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朋友入門移工議題—成為【城市駐言】Podcast的第一個受訪者

2021/02/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個寒假( 今天天氣太熱,害我原本打成暑假 )有很多很棒的第一次體驗,某個星期天,一年沒見的朋友開著載他朋友來接我,我們要去中山北路的菲律賓街和北車北平西路的印尼街逛逛吃飯,接著去他的朋友家錄Podcast。
朋友和我的新朋友的節目是【城市駐言】,用聊天的方式講述各自對城市不同角落的記憶。朋友說他想到要訪談第一個想到我,令我感動萬分,能被如此看重與欣賞是一種福氣。
這天很特別的經驗有 :
1.坐朋友的車在臺北逛逛
2.認識朋友的朋友,而且是男生
3.在印尼餐廳的卡拉ok唱印尼文歌,3首50元,高音上不去
4.被不認識的印尼女生拍進直播裡,還有她跟親戚阿姨的視訊電話裡
5.第一次錄podcast
6.在新朋友家喝普洱茶,兩位明明才大我三歲但興趣很長輩
7.主動要印尼女生的臉書,發現她都只用來分享美食影片
8.聽了一堆夢、鬼、神明、信仰、前世相關的故事,還有好多想問的
雖然接到他的邀請是開心的,然而我馬上開始自我懷疑 : 我是否有資格做這樣的分享 ? 後來接到訪綱、開始思索故事,然後這天結束聽到他們的回饋,我才更有信心說並不一定要是成就很高的人,只要有一些感想就能分享了。
其中我想特別講的議題是 : 如何帶新手了解議題 ?
兩位朋友其實或多或少有跟移工有相處過,我在節目中提到如果把移工視為我們亟需幫助的一群人,反而又會把他們單一、扁平化成為一個弱勢的群體,他們在政策的話語權上確實受權力不對等影響,但在其他方面,他們與你我沒有不同之處。因此朋友們看到他們熱鬧地聊天大笑、理髮、吃飯,很驚訝地感覺自己來到平行時空,看見生活的這麼近卻從沒有交集的一群人,豐富立體的一面。
我最近愛上「豐富」這個詞,首先使用在伴侶問我為何喜歡他的時候。我總是回答 : 「因為你很豐富」,意思是他有很多不一樣的生活經驗,也從中淬鍊出自己的想法與價值觀,其細緻程度總是讓我感到驚奇、覺得有趣。我覺得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豐富的,但想法則不一定,如果忽略了美好與不美好的日常能帶給我們的體悟,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細節,也無法細細體會。
然而社會框住我們的視線,讓大家難以看見移工的豐富。當過去(現在也還有)社會稱呼東南亞移工為「外勞」時,在心態上首先區別了內外、劃分你我,並把活生生的人僅僅視為勞動力,是可以量化的資源,而非有愛有情的個體 ; 移工這個詞彙,把以國界為區分的「內外」,改成狀態的形容「移動」,誰不為了工作而移動 ? 我的阿公來自雲林,阿媽來自彰化,都為了工作而來到北臺灣,都是移工,以工作身份還原了一個「人」。既然是人,基本的需求都會有,基礎的尊重也應當獲得。
我在這學期主動認識了一個印尼移工阿姨,和她聊瑣碎的日常,理解到她的豐富。看過一本書叫【跳舞骷髏】,是醫療人類學者在西非的田野紀錄,她提到世界衛生組織會以識字率作為國家教育程度的評斷,因此把西非國家評比很低,然而他們因為有許多方言,所以個人會使用多種語言的比例非常高。印尼阿姨來自爪哇島,來臺灣前在阿拉伯地區工作九年,她會中文、阿語、爪哇語和印尼文,這樣的能力讓我嘆為觀止,而之於她卻僅僅是工作、生活的一環。不同人的豐富經驗在我看來都像鏡子,照出彼此的差異後可以彼此學習。
於是我很深刻體悟到,要理解議題、深入一個族群,首先就是不要把對方特殊化,想到對方也是一個普通人,用與人的自然相處去接近靠近,才不會想要同理的同時,又深化、強化了彼此的差異性,進而更加遠離。
很喜歡朋友講的一句話,他說他今天不想要討論議題,因為議題不應該是拿來討論,而是該拿來解決的。這句話又給了我一個新的觀點,也以此為這篇文章作結,希望給所有有心深入議題或推廣議題的人們一些啟發。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四大主題 : 東南亞移民工在臺灣的生活、馬祖西莒打工換宿小故事、讀書分享、設計最適合自己的職涯的實驗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