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使用台灣的特色入畫,是因為出了家門、遠赴異鄉,才會深刻認知自己是誰、來自何方。〈一代宗師—廖繼春〉《藝術家的一日廚房》
色香味俱全的閱讀體驗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介紹台灣日治時期藝壇大師們的生平與作品,作者潘家欣選集了26位藝壇大師,用活潑生動的敘事手法,讓這段台灣藝術史 (1895-1945) 讀來毫不枯燥乏味。書中更搭配藝術家的作品、個性或創作態度,推出互相搭襯的家常菜。例如向陳澄波致敬的「鳳梨苦瓜雞湯」,靈感就是來自他的鳳梨自畫像,象徵陳澄波甘苦交織的人生;為李石樵溫火慢燉了「無敵佛跳牆」,呈現他的畫風多變、得獎無數;郭雪湖風格清新,構圖大方,適合涮嘴的「味噌醃菜頭」。
每位藝壇大師章節的後段,都附上簡單食譜,有食材準備、料理步驟,以及作者親手繪製的菜餚完成圖。閱讀時常讓人食指大動,甚至起心動念跟著一起煮食。打開這本書,註定是一場色香味俱全的閱讀體驗。
打開這本書,註定是一場色香味俱全的閱讀體驗。(小毛小姐 拍攝)
全書以石川欽一郎為序幕,揭開台灣日治時期美術界四大重要推手人物—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鄉原古統以及木下靜涯,如何影響台灣美術的發展。他們透過實地寫生踏查教學,帶領台灣學子們從仿古臨摹的傳統書畫中掙脫,走出戶外領會台灣風景。
那些看似日常的街坊人物或自然景色,透過台灣畫家之眼的觀察與轉化,雜揉自身感情呈現在作品之中,生成了「在地化才是國際化」的本土活力與自信力,也讓台灣美術觀念得以接軌近代西洋美術。
美好SOP 不同的人生風景
綜觀本書提及這時期的台灣藝術家們,多半有著相似的藝術家養成公式 (作者稱之為美好的SOP),先在總督府國語學校受石川欽一郎啟發,再前往日本留學並考取東京美術學校,同時爭取入選日本帝展,回國再謀職(或任教職)。雖然崛起路徑雷同,但由於每個藝術家家庭背景與個性的不同,各有其際遇及發展,因而譜出了不同的人生風景。 如陳澄波前往東京時已近30歲,比其他學長學弟都還要晚,在東京的生活費皆由獨自在台灣的太太張捷打理,內心的壓力可見一般。李石樵在台灣讀書時被老師譽為天才,卻在日本準備東京美術入學考時連年挫敗,逼得他狂跑補習班,創下每日素描12小時,手指頭都畫到破皮的血淚史,考上之後,更是努力參加帝展比賽,毫無背景且沒有退路的他,知道自己不能輸,只有成為真正一流的畫家才是唯一的路。
凡事總有例外
出頭天看似有美好的SOP,卻也不是人人都能如願,很多時候並不是有所努力,事情就會往你想要的方向發展。倪蔣懷身為石川欽一郎的第一代弟子,理應率先留學日本,因為老師希望他能成為台灣藝術家們的背後支柱,倪蔣懷真的就捨棄成為藝術家的夢想,留在台灣成為美術界的幕後推手(美術贊助者、策展人、成立畫會)。張義雄由於經濟因素無法繼續念書,旅居東京時及二戰結束後回國期間,多在街頭擺攤為路人畫畫,五十歲時作品才被美國收藏家大筆購入,卻又在移民途中,錢全部被詐騙精光,又回到一貧如洗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