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女強人歌手即使有堅強的外表,也有內心被徹底擊碎的時刻。在螢光幕前讓狗仔和攝影機追逐自己的瑪丹娜,她怎麼看待媒體和社會輿論?怎麼面對歌手在輿論和自我兩端拉扯下的心理掙扎,怎麼在歌者的吟唱路途中找到心靈的歸宿繼續前行?在這一節我們要透過她在歌曲中的呢喃,來一窺她的人生態度。
Nobody Knows Me (沒人懂我)
瑪丹娜在【沒人懂我】歌詞中透露她一部份的世界觀。她提到世人不友善的一面,以意識形態束縛你的心靈,所謂的人生不過也是別人為你設定好的劇情,必須照既定成規配合演出,直到你自己受夠了為止,這現象在全球形成了集體的社會通病。反倒在沒有人聲的深夜,身為歌手的瑪丹娜能睡得安穩,更貼近神的光耀。
歌名「沒人懂我」顯示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認知的自我有著根本上的不同,只有聽到了這首歌的你,才最有可能聽懂歌者所認知的自我。
【Nobody Knows Me (沒人懂我)】歌詞
演唱會播放的【沒人懂我】串場影片:
她把這樣的世界觀和個人心境套用在演唱會的串場影片中。片頭用影像拼貼的手法,把她出道以來在螢光幕前的大頭照拼貼到自己臉上,象徵自己身為百變歌手所扮演過的各種角色。有趣的是,她把各家報紙頭條的標題也貼滿了自己的臉,其中包括「瑪丹娜醜死了」、「老阿婆」、「裸女」、「壞女」等等斗大的頭版標題,象徵這些輿論標籤被貼到她身上。反映出歌者塑造的自我形象以及輿論的反撲,這兩者在歌者身上的彼此衝撞。對此,瑪丹娜在歌詞中透露她的抉擇:「何必在意世界怎麼看待自己?」
她把此心境再放大,讓影片裡出現史蒂芬·霍金、回教婦女,以及因同志身份被欺虐而自殺的羅比與賽斯等等青少年。當他們的畫面出現時,瑪丹娜正唱著「沒人懂我」,就在反映他們是世上不被理解的一群人,沒有人發自內心去懂他們的處境。她也對世界各國領導人提出直球式的控訴,畫面甚至出現法國極右派「民族陣線」的瑪琳勒朋,還有胡錦濤以及被人間蒸發的人權律師高智晟。另外還出現高舉「同志不可結婚」字牌的信教人士,這畫面代表瑪丹娜對恐同者的反對立場。
這段影片再度觸怒各國不少人士,甚至讓瑪琳勒朋本人宣告要對瑪丹娜提起毀謗訴訟。當媒體記者詢問她的拍片動機,她回答:
這段影片在講述我們人類對彼此的不寬容,以及我們在還未真正認識對方前就妄下評斷。這是為何我要在【沒人懂我】這首歌中呈現出來的原因。
(It’s) the intolerance that we human beings have for one another, and how much we judge people before knowing them. That's why it's done in the song 'Nobody Knows Me'.
影片的最後把觀眾的視野帶離到宇宙,俯瞰蔚藍的地球,隱喻人類的彼此不理解是一種地球上的通病,在世界各地每日上演,世上還有許多人不被他人正確地理解。換句話說,瑪丹娜的歌者心境,也反映了全球的人類通病。
Joan of Arc (聖女貞德)
說到聖女貞德,會聯想到她被巫女化、汙名化而被處以火刑的故事。這個意像被瑪丹娜借來比對自己。在【聖女貞德】歌詞中,她敘述媒體和社會輿論怎麼摧毀她的心靈自尊,讓她感到痛不欲生。她暗指外人就像中古歐洲的宗教裁判所,把她當作聖女貞德般嚴加抨擊並處刑。在剛強的表面下,她對聽眾透露自己不是眾人眼中的貞德,而是個「人」。這首歌曲記錄下歌者的媒體形象、輿論和歌者的自我,這三者在戰場上(公眾場合與私人生活中)的攻防交戰。
VIDEO
(我將在後面的章節提到,濱崎步和蔡依林也都在作品中赤裸呈現歌者的掙扎內心戲,但各自的表現手法和路線都不同,也很有趣。)
Wash All Over Me (洗滌我身)
這首歌再描繪瑪丹娜另一部分的世界觀。她所處的世界,充滿戰亂、人權壓迫、宗教壓迫、政治壓迫、歧視、環保問題等等各種重大變革,這些變革充滿各種決策的矛盾。她目睹這些殘酷不公的議題時所做的立場決定,像在走鋼索。面對輿論的洗禮,要逃、或留下?會繼續站著還是倒下?甚至懷疑自己到底有什麼資格做出決定。
【Wash All Over Me (洗滌我身)】歌詞
我在
第二節 和
第三節 細數了她對世界各大關鍵議題的個人表態,以及她在性別議題方面的個人觀點。這首歌反映出歌者對爭議性議題表態時,要面對的新心理準備和心境。至於表態後,結果是否會帶來歌手生涯的終結,就讓它像大雨或潮水衝向自己,自己去承受。
Let It Will Be (任由它去)
瑪丹娜也在歌曲中自述歌壇的盛衰 (有關這一點,後面我將談到的濱崎步也有發行類似的作品)。在她眼裡,成功和名聲也個可笑的幻象,終究也有黯淡退場的時候,但她已在台上,無後路可退,所以就儘管看著她在舞台上燃燒自己的璀璨,興盛衰敗都任由它去。
【Let It Will Be (任由它去)】歌詞
【任由它去】演出畫面:
Veni Vidi Vici (我來 我見 我征服)
這首歌詞就像瑪丹娜為自己的歌手生涯寫的自傳,描述了出道成名前的自己,以及自己面對歌手生涯的態度。其中的第三大段歌詞,每一句都引用瑪丹娜其他歌曲中的歌詞,包括【展現自我】、【宛若處女】、【為愛正名】、【希望之光】等等,她在這些歌曲中表露的訊息,每每都讓她捲入社會輿論的戰場。但她自認是無畏的社會叛徒,在戰場上像女戰神般搏鬥。
這首歌名(Veni Vidi Vici)本身大有玄機,是羅馬凱撒在澤拉戰役中打敗本都國王法爾奈克二世之後寫給羅馬元老院的著名捷報,意思是「我來/我見/我征服」。瑪丹娜把這句話套用在自己的歌手形象上,用意不言而喻。她給自己塑造戰神的形象,降臨在輿論戰場上,征服自己的所見。
【Veni Vidi Vici (我來 我見 我征服)】歌詞
Rebel Heart (心叛逆)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瑪丹娜的特質,那就是一個心叛逆的歌手。這首歌詞總結了瑪丹娜作為檯面上一位歌手和檯面下一位普通女性的一生。別人所屬的族群,不屬於她,別人所待的地方,也不屬於她。她愛選擇別人不走的、不尋常的路線,即使一路上滿目荊棘也要走出自己的叛逆。
【心叛逆】演出片段:
VIDEO
瑪丹娜曾在某場巡迴演唱會前,邀請歌迷手繪出他們心中的瑪丹娜畫像後上傳,隨後她把那些畫像製作成一部短片。在【心叛逆】的演出片段中,她讓短片在舞台的背景螢幕上播放。我們可以從數不清的歌迷手繪圖中,看到各種衝突又叛逆的元素被畫在瑪丹娜的身上,顯見瑪丹娜的叛逆形象已深植人心。
I Don't Search, I Find (我不尋找 我找到當下美好)
這首歌名改寫自畢卡索的一句名言:「I don't seek, I find. (我不尋找,我找到)」。她只是把seek(尋找)換成另一個同義字search。畢卡索這句話,把「尋找」和「發現」這兩個動作做出明顯的區隔,在他的定義中,「尋找」是你有意識、有意圖,刻意去找出某個事物;「發現」則是一種不經意的找到。畢卡索認為自己的畫作,都是不經意發現的美好產物,而不是刻意去尋來的。
仔細想想,我們的創意發想,往往都不是刻意想破頭、刻意去找就能找到的。有的人可能是洗澡或上廁所到一半突然有了靈感,或是睡個覺起床突然想到了什麼點子,這就是畢卡索說的「找到」。
瑪丹娜把畢卡索的這個概念套用到自己的歌名,將自己的音樂作品和畢卡索連結起來。某種程度上,畢卡索和瑪丹娜有著共通的特質,就是「前衛」,前者是在藝術方面,後者是在音樂表演藝術方面。
瑪丹娜自稱為「藝術家歌手(artist)」而非只是一般的「歌手(singer)」,她認為藝術家歌手要有能力將社會現象(議題)拆解開來、分析時事,然後再將其重組成一個能傳達給世人的訊息,透過歌曲作品散布出去。她認為,她的歌在「講故事」,陳述她的理念。 當你在看
畢卡索的前衛畫作 (例如反戰的繪畫作品【格爾尼卡】),在畫作的表象之下可以解讀出特定的訊息,這種特性,同樣也反映在瑪丹娜的前衛音樂作品中,例如前述的【沒人懂我】串場影片。
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Laura Estefania Lopez,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因此,瑪丹娜的音樂表現手法,雖然表面看似充滿暴力、色情、政治、挑釁等等元素,但在那表象底下,藏著她把這些元素「重組」(例如把新聞頭條拼貼在自己臉上、把陽具裝在自己的乳房上、讓修女在鋼管上熱舞等等)之後融合出的「娜式訊息」。這是她歌手形象操作的核心手法之一。
除此之外,她還把自己比擬成吉普賽人(
巧合的是女神卡卡也有這麼做過 ),她在英文歌詞提到體內流著吉普賽人的血。說到吉普賽人,我們對他們的印象是他們在世界流浪,事實上,瑪丹娜時常在籌備專輯的期間在外國定居,遇見當地的音樂家擦出火花。因此她的音樂風格一直變化,時而出現拉丁風,時而又穿插非洲音樂。她在國外找到美好的新事物,「找到了你 (可能是指當地音樂家或是聽歌的你,成為她在音樂路途上前進的歸宿)」,寫進了歌曲,形塑出前衛叛逆又夾雜各種訊息的歌手形象。
【I Don't Search, I Find (我不尋找 我找到當下美好)】歌詞
VIDEO
小結:
瑪丹娜在專輯中安插前述那七首非主打的呢喃歌曲,向聽眾透露螢光幕前的光鮮亮麗與幕後的分崩離析,還有最終歌者如何找到心靈的歸宿繼續前行。她把歌手的故事濃縮在這七首歌詞的呢喃中,談到歌手的心靈撕裂、輿論轟炸、歌壇的曇花一現。
我認為她有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把自己形塑成
女戰神的形象 ,就如同她的歌詞說:「就算世界與我為敵,就算要開戰,我也不會倒下」。還記得在本章的
第二節 ,我說瑪丹娜在來台演唱會的開場影片口白中,將自己比擬成中世紀女戰神,號召台下觀眾揮灑汗水與血淚,發動一場革命開戰嗎?
她不只將自己作為一個叛逆的女性,也走著 女戰神的路線 ,在世界的輿論戰場上,四處挑起戰火,直球對決她認為不公的社會現象。這是她給自己定下的一個歌手核心價值、在世界歌壇的存在意義。 順帶一提,在後面的章節中,我也想一併探討濱崎步、蔡依林在歌壇上的存在價值與意義是什麼。
瑪丹娜在2012年超級盃中場表演中扮演埃及女戰神開場
如果你是樂迷愛聽歌,如果你是歌迷,如果你也對歌手的形象塑造有興趣,你一定要追蹤並懇請訂閱我的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