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牛年隔離生活感言

2021/02/08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緣起

去年此時,從日本跨年回來,興高采烈的把在日本國立博物館買回來的月曆--名所江戶百景,掛到廚房門上。如今2021元旦早已過,但仍捨不得拿下,怎料那趟日本遊竟是去年至今唯一的全家旅行!
新的月曆根本沒出去買,而這舊月曆,還像新的,沒多少圈圈或備忘記事。一年無事,只神遊在浮世繪風景中,一頁一頁撕下走過;望圖興嘆,這樣無作為的一年,與去年在京都混在人海中走廟跨年喜樂洋洋求平安符,相對照下,當時濃濃的新年新氣象雀躍心情,和此時的鬱卒心情,真是天壤之別,恍若隔世。在未瞥見美好前景時,仍抓著過去不放,寧願躲在回憶中尋求慰藉。
2020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月曆封面

人世難居*,但日子仍得過…

人總得醒來面對當下,像我這種非上班族也非在學生,窩在家其實也是日常,只是多了被限制的囚禁感;看著樂的能穿睡衣宅在家翹著二郎腿上班的丈夫,已翻了快一整年的白眼 ;看著沒課上,爽在家看電影玩遊戲的兒子也心生嘆息。想到了沙特的名句 : « 他人即地獄 », 也想到了人們的矛盾心態 : 見人煩,關在家悶。乾脆把造成今日消極情緒全歸罪於病毒吧!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老天也沒打算對我心生憐憫,補回舊年的空白;而賴著過去不走,也沒用。只好摸摸鼻子,抖擻一下精神,站起來跟著時間的步伐走人!
陰寒一月天,多蕭條的景象;二月天也以大雨開始。身旁已少聽到有新年期望目標感言之類的話題。感覺到的是 : « 看著辦吧 » 無奈的氣息!
疫情無預期的降臨,而且持續不退,給我們這代無敵自滿科學人當頭一棒 ;尤其對生於無戰亂富裕安康的這代歐陸人,突然有了危機感。這個原本遠在天邊的病毒竟大軍來襲,阻擋不住,幾度半隔離政策搞的人民身心受創,不耐寂寞失業失學的年輕人,孤獨老人,破產者,失去親人者,受折磨的程度遠大於病毒侵襲範圍。
La Lecture閱讀/ Aguado Olympe/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Orsay) / Hervé Lewandowski
每年初原本就是抑鬱病高潮期,漫漫冬日,缺光缺雪;現今還雪上加霜。而躲在家嘆氣的人又不情願外出散步散心,好像沒刺激的活動都不算是活動似的。 也的確,我們活在一個不甘寂寞的世代,靜處會使人恐慌。 還好有手機,否則天下早已成了杜鵑窩。手機是大多數人身體的一部分,沒了會讓人失心,沒安全感;靠著手機還可遙見家人朋友,也是一種安慰。但即便如此,在空虛無作為的隔離日子裡,人們潛在的憂鬱感仍會爬上心頭,如何是好 ?
「橫看成嶺側成峯 」凡事,隨著不同的切入點得到的解讀不同;一個人面對生活的態度可以左右一個人未來。我們不是生活在二度空間所以看一件事情須從多切入,比較有具體客觀的看法 然;比如,侷限的角度看一事物過早下定論,蕾夢湖畔的一個作品,Markus Raetz,從左看是non從右看是oui而從中看 O(ui)--o(U)--N(on)/是或否,見仁見智,各有所答。所以,既然不能改變現狀,就先改變自己的態度,或許危機就是轉機!
今日的網路平台,不也是另類的二度空間;如果我們只看順己意,合己心的網站,雖能看飽看滿,看得多,卻大同小異,更可能侷限我們的視野。更要緊的是,當我們把時間精力花在被動的跟隨傳遞剪貼訊息時,已無暇內省思考,只能自鳴得意自以傲是地說: 網民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知道並不等於了解。
《Oui (是) ou (或) Non (不是)》/ Markus Raetz, Geneva

尋靈感

大局不安,我個人的小局雖有點沮喪但仍算安好;也不想跟著大家叫苦反抗遊行,無濟於事。日子仍得繼續,新的行事曆仍等著我盤算填寫未來一年的規劃。而此時此刻,人在歐洲,能做的好像只有往內發展,剩自身還在自己掌握之下。世界大事,自然異變,我們除了聲音大外,能做的也有限,只能選自認對的邊站,比如,人權,環保,民主等等。對於防疫政策採合作態度,政府就謝你了!
正琢磨著該從何著手時,想到了最近有兩個因疫情而將錯過的展覽海報。 一張是現今在日內瓦到處可見的廢墟雕像照,名 : « Wabi Sabi: Beauty in Imperfection » , Musée Barbier-Mueller;(哇,侘寂風吹到了蕾夢湖畔!) 而另一張是在法國接連出現二次的紈絝紳士畫像 ,名 : Joris-Karl Huysmans critique d'art : De Degas à Grünewald, Musée d’Orsay /藝評家維思曼斯的選擇;和 « L’œil de Huysmans » /維思曼斯之眼在 Musée d’Art moderne et contemporain de Strasbourg。就這樣,兩個極化的美學風潮在我腦海裡激盪了起來。
一個是根據 J.-K. Huysmans 名藝術評鑑及頹廢主義派作家的著作,包括最經典的《逆流》(À rebours)**和幾部以憂鬱夢魘信仰奇幻色彩的小說中所描寫評鑑的極品奇物為展覽主軸;另一個展是以Steve McCurry,著名美國攝影家所捕捉到的今日侘寂風貌作品與美術館的原始部落古物做一種迴響感應。兩個展覽主題,兩種面對生命的態度。

侘寂之美

Musée Barbier-Mueller, Geneva
西式的Wabi Sabi。這是那種侘寂味呢 ? Wabi Sabi ≠ Wasabi(有人這麼以為),只算是一種touch (感覺)。其實,「侘寂」與「物哀」和「幽玄」是日本三大美學理論基石。Wabi Sabi這羅馬拼音名稱聽來可愛又不饒口,西方人喜歡,聯想到的是wasabi-kawaii-suzuki-Miyazaki-Hello Kitty-Ghibli 之類的親切好物,也想到instagram 和雜誌上盛行的赤貧風或極簡室內裝潢時尚。然而,由漢字的形義上看來,侘寂,卻是另一種較深沉的情緒 。大略而言,侘寂是以洗盡鉛華的清樸誠意,靜觀大地中無恆常無完美無自我的美感探求。呈現在日本茶禪一味侘茶之道、花道、書道、陶藝、庭園設計以及待人處事甚至深入到時尚精品中。雖難以具體描述,但是在日本依稀可感受到侘寂意味 : 這是一種用幽默淨純達觀的視角賞識拙氣天成的敬古美學,隱隱約約卻無所不在,即使在東京大都會也能嗅出這種氣息;常令遊訪日本的外國人不由得莫名的心動,這就是日本靜態的魅力吧!
Steve McCurry/ @museebarbiermueller

頹廢之美

十九世紀後半期,繼工業革命後,政治經濟交通科學迅速發展,舊社會體制鬆動,布爾喬亞階層崛起,外來新文化(美國)的衝擊,加上積極實證主義盛行;在新舊世紀交替之時,有另一股反金錢物質為上的思潮也同時在文藝創作上開始做意識上的反撲。頹廢主義就是世紀淪亡危機意識下形成的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逆流》書中的主人翁Des Esseintes : 一個體弱多病神經質又孤高自賞的末代貴族。他以健康為由,遠離娛樂社交圈,獨居在自己精心創造的宅院 : 唾棄當時粗俗商賈品味及逆反傳統自然寫實風潮,獨鍾奇幻神秘超現實的時空和探索體驗人性深層隱藏的幽境。寧願隨著於生命過程退化,在黯淡無遠景的有生之時,盡情享受萎靡腐毀中的美感體驗。這本非故事體的小說主要在描述一種只活在冥思與幻界中的逆流生活實踐。
世紀末,除了物質科技突飛猛進外,文藝界也藉由這逆流思潮萌發出最耀眼的現代藝術派及新文學光環。Baudelaire 波德萊爾的 « 惡之花 »,Edgar Allan Poe愛倫·坡的 «詭異與奇想故事集» 以及葛飾北齋的«章魚與海女»等奇幻詭譎無理法束縛肆意縱情的創作,都是Des Esseintes 眼中的頹廢極品。有興趣的話,可參看: https://fr.calameo.com/read/0018219198821dfded8af?page=48
Musée d’Art moderne et contemporain de Strasbourg

靈感碰撞生火花

乍看下,把這兩個展覽放同一籮筐對照,似有把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件硬扯一起的嫌疑。不過,透過一個藝術作品來觀察其創作者面對世界變化的生命態度,也能得到許多靈感啟發。
一個攝影家遊走世界各種層面角落,捕捉凡塵亂世中片刻的寂靜忘時之美;換言之,真美無界限,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只需用一雙清淨審美的眼去觀賞 。令一個是避世絕俗的貴公子,厭倦自然常規正道,寧獨居以自潔,只與自選的人文藝術極品為伍,精心規劃個人起居細節,浮誇奢華放縱,把生活虛幻美學化。這樣鮮明的東西文化對比,都是在某種時代契機下所衍生的美學視角。而是尋求生命意義的動能。
國民作家夏目漱石的侘寂味之作 « 草枕 »* : 「行旅在外,結草為枕。只盼能在非人情的天地逍遙片刻」。這與精英作家維思曼斯《逆流》的Des Esseintes自閉鎖居於自導自演的人造世界,成鮮明的對比反應思維。同是離群索居,一個到野地尋幽,另一個關在自家園裡,同在一種藝術境界中尋求安適。而McCurry, 捕捉的卻是在走在歷史裡,默默度日的蕓蕓眾生相。
@tictaccat

厭煩是苦悶的開始

現代人和古代人的煩惱不同;不變的, 只是對抓不住的光陰的感嘆 。 人對永遠擁有的概念癡迷不悟, 生命有限,所以永遠是永遠抓不住的 : 青春、櫻花、愛情、美好、富貴權勢、生命甚至在此時此刻,都是在產生和消失中繼續前行的。時間不停,而我們必將會停;天註定的規律卻又無法預知;人類明知如此卻不願接受!為此,一種潛在的危機鬱悶意識如影隨形;所以,心情的高地起伏在痛苦與厭煩中徘徊如鐘擺 (逆流哲學家,叔本華如是說),用轉移注意力來“殺時間”,才能擺脫這兩極情境。
哲學中,活著的定義常是用其反義詞死亡來解釋;因看見死亡而意識到生命的存在。而人類最長久最原始的生存問題,也是先由如何避免死亡開始;為何出生後就注定得走向死亡 ? 為何有生必有死 ? 但問也是白問,一直如此的定律。這種對人世的無奈,怎麼愛, 怎麼活,是古今中外人類的難題,也是創造生命的動力。
而厭倦當下人生的人要如何活在當下? 侘寂禪思 : 精神形上化 ? 及時行樂在頹廢中享受到飽到滿到死 ? 掙扎打拼奮鬥到底 ? 或坐觀情勢,隨機應變? 這些決策似乎常被探討然後說完就算了的;大半情況下,我們常落回舊軌,或因懶得費力氣,或怕失敗浪費時間,寧願縮回抿嘴憋氣的度日模式,或追追劇,透過別人的精采人生乾爽,過著借度幻象人生。總之,力不從心。
看市面上,大量自我療癒的暢銷書,和接受各類心理治療諮詢的人口,不難察覺到,在物質豐富,科技精進的今日,人們並未必比前人更豁達快樂,學再多的快樂心理學,到了實際要用時,方知不足。並非我們學習能力減低,而是外在的環境太多元且日趨複雜化;而我們的身體四肢並沒衍進,一天的仍是24小時,我們消化得完所吸取的嗎 ? 趕著生活,趕著追時尚,哪來心思去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
Ennui厭煩/ Sickert Richard/ Photo (C) Tate, Londres, Dist. RMN-Grand Palais / Tate Photography
回想二十世紀初,工商正蓬勃時,來了西班牙流感和世界大戰;世末也發生過末日預言危機,但等大家平安度過後,一種人類戰勝自然的傲氣不由而生。科學繼續超越想像的極限,人類成了宇宙無敵手,天不怕,地不怕,我們能預測防患,我們開始改變自然生態。然而,到了安穩快活過了二十年的二十一世紀,輕忽了自然的警語,卻避不過一個病毒,冷不防,人類又驚見危機。健康經濟政治環境天候威脅全面接踵而來 : 執政者找方法防堵病毒,乖市民待在家,不滿的人以堅持自由為名到處趴趴走並示威。這樣過了將近一年仍未平緩;成了一場人與類生物的持久戰。在勝負未分曉之際,歐洲人正經歷著癱瘓似的隔離生態 : 經濟崩潰在即,而不少躲疫情的人也難抵抑鬱恐慌的侵蝕。歷史像一面照後鏡,這聽起來像一個似曾相識的劇本,其實前人已演過,後人只是換裝重播!不知人類又將如何邁向未來 ?
Photo (C) BPK, Berlin, Dist. RMN-Grand Palais / Alfredo Dagli Orti
Guernica/Picasso Pablo

向東走,向西行

人的想像空間無限,而現實有限,還是想想自己的處境要緊!現今我不也正因過完陽曆年,面對仍茫茫前景而感到無勁。新年一開始又被拉回舊路 : 封城鎖國;加上天候善變,國際政治糾紛一波接一波,疫苗大搶貨,沒完沒了的,愈追新聞心愈慌。一句漱石的「人世難居」 道破當前心態。
當然了,如果還想到做前瞻計畫,也算是樂觀進取的好兆頭。既然又是(第二次)一年之始,如果我再不動作起來的話,就真的頹廢。不如轉個心念 : 把不能豐富起來的外向生活,內向起來吧! 非閉門絕友,而是趁機來做些能豐富寂寥人生的事。
如果能暫緩一下動態人生,過起靜態生活機制,減消煩惱根源;採減法邏輯: 痛苦愈少,愈好。 (叔本華)的佛系做法 : 只有在無慾無望無戀之下,才能脫離人間疾苦。要如何做到 ? 好的建議雖很多,但難就難在實際作業上;因為啊,事在人為,有些事,還真得靠自己的身體才行。要如何做 ? 做什麼呢?
Mix & Match
侘寂風雖然是近年流行用詞,但日本風潮早已默默的伸展入西方社會各層面。從十九世紀中的浮世繪,到二十世紀食衣住行層面的Yamaha、Sony Walkman、漫畫Ninja、Nintendo、拉麵生魚片、皮卡丘、Kitty、Ghibli 、Jimny 、Uniqlo、Muji,繼而來到心靈層面 : 如1994 年Leonard Koren 的《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席捲全球的Marie Kondo整理術和斷捨離極簡主義,到豪華赤貧風;侘寂味成了時尚生活哲學指標。
改進人生就先從環境著手;把傳統用邏輯思考探討人生的方法,轉型成從外而內的具體整頓人生守則 : 把住處打理清爽打理清爽,簡單和諧化日常裝扮,不依戀暖心卻繁雜小物,淨化生活而後,人生自然跟著美化。這是一種用輕鬆快速的步驟來改變人生的概念;利用生動活潑的手冊或視頻示範比複雜思維的長篇大論更簡單易行。美麗清爽高格調的網站或書籍封面很吸睛,Instagram 和雜誌上充滿靈性脫俗的裝飾和餐飲照,禁不住也想學著做。當然了,能不能持久生效,又是另一種考驗。

反過來看,若要仿《逆流》主人翁的頹廢消靡反常規生態難度很高。姑且不論其變態嗜好和行徑,首先得有豐富的錢源,極致的個人品味和學識淵博;光讀懂此書已很費勁,怎麼模仿! 不過,他付諸行動去檢驗自己的理念是值得我學習的。光說不練是徒勞。而且,書中所描述的居所,活像個奇珍藝品博物館。如果我能把格局放小,以滿足自己品味為主,精選擺設生活事物,換掉雖實用卻很礙眼的東西,不隨流行亂添物。好物自己用,不需等場合才拿出來獻寶;如此一來,日常用品升級為賞心悅目生活器皿,換個情調過生活也能生趣。
隔離,除了為隔開病毒外,也是給自己一個自我的空間,養身養心協調自己的機會。想想,有很多人得專門花錢去深山裡隔離退省(retreat)的。

我反正無大志野心,只需持家不用養家,簡單充實過日子就夠滿足。 做人的原則也只求不虧待自己,不連累他人,寧願多付出點也不願愧疚虧欠。然而,活在社會上,總有因素會影響我們的選擇 ;比如,家政管理是我的本分,日常生活大小事都得處理。只要我偶爾發表天馬行空的妄念,或一聲怨,孩子們即應聲迴響 : 「是你自己要生的,是你們自找的麻煩,就認命點吧! 」 幸好,孩子會長大,我在變老,喜歡做的事,並不需要我拋家棄夫的去追求。宅在家其實不難,休息只為了再出發嘛!
至於休了一年後,又要如何繼續休下去 ? 閒日子過久了也會生煩。總得更新模式換個花樣吧! 家去年也已清理,鳥語也聽飽,林間小路走煩,料理也技窮,和先生玩翻譯也玩到快翻桌,也懶得zoom,還有什麼新招 ?
Georgia O'Keeffe. (Photo by John Loengard/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 via Getty Images)

美是生活的動能;凡人也想過美的日子

首先在生活中加些侘寂味吧,但,冬季只適合心態層面的侘寂,怕冷啊!家裡的東西去年已清理過,已算局部清寂。不如延續去年日本遊的美味 : 讀些日文俳句集,多享用從京都帶回的茶碗,清酒杯壺,評讀大西克禮的日本美學系列三書***。情境設定,例子: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白居易)
接下來可以開源節流,首先是善用家裡現有的用品;讓買來的東西展現其存在價值。 把身邊已有的物資轉型利用 : 比如,拿舊碎布縫做口罩,拿沒用完的毛線織護杯套護頸套等。同時可學手藝 (感謝 YouTube) ,自製品最有殘缺美和個人風格。再者是,舊物新用,也算是另一種回收。把過去旅遊時買回未用完的筆記本拿來,用心多填寫未來計畫,充分利用家裡已有物資,也藉此開發自我的內在世界;寫的時候,最能測試自己到底了解多少。趁此空檔,可想想自己或家人是否有甚麼潛能是電腦機器無法取代的,以備將來!
現今博物館關閉期,我不用去做義工,但也可打電話關注朋友或社區老人,代買菜購物遛狗,聊天也行。網路世界的拓展,常讓我們忽略了周遭的美物和親友鄰居,好高騖遠,最關注宇宙朋友圈和新潮品;也許現在是一個好時機,利用這隔離空窗期添些人間味,並享受因自己喜新厭舊而被冷落了的老珍藏。
打造自己的居住空間,仿«逆流»模式,把喜歡的書全搬到書桌旁,依心情更換書。比如此時,眼前書架上滿是美學畫冊類。音樂餐飲也配合一下氛圍創造與日常不同的情趣,做一趟心情旅遊。讓賞心悅目的環境,舒暢心懷。環境保持整潔整齊;多而不亂,器物可學店面擺設法,看了才不煩心反而想多用;作息仍需按平常日子,別因沒事賴床晚寑 。在家盡量吃好穿好睡好,不邋遢,三餐正常,不日夜顛倒;減少衝動網購,多做資源回收。總之,一切視個人需要而變,不是專家說的算。

結語

舊的不走,新的不來,既然去年的情勢續至今年;就老物新用吧 : 老環境,新視角! 這是我目前能想出來的方針。誰知疫情過後,世界會變成甚麼樣 ? 同時也別忘了好好享受每個美好的片刻 : carpe diem,一切到時候再說。
冬日必需品
心理學家常建議,別把目標放太高太遠,量力設定可能完成的目標。希望愈遠大,失望機率愈大,一步一步往上推進比較踏實。我們有幸能過兩次新年,元旦沒做到的,現可趕上,在農曆新年來臨前,做好一個目標,有了展望,才有動能。
網上看大事看人生很容易產生錯覺幻覺,感覺網中人就是所有人,自己除外;大 家都如此完美快樂無憂,反觀自己,甚麼都不是,更覺沮喪,失心。因此,必須 :
1. 眼淡定,耳根沉,資訊過濾。在雜思多元的選項中,我們得花時間來釐清,選出可行之路,否則就像在迷宮中逛風景,到頭來又走回原點;點子多到不知所從,看似無限生機,卻又空歡一場,回到混沌困惑的狀態。先清楚自己的一些特質 (哪些本性難移,哪個習慣能改),觀察自身的處境 [若住在瑪爾蒂夫海邊就別想把環境變成侘寂陰鬱青苔無塵地板,紅楓林或落櫻道; 沒經濟後力或有低齡孩亂跑亂撞玩具滿地者,不用模仿明星Kardashian 家的豪華赤貧風裝潢,或把小孩房間弄成Instagram 上的白淨無童趣的禪房]。也許,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或是女畫家Georgia O'Keeffe的Ghost Ranch情境更接近我心中靜緩平易的侘寂風味;
2. 量力而為。別一下逼自己一星期晨跑三次三公里,兩場音樂會或講堂,吃素節食,不追劇,參加讀書俱樂部比誰書看得多,去國外旅行得多;職場上至少升一級,考個甚麼執照等等;
3. 緩和忙碌急躁氣氛,品讀原味原作舊書。與作者沉默交心,非快速網路擷取拼湊資料集知識; 一位哲學老師的忠告 : 先讀全文,原作,其次講解,評論,簡介報告類,別抄捷徑。 有些事急不得,需要時間來釀。所以,適時地放慢..腳.. 步;
4. 循序漸進,微改變。從小事做起,把隔離當休假,充實自己,滿足自己,養好自己,養精蓄銳 ;利用空閒時間,探索自己,修飾外貌,裝飾日常雜物,提升生活品質;
5. 多做利己不害人的事。盡量少沉迷在社交浮世網絡裡,多抽些時間觀察身邊事,比較實在。
能侘寂或頹廢過一生的人不多,就如 « 草枕 » 和«逆流»的主人翁,雖然最終還是得走回人群,但經驗一場,也值得。避人情的生活雖短暫卻是個很豐富的人生經歷,當再回人世中時,又是另一種情境的開始。順勢而變,人生旅途就是這樣銜接起來的。
生命,用心一刻就獲得一刻 ,一步一腳印;累積美好的片刻組合出個人的歲月。這一年可以是一個美麗的休止符或糟蹋掉的空白,決定權在自己。
年的毅志: 勤勉踏實,堅持己願,別耳根輕見風轉舵,埋頭苦幹反芻思量最重要。歷代名人事蹟是用來參考而不是用來拷貝的。自己的生活自己創作,每個人只要有心,都是自己人生的雕塑師。這雖是陳年的正念老調,但每個人只有活一次的機會,自己不去參與創作而讓環境寄生,若只讓外界因素來塑造的話, 多可惜! 既使只要能在某一天的某一刻能對自己說: 是的,這就是我想要的我! 這會是多開心的事。行筆至此,太陽正燦爛的出山頭,多好的助力,趕緊出門吸光去!
家不是囚牢,而是一個島嶼,在有限居住空間外,有無限延伸的天空和取之不盡的海洋....
書目 :
* 夏目漱石,« 草枕»,劉子倩 譯,大塊出版社, 2009
** J.-K. Huysmans, « À Rebours », Editions Flammarion, 2004
*** 大西克禮(Yoshinori Ohnishi) ,«日本美學3:侘寂 –素朴日常»,大西克禮日本 美學系列三書,王向遠譯,大家出版社,2019

57會員
45內容數
Léman /蕾夢,通稱為Lake Leman; Lake Geneva/萊芒湖;日內瓦湖, 是瑞士最大湖,也是我生活的場景。久居此地,隨筆記下了不少本地人生活寫照和歷史人文軼事,想藉由此平台與讀者分享切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