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讀過之後 | 王定國《美麗蒼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美麗蒼茫》,收錄了王定國2001年封筆前的作品,並分輯如下:

  • 輯一〈憂國〉,節選1995年選前觀察日誌共39篇。 輯二〈我是你的憂鬱〉,青年時期剛投入文壇的短篇小說。(1970~1980) 輯三〈隔水間相思〉,三十歲階段的散文作品。(1981~1984) 輯四〈商戰紀事〉,發表於自立晚報的文章(1992年-1994年)

閱讀時,我刻意將順序調整,由輯二與輯三開始,那是王定國青壯年時期的作品,此時的短篇小說及散文作品,處處可感受那蘸著憂鬱油墨的筆觸及浪漫情懷。

〈在湖城的歐陽〉敘述一位男子因失去妻子來湖城度假散心,因暗戀某名女侍,隨即一年又一年的刻意探訪,卻始終沒有對她表達心意。在男子決定表白情意之際,竟發現那名女侍早已於度假旅社中應召接客。突然的明白,讓他錯愕地像被悶棍打中般,只能壓抑著自己的悲傷哭泣。

他像死了一輩子似的坐在地上,把頭丟在頸下。乾澀的哈著嘴,兩眼空愣愣地盯著空楞楞的腳跟。
一個壓抑而又淒切的哭聲在窗外,在微弱的蟬鳴中響了起來。

關於憂傷,王定國總是能精準地拿捏力道,讓人讀來實感揪心。

而散文又是王定國另一種柔情與美的表現。〈遲書〉一文敘述赴美求學的友人多年未歸,作者以「春天一點也不慢,趕在你之前先來到院子裡」、「父親養蘭,全在一個恆字」、「蘭花遠看似草,為草摸黑趕早,卻不保每年開花」,暗示友人年年遲歸,以及一個老父的孤單等待。通篇沒有出現責怪字眼,卻讓人感覺唏噓及惆悵萬分。

〈簑雨疊影〉中,作者巧遇一名身穿簑衣的賣花人,因賣花人的海口人調子與穿著,讓他想起了父親,也讓作者憶起小時曾因覺得丟臉而抗拒承認自己是討海人的往事。如今已長成大人的作者,表白著自己「只想一口氣跑回二十年前的國小教室裡,把當年藏在課桌下的那隻右手高舉起來」,大方承認自己就是討海人家。

1955年於彰化鹿港出生的王定國,青年時期便在文壇展露頭角,爾後卻輾轉投入商場經營。輯一〈憂國〉及輯四〈商戰紀事〉的作品,均發表自作者在建築業界發展有成的時期。輯四〈商戰紀事〉中,〈企業家,沒有家〉一文,更為作者於1993年歷經綁票以及差點被撕票的過程。

四把手槍跟一副手銬,他們把我帶向另外的世界。

凌晨,王定國從超商出來,隨即被四個歹徒強押,先到自家住處搜刮地契文件、天亮後再強行到銀行提款。中間有幾次可逃命的機會卻失之交臂,也有幾次因跟歹徒談判破裂而差點被扣上板機一槍斃命,讀來扣人心懸、驚心動魄,卻也在這過程中感受著作者的機智、勇敢與堅強。

在得知作者歷經過此遭遇,當我重返輯一觀看時,又更能體會其心中乘載的憂國情緒。輯一〈憂國〉中,作者用柔情的心撐起發燙的文字,紀錄1995年的台灣第一次民選總統的觀察日誌及台海危機。他於日誌中直言台灣政客橫行、盜匪猖獗,並對政治環境感到失望無力,認為社會的冤屈在政客面前是不可能找到任何答案的。其所言所述均是強而有力的直球對戰、悲觀冷看。不同於散文的柔美及短篇小說的憂鬱,這樣的王定國是如此強硬又憤世。

結語:

認識王定國,是由短篇小說開始,深深被作者溫柔的筆觸所吸引。而因為這二十周年紀念版的精選集,得以細讀作者中壯年時期各種題材的作品,並窺見自己從未知曉的作者面相—那憂國憤世及悲觀冷看政治的一面。我用著念舊的情懷,收藏起最初的王定國,既溫柔多情又憂鬱悲愴。

《美麗蒼茫》圖片來源:小毛小姐

《美麗蒼茫》圖片來源:小毛小姐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給我小愛心讓我知道哦。

▋你好,我是小毛小姐,寫日常,寫閱讀心得。歡迎追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毛小姐的沙龍
289會員
98內容數
發牢騷而已,都是些小事
小毛小姐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07
讀一場世人遺忘的歷史記憶,煮一桌淡中有味的常日生活——《藝術家的一日廚房》
Thumbnail
2021/12/07
讀一場世人遺忘的歷史記憶,煮一桌淡中有味的常日生活——《藝術家的一日廚房》
Thumbnail
2021/08/19
羅妹號事件,宛若台灣歷史蝴蝶之翅的第一次拍動,接續拍出了1874年日本人的台灣出兵(牡丹社事件)、1875年沈葆楨的開山撫番,以及1895年長達五十年的日治時代,一直到日本人離台,這片海灘產生的台灣史蝴蝶效應才倏然而止
Thumbnail
2021/08/19
羅妹號事件,宛若台灣歷史蝴蝶之翅的第一次拍動,接續拍出了1874年日本人的台灣出兵(牡丹社事件)、1875年沈葆楨的開山撫番,以及1895年長達五十年的日治時代,一直到日本人離台,這片海灘產生的台灣史蝴蝶效應才倏然而止
Thumbnail
2021/07/20
全篇文字充滿詩意,在詩與字的流動之間,傳遞著布農族男孩哈魯牧特的心緒紛飛,那內心的衝突與壓抑,終在前往三叉山救援的途中迸發,這是一段尋求自我與蛻變成長的旅程。
Thumbnail
2021/07/20
全篇文字充滿詩意,在詩與字的流動之間,傳遞著布農族男孩哈魯牧特的心緒紛飛,那內心的衝突與壓抑,終在前往三叉山救援的途中迸發,這是一段尋求自我與蛻變成長的旅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當鹹味僅剩回憶】 王登山的詩,嚐得到海港的鹹味,骨子裡藏有浪子性格,卻心繫故鄉的鹽田。這樣的詩人,為何在戰後卻銷聲匿跡?
Thumbnail
【當鹹味僅剩回憶】 王登山的詩,嚐得到海港的鹹味,骨子裡藏有浪子性格,卻心繫故鄉的鹽田。這樣的詩人,為何在戰後卻銷聲匿跡?
Thumbnail
【埋藏於地層下的火光】 擔任記者和自身年幼孤身遷臺的經歷,讓王默人看見了社會底層的現實。那些最真實的事物往往最冷酷,然而卻也最重要。他一方面對於這股關注現實的寫作風氣感到欣喜,另一方面卻也對報導文學會如何發展感到擔心。
Thumbnail
【埋藏於地層下的火光】 擔任記者和自身年幼孤身遷臺的經歷,讓王默人看見了社會底層的現實。那些最真實的事物往往最冷酷,然而卻也最重要。他一方面對於這股關注現實的寫作風氣感到欣喜,另一方面卻也對報導文學會如何發展感到擔心。
Thumbnail
當1950、60年代,臺灣文壇流行著現代主義與反共文學時,1948年來臺的外省作家王默人所關心的是外省來臺底層人民的困苦生活。而到了1970年代,他也將視線轉移到了本省勞動階級的處境上。
Thumbnail
當1950、60年代,臺灣文壇流行著現代主義與反共文學時,1948年來臺的外省作家王默人所關心的是外省來臺底層人民的困苦生活。而到了1970年代,他也將視線轉移到了本省勞動階級的處境上。
Thumbnail
「廖小星,」他的聲音從頭上傳來,「失戀這種事,就算是在古代,同樣不分男人女人。在池塘邊遠遠看到漂亮的蓮花,心裡雖然覺得對方很美,可是因為距離太遠沒辦法靠近,她的美反而讓人感到悲傷……」
Thumbnail
「廖小星,」他的聲音從頭上傳來,「失戀這種事,就算是在古代,同樣不分男人女人。在池塘邊遠遠看到漂亮的蓮花,心裡雖然覺得對方很美,可是因為距離太遠沒辦法靠近,她的美反而讓人感到悲傷……」
Thumbnail
王離,1980年生,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文學創作組,曾獲桃園文藝獎首獎,並入選九十四年小說選。王離以編輯、設計和寫作者三棲於出版業,自言非常喜歡印刷品。 2010年出版詩集《遷徙家屋》,2013年以王君宇為名,出版短篇小說集《時
Thumbnail
王離,1980年生,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文學創作組,曾獲桃園文藝獎首獎,並入選九十四年小說選。王離以編輯、設計和寫作者三棲於出版業,自言非常喜歡印刷品。 2010年出版詩集《遷徙家屋》,2013年以王君宇為名,出版短篇小說集《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