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臉書成為「真理裁決者」是市場共識,Whatsapp才是程咬金

2021/01/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昨天晚上美股開盤前後我寫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說言論審查風波沒甚麼大不了,本來徹底的放任自流或是國家級的極權言論審查,光譜兩邊其實都非理想狀態。現實上真正會走的方向其實是平衡兩端的中間點,即不會排斥一定程度的審查。
我之所以下這樣的判斷,是因為回頭去看過去幾年的發展,臉書今天對內容進行審查其實根本不是因為「權力膨脹」而為之,而是整個社會氛圍推著它往這樣的方向去走而造成的「共業」。像是在2017年,德國政府曾提出法案,建議向未能迅速移除假新聞和仇恨言論的社交媒體開罰。
再往前推到2016年,在祖克柏的個人臉書中,就有人認為臉書的演算法既然會為讀者篩選資訊,與新聞出版者無異,就應該為內容承擔起編輯責任。當時祖克柏的回應卻是臉書不應該成為真理裁決者(arbiters of truth)。
早前川普在臉書中,不管甚麼發言都被貼上「拜登是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預測當選人」標籤的做法,事實上也是源自2016年年底社會爭議後的調整結果。根據那時候的報道:
Facebook早前遭廣泛批評充斥虛假新聞,影響上月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新措施包括在網頁的「報告功能」中,加入名為「這是虛假新聞」的選項,附有解釋;並引入「具爭議性報道」的標籤,由第三方機構驗證,用戶轉發時會有提醒字句。 Facebook在聲明中強調,不會就資訊真偽作出「仲裁」,公司仍然深信要給予用戶表達意見的權利。(香港電台,2016年12月16日)
我這樣寫目的不是將臉書行為「合理化」,像是最近臉書、推特等社交媒體直接將川普的帳號禁止,我認為絕對是太過火,必須調整。但是,臉書這樣的政策其實也是早在2017年就見端倪,不是甚麼很新鮮的事。當時臉書產品政策主管Monika Bickert在一個大會上發言,就提及會推動「反對極端主義政策」,除了會利用演算法放大那些能對抗極端主義的言論,更會「排除」有關內容。當時已有學者質疑,我們難以明確界定何謂「極端主義」,在執行上存在很大的灰色地帶。
從今天來看,臉書審查川普的風波,只不過是引爆早在2017年就埋下的炸彈而已。
社交媒體真正的問題並不是審查。要求社交媒體對內容進行審查,其實是過去幾年整個社會討論在某程度上達成的共識。即使把川普的帳號砍掉,也是在這個大背景當中衍生的產物。它的確在鐘擺過程當中「擺得太過」,我認為社交媒體終究還是需要調整一些回來,但本質上並不是方向上的錯誤。
相反,社交媒體其實真正的問題,是回到2016年爭議時候所說的,臉書既然為讀者篩選資訊,就應該承擔起相應責任,而不能仍然自居為單純的「平台」,故美國國會針對《通訊規範法案》第230條款進行修訂,應該就是下一步行動的方向。
美國《通訊規範法案》第230條規定,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無需為第三方使用者的言行負法律責任,同時也保護了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出於善意考慮,而對志願部分冒犯性的內容進行限制,或者賦予他人技術手段來限制冒犯性內容的行為。(維基百科,「美國網路審查」條目)
有權力,就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審查標準才會變得清晰,這對科技巨頭來說並不是壞事。唯有如此,鐘擺才會慢慢調節回比較為大眾所接受的平衡點。以昨晚股市收市表現來說,推特在開盤大幅低開後,其後跌幅往上收歛;而另一邊廂的臉書,則以近乎全日最低位收市。兩邊差異顯示一件事,即單純受審查風波打撃的推特,市場比較願意出手接貨;而臉書除了審查風波之外,最近還強迫旗下WhatsApp用戶同意分享帳戶資料給母公司,在全世界掀起一波刪App潮,並遷移至Signal或其他通訊軟體。
今天WhatsApp官方再出來解釋,但下面留言一片炮轟,顯然已經太遲。特別是對臉書來說很重要的印度市場,周日Signal在當地應用程式下載排行榜已升至榜首,更因大量用家湧入而造成伺服器當機。印度全國貿易商聯合會促請政府頒佈禁令,批評臉書和WhatsApp侵犯了逾兩億印度使用者的私隱,危害國家安全。
比起審查事件,我相信WhatsApp風波對臉書所造成的長遠影響更大。如果有持有臉書股票的話,或許這時候應該重新評估一下它的價值。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9.5K會員
540內容數
致力成為美股投資者的市場指南和行情溫度計。透過本專欄,讀者可以:一、掌握投資科技成長股的心法;二、透過「歷史縱向估值法」,追蹤選定企業的財報表現;三、追蹤軟體股估值行情,尋找投資機會;四、掃瞄美股整體市場行情,洞察不同產業的資金流向;五、提供模擬組合紀錄,長期追蹤表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