

5+3=?兒總算錯 背後原因驚人

2019年11月04日 17:26

實習記者羅明輝/綜合報導

你看得到數字的顏色嗎?在你眼中,每個數字分別是什麼樣的顏色?最近日本有位母親就在推特分享了自己孩子的有趣故事,指其兒子每次在運算「5+3等於多少?」的時候,總是會馬上就回答「7」,這讓她困惑不已,詢問兒子原因後,這才明白原來這些數字在兒子看來,竟都有各自的顏色。

女網友「@nmd_mnd」10月28日在推特發文表示,自己的兒子在做數學題時,唯獨每次都會把「5+3」這一題算錯,回答成「7」。出於好奇之下,她詢問兒子到底是怎麼算的,這才明白原來兒子一直都是用一種特殊的「聯覺」現象來解題。

女網友提到,「兒子在看題目時,這些數字在他眼裡都其實都是彩色的,也就是所謂的『聯覺』現象。因為我本身也能看見數字的顏色,所以我很快就理解他的情況。拿我自己來說,我眼中的5是深綠色的,3是黃色的,所謂的5+3,以聯覺來說,也就是深綠色與黃色混和在一起,就會變成黃綠色,也就是我眼中7的顏色。」明白了兒子是用「顏色」來解題後,女網友隨即提醒兒子,「要把注意力放在數字本身,不要被它的顏色騙了!」

這則特別的推文獲得了超過6200人按讚、430人分享,許多也有「聯覺」的網友也紛紛下面留言分享經驗,「我也能看見數字的顏色,像是8是磚紅色的,不過每個人眼中的顏色都不一樣。」、「我的話有點不太一樣,每個數字對我而言都有專屬的形象與性別,像是1是個樸素的男子、2是個可愛的女孩…這也算是聯覺嗎?」、「我也有聯覺,看到數字、甚至是聲音,都能感受到不同的顏色,其實藝術大學裡有很多這樣的人,有些人還能看到他們的形狀、味道,甚至摸起來的感覺。」、「我的兒子也有聯覺,他看人、姓名和音樂都是有顏色的,但因為我沒有,所以我很難想像他的思維。」

聯覺(Synesthesia)又稱作共感覺、通感或聯感,是一種具有神經基礎的感知狀態,意思是一種感官刺激或認知途徑會自發性、非主動的引發另一種感知或認識。根據估算,平均每23個人中,就有1人擁有聯覺。


讀完這則新聞:記者在用詞上有些攏辭贅字,都其實都是,前面的都可以去掉惠更通順;再來是連結這個理念是比較複雜的不適合拿來探討數學生活,但孩子的教育很重要,這位媽媽的教法很優質,要注意數字而不是顏色;這也是一偏執得閱讀的新聞。


以上幾篇報導,供大家閱讀,我有註明出處與網址。謝謝讀者們來閱讀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熊的沙龍
249會員
1.1K內容數
小熊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4
2025/04/04
2025/03/23
名字無法辨認其身分是否為女王
Thumbnail
2025/03/23
名字無法辨認其身分是否為女王
Thumbnail
2025/03/23
我與媽媽、妹妹的頭髮 我們不像「琦君的養母」是梳著那種民國初年的「季」而是以髮型、長短與是否綁頭髮而論。母親是美髮師,她
Thumbnail
2025/03/23
我與媽媽、妹妹的頭髮 我們不像「琦君的養母」是梳著那種民國初年的「季」而是以髮型、長短與是否綁頭髮而論。母親是美髮師,她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前言 相傳有一個故事, 數學家高斯的小學數學老師出了一道從1+2+3+...+100的習題, 想讓活潑好動的小學生們算一整節課,消耗一下多餘的體力, 結果老師剛說完題目沒過多久,小高斯就算出了答案。 原來,他發現數列兩端可以兩兩配對:1+100,2+99……每一對的和都是101,共有50對,所
Thumbnail
前言 相傳有一個故事, 數學家高斯的小學數學老師出了一道從1+2+3+...+100的習題, 想讓活潑好動的小學生們算一整節課,消耗一下多餘的體力, 結果老師剛說完題目沒過多久,小高斯就算出了答案。 原來,他發現數列兩端可以兩兩配對:1+100,2+99……每一對的和都是101,共有50對,所
Thumbnail
有的人一看到數學題目,就會頭昏想吐、拉肚子。這是一種點到為止症候群,一點到數學,大腦就會停止運轉,手指僵住,嘴巴唸著南無阿彌陀佛。
Thumbnail
有的人一看到數學題目,就會頭昏想吐、拉肚子。這是一種點到為止症候群,一點到數學,大腦就會停止運轉,手指僵住,嘴巴唸著南無阿彌陀佛。
Thumbnail
本文特別摘取大一做專題的時候,最仿真的 3 個題目來分享:數學、公民、生物。
Thumbnail
本文特別摘取大一做專題的時候,最仿真的 3 個題目來分享:數學、公民、生物。
Thumbnail
今天接續上次的主題,如何改進做題時講不到解法的進步方式。解法問題是大多數同學遇到的困難,而且學測範圍很大,筆者提出兩個解決方案:歸納做法、一題多解。
Thumbnail
今天接續上次的主題,如何改進做題時講不到解法的進步方式。解法問題是大多數同學遇到的困難,而且學測範圍很大,筆者提出兩個解決方案:歸納做法、一題多解。
Thumbnail
人生很多事情和數學題一樣,看起來很像邏輯正確,換個角度後又有不同的答案,今天就是這樣的例子,同學晚上發了一個數學題來問我,在我心裡一團亂的時候,我請他先等等,因為我要聯繫姐夫和媽媽,討論一下孩子上回撞到人的後續。 回頭再看題目,嗯?這題好像不難啊?
Thumbnail
人生很多事情和數學題一樣,看起來很像邏輯正確,換個角度後又有不同的答案,今天就是這樣的例子,同學晚上發了一個數學題來問我,在我心裡一團亂的時候,我請他先等等,因為我要聯繫姐夫和媽媽,討論一下孩子上回撞到人的後續。 回頭再看題目,嗯?這題好像不難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