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館轉譯團】班與唐:浪子回頭的海邊詩人——王登山《偽リなき告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王登山《偽リなき告白(無偽的告白)》,記錄其十八至二十七歲時期的靈魂絮語,雖未出版,但情真意切的文字令人為之動容。(藏品/郭昇平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當鹹味僅剩回憶】
王登山的詩,嚐得到海港的鹹味,骨子裡藏有浪子性格,卻心繫故鄉的鹽田。這樣的詩人,為何在戰後卻銷聲匿跡?

沉迷酒精的浪子詩人終於要回頭

1953年,王登山未出版的《偽リなき告白(無偽的告白)》手稿被發現,內容有詩跟小品文。封面是原子筆塗繪,模仿活版印刷的圖樣。經過呂興昌教授的整理、翻譯,我們得以閱讀到王登山的作品。
翻開第一頁,前言寫著:
「當然,說不定都是些毫無價值的作品,只是如果能理解我如何跟生活苦鬥著而愛著文學,我就於願已足了。」
王登山《偽リなき告白(無偽的告白)》手稿節錄。(藏品/郭昇平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寫下這段話的王登山已經四十歲,膽怯的字句,難想像是那位奔放的海邊詩人。手稿抄寫的作品,是來自十八到二十七歲的靈魂。標題的「無偽」,一方面象徵坦率的詩風,另一方面是他此刻的心境,當人已一無所有,唯有真誠渴望傳達給他人。
王登山《偽リなき告白(無偽的告白)》手稿節錄。(藏品/郭昇平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可是妻啊
我堅決相信
我堅決相信
有朝一日我們貧窮的家庭
也會花開小鳥來歌唱
幸福喲幸福的日子會來臨——〈給妻子的話〉
時光回到1937年,此時的王登山二十四歲,在鹽分地帶好友的見證下,與郭水潭的妹妹郭倫結為連理。自詡是「天下第一冰人(媒人)」的吳新榮,為這位鹽分地帶作家後輩感到欣慰。身為大舅子的郭水潭,則將不捨的心情,寫成〈廣闊的海——給出嫁的妹妹〉(原文標題〈海は廣い——嫁いで行く妹に〉)這首詩,安慰妹妹說:海邊的善良丈夫,會溫柔地牽著你的手,讓你撿起海邊美麗的貝殼,你就會知道海跟陸地比起來,是多麼廣闊。
好友們都感嘆,這位性情豪放的鹽村詩人,終於要浪子回頭了。
王登山原本出生自小康家庭,十四歲時一首〈我的父親〉在《臺灣日日新報》獲得佳作,然而在父親去世後,他的學業被迫中斷。回到家鄉,王登山陷入人生的低潮。
在這煎熬的時期,所幸他認識陳奇雲、郭水潭等人,決定跟他們一起加入不排斥臺灣人的「南溟藝園」,從而走進詩的世界,在詩句裡訴說內心的痛苦。
夜在行走
苦悶的夜在行走
奏著人生的哀歌
像夢遊病人一般
我仍舊徘徊在夜深的海灘上——〈苦悶之夜〉
王登山的作品,看得見困頓的真貌,甚至不拘謹正確的句法。好友林芳年形容,王登山的詩就像他的為人,流露著天真無邪。他與吳新榮等人籌組「佳里青風會」,以及後續的「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想把社會的現實寫進想像無窮的詩裡。
王登山在詩裡寫:「鹽村是我生命的人」,卻也在文章中坦白,當他流連在夜晚熱鬧的風化區時,「我哀然站立夜深的街角,眺望著這些扭曲的風景,在心裏深深地想起寂寞的人生。」在女人懷裡買醉的王登山明白,再多的酒精與女色也填補不了內心的空洞。
直到他與郭倫結婚後,酒與女色從詩中退場,取代的是一般上班族的小確幸,手握著專賣局北門出張所發的薪水袋,在騎自行車回家時,盤算星期天要怎麼跟家人度過。
啊!我感覺著:
眼前看得見的
不論大小
都毫無憂慮
都洋溢著喜悅——〈明天星期日〉
那是王登山流露內心平靜的美好時光,只可惜平靜的生活過得短暫。

敵不過藝術家的性格,詩人再次走上浪子道路

王登山的藝術家性格,讓他無法只作為平凡的丈夫。他決定不顧家人的反對,加入新劇團寫劇本,開始在各地流浪表演的生活。
夜晚的劇場,屋頂傳來春雨的淅瀝聲,聽來格外寂寞。王登山失眠,想起鹽村的家人,硬是吞下喉嚨的哭泣聲,深怕旁人聽見。
母親、妻子和孩子們
溫柔的臉
可懷念的臉
可愛的臉
像走馬燈變幻著
浮上眼瞼背後——〈流浪之歌〉
終戰前後那幾年,王登山試圖在新劇團圈奮鬥,如同他對詩滿懷的理想,期望作品能反映時代與人民的心聲。然而,新劇比不過電影的人氣,最後劇團宣告解散,王登山短暫的戲劇生涯便結束了。
1958年《民聲日報》副刊有一首〈我愛鹽村〉的詩,淺白的中文句子寫著:「我愛塩村,塩村是我的故鄉,是存在一個海角的村落。」好像能看見王登山努力用剛學習的中文字,一字一筆刻出句子,想拾回詩人的熱情。
「佳里青風會」的林芳年多次感嘆,要是王登山當初沒選擇跟隨劇團,或許下場不至於如此。然而誰都無法讓時光倒退,王登山之後不再有作品產出,在北部工廠安靜賺錢養家,直到孩子長大後,搬到屏東度過晚年。
海邊的浪子詩人回家了,但是歸宿少了映襯藍天的鹽田,鹹味僅剩下回憶。
1982年,六十九歲的王登山,出席鹽分地帶文藝營的聚會,鼓勵在場的晚輩勇於創作,那位曾經的海邊詩人還沒離開大家。
就在那場聚會不久,王登山便辭世了,留下原子筆抄寫舊作的手稿,是他作為詩人一生的足跡,如同他在〈獨語〉中寫到:「詩是詩人無偽的感情告白。」這些作品,就是他留給這個世界,以及自己,最無偽的告白。

作家小傳

王登山,生於1913年,臺南北門人,與吳新榮、郭水潭、林芳年等人並稱北門七子,籌組「佳里青風會」與「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1935年加入楊逵創立的《臺灣新文學》雜誌,擔任新詩編輯委員。戰前在《南溟藝園》、《臺灣新民報》及《臺灣新文學》等發表詩與小品文,戰後留有手稿《偽リなき告白》。

自我介紹

班與唐,一九九三年生,曾獲鍾肇政文學獎、臺積電文學賞,著有日治時代小說《食肉的土丘》,經營FB、IG、YouTube頻道「熬夜的便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與大河人生的相遇】 1979年,作家東方白的訪談對象問起以她為原型的小說,要多久才會寫完?東方白參考以往寫作的時間評估了一下,最後回答:三年。 「三年?」年事已高的她驚呼,「我早就死翹翹ㄚ!」 他們誰都沒想到,真正完稿已是十年後。
【不完美的人生勝利組】事實上,張福英沒說的,比寫下來的還多。她和林景仁的婚姻有一口又一口不能開的罈子,醃在心上除不盡的霉味。
【你們的眼神讓人受傷】當我抵達林家大宅時,他們就像看動物一樣打量著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埋藏於地層下的火光】 擔任記者和自身年幼孤身遷臺的經歷,讓王默人看見了社會底層的現實。那些最真實的事物往往最冷酷,然而卻也最重要。他一方面對於這股關注現實的寫作風氣感到欣喜,另一方面卻也對報導文學會如何發展感到擔心。
當1950、60年代,臺灣文壇流行著現代主義與反共文學時,1948年來臺的外省作家王默人所關心的是外省來臺底層人民的困苦生活。而到了1970年代,他也將視線轉移到了本省勞動階級的處境上。
【在劫後餘生,編織希望的文學人】 一場大地震,震碎中部地區人們的家園與生活。 在斷垣殘桓裡,以文學人各自以手中的筆與聲音,串起人們手中的祝福,編織希望,為災區的人們帶來安頓的祝福與未來。
【與大河人生的相遇】 1979年,作家東方白的訪談對象問起以她為原型的小說,要多久才會寫完?東方白參考以往寫作的時間評估了一下,最後回答:三年。 「三年?」年事已高的她驚呼,「我早就死翹翹ㄚ!」 他們誰都沒想到,真正完稿已是十年後。
【不完美的人生勝利組】事實上,張福英沒說的,比寫下來的還多。她和林景仁的婚姻有一口又一口不能開的罈子,醃在心上除不盡的霉味。
【你們的眼神讓人受傷】當我抵達林家大宅時,他們就像看動物一樣打量著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埋藏於地層下的火光】 擔任記者和自身年幼孤身遷臺的經歷,讓王默人看見了社會底層的現實。那些最真實的事物往往最冷酷,然而卻也最重要。他一方面對於這股關注現實的寫作風氣感到欣喜,另一方面卻也對報導文學會如何發展感到擔心。
當1950、60年代,臺灣文壇流行著現代主義與反共文學時,1948年來臺的外省作家王默人所關心的是外省來臺底層人民的困苦生活。而到了1970年代,他也將視線轉移到了本省勞動階級的處境上。
【在劫後餘生,編織希望的文學人】 一場大地震,震碎中部地區人們的家園與生活。 在斷垣殘桓裡,以文學人各自以手中的筆與聲音,串起人們手中的祝福,編織希望,為災區的人們帶來安頓的祝福與未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2024.10.18 台北市政府 臺北市長蔣萬安今(18)日出席「臺北文學館籌備處展覽暨文學館選址宣告記者會」,正式宣佈臺北文學新地標──臺北文學館,將落腳於臺北市公館大樓。這項計畫是蔣萬安競選時的政見,籌劃過程歷經艱辛,但市府高度重視文學界前輩們對臺北文學館的期待,最終決定選址於臺北市公館大樓,
Thumbnail
如果范仲淹穿越百年來到當代,心情糾結的他會做什麼選擇呢?現代社會不再只以功成名就、財富權力視為成功的唯一標準,他經歷了無數風雨和繁華後,他會繼續追求事業成就的巔峰,還是回到有愛人的小鎮呢? **聆聽、按讚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ZmK-bp5wjQ
Thumbnail
大文豪狄更斯的生平與台灣一些作家類似,早年當記者,之後編雜誌,他主編「一年四季」週刊,連載自己與其他作家的作品。這本周刊曾刊出美國淘金時期大西部見聞,第一篇開宗明義就說了:每個大西部小鎮都有報紙,至少兩份,一份專挺共和黨,一份支持民主黨,各有擁護,也互不相讓。
Thumbnail
春雁 明代王恭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這首詩的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南方的複雜感情。一方面,他被它的美麗和魅力深深感動。另一方面,他也意識到自己在這片土地上是個陌生人,無法充分領略這片土地的本質。道出了身在山清水秀的外地人的苦樂參半的感覺。總的來說,
Thumbnail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代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終南山時的作品。詩中描寫了詩人下山歸途所見的景色和與友人相聚的歡樂情
Thumbnail
竹裏館 唐代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描繪了詩人隱居山林、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山水和自由生活的熱愛。詩的語言清麗淡雅,意境幽遠。首聯以「獨坐」點明主人公的孤獨,以「幽篁」點明環境的清幽。頷聯以「深林」強調
Thumbnail
送別 唐代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維送別友人時所作。詩中,作者通過對友人送別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對隱居生活的嚮往之情。前兩句直接點明送別的場景和主題。接下來兩句,作者寫出了友人的去向和原因。友人因為在官場上不得意,所以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2024.10.18 台北市政府 臺北市長蔣萬安今(18)日出席「臺北文學館籌備處展覽暨文學館選址宣告記者會」,正式宣佈臺北文學新地標──臺北文學館,將落腳於臺北市公館大樓。這項計畫是蔣萬安競選時的政見,籌劃過程歷經艱辛,但市府高度重視文學界前輩們對臺北文學館的期待,最終決定選址於臺北市公館大樓,
Thumbnail
如果范仲淹穿越百年來到當代,心情糾結的他會做什麼選擇呢?現代社會不再只以功成名就、財富權力視為成功的唯一標準,他經歷了無數風雨和繁華後,他會繼續追求事業成就的巔峰,還是回到有愛人的小鎮呢? **聆聽、按讚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ZmK-bp5wjQ
Thumbnail
大文豪狄更斯的生平與台灣一些作家類似,早年當記者,之後編雜誌,他主編「一年四季」週刊,連載自己與其他作家的作品。這本周刊曾刊出美國淘金時期大西部見聞,第一篇開宗明義就說了:每個大西部小鎮都有報紙,至少兩份,一份專挺共和黨,一份支持民主黨,各有擁護,也互不相讓。
Thumbnail
春雁 明代王恭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這首詩的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南方的複雜感情。一方面,他被它的美麗和魅力深深感動。另一方面,他也意識到自己在這片土地上是個陌生人,無法充分領略這片土地的本質。道出了身在山清水秀的外地人的苦樂參半的感覺。總的來說,
Thumbnail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代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終南山時的作品。詩中描寫了詩人下山歸途所見的景色和與友人相聚的歡樂情
Thumbnail
竹裏館 唐代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描繪了詩人隱居山林、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山水和自由生活的熱愛。詩的語言清麗淡雅,意境幽遠。首聯以「獨坐」點明主人公的孤獨,以「幽篁」點明環境的清幽。頷聯以「深林」強調
Thumbnail
送別 唐代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維送別友人時所作。詩中,作者通過對友人送別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對隱居生活的嚮往之情。前兩句直接點明送別的場景和主題。接下來兩句,作者寫出了友人的去向和原因。友人因為在官場上不得意,所以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