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那個就是觀察不徹底。\n
江婉琦在後記中提到她對移工理解也經歷過很多轉變,從小時候覺得移工「危險」,後來覺得「可憐」,但後來才發現「可憐」其實也是一種標籤,因為身而為人,本來就有很多種樣子。想來好像真的是這樣子,就如同過去總以為移工就是缺錢才會來臺灣一樣,我從未真正觀察理解過這些來臺的「異鄉人」們。
\n很喜歡書中的這段話:
\n大家都可以說他有同理心,可是人們生活還是兩條平行線,但是如果擁有好奇心,平行線就會有交會的可能。\n
江婉琦在這本書中的確就是打開好奇之眼,不下標籤、不帶偏見,誠懇地帶讀者認識移工的生活百貌。有趣的是,這樣的向外觀看,也幫助她看見「自己」。
\n我發現,幾乎在每場訪談裡,每一位看護、漁工、廠工的生命情境,或多或少,我都在裡面發現了一些自己的影子。\n
也因此,書的最後一章她從移工轉回聊自己在工廠的媽嗎,相當的點睛動人。覺得方念萱在推薦序的這段話為本書下了很好的註解:
\n在不知道何謂「徹底」而仍樂在觀察的路上,婉琦看外勞看移工看眾人,從而認識自己,這就是她知己知彼的紀錄。\n
想來這樣藉由向外探再回看自我的過程與我閱讀的經驗也很貼合呢。總之,很真誠深刻的作品,是今年到目前讀到最喜歡的一本書,強力推薦給大家!
\n\n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n姆斯的閱讀空間 FB","keywords":["移工","直播","閱讀","書評","閱讀心得","移工","直播","Podcast","觀察","空間","握手","勞動","車站","閱讀","臺灣"],"author":{"@type":"Person","name":"MaxJames","url":"https://vocus.cc/user/@google4276"},"image":{"@type":"ImageObject","url":"https://images.vocus.cc/4986408a-fa3b-4ea2-9a6c-3609d36f47d2.jpg"},"creator":{"@type":"Person","name":"MaxJames"},"publisher":{"@type":"Organization","name":"方格子|放送你的知識與想像","logo":{"@type":"ImageObject","url":"https://images.vocus.cc/static/og_img/vocus_kv.jpeg"}}}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由於臺北車站是交通聚集地,所以每到假日,聚集了原本分散在各地,渴求一個公共空間可以放假待著的移工。
可不可以坐下來、能不能躺下來,其實是一種社會要我們怎麼做的規訓,是不是我們都忘了,身體是自由的。
工作的那個家裡,有十二顆監視鏡頭。對伊達來說,只有手機的那顆直播照相鏡頭,對於身為移工的她,最自由。
但其實移工直播,是因為那是連結,在直播裡舒服地說自己的語言,表現快樂、展現自由,和同鄉在網路上互助支持。移工是孤鳥,孤鳥在飛行的時候,直播可以讓他們脫離現實,在網路的世界裡回巢、透氣呼吸。
當移工直播的時候,他可以說話,表達自己。那一刻才終於不是一枚勞動力,而是完整的人。因為在直播的世界裡,還有聲音。
這是一本看了不會令人憤慨的移工書,卻讓人進入移工的日常,那些好的、不壞的、普普通通的生命裡,一同晃遊轉移與生活著。
我:我想問千歲爺爺,為什麼人會在另一個人身上貼標籤?
千:那個就是觀察不徹底。
大家都可以說他有同理心,可是人們生活還是兩條平行線,但是如果擁有好奇心,平行線就會有交會的可能。
我發現,幾乎在每場訪談裡,每一位看護、漁工、廠工的生命情境,或多或少,我都在裡面發現了一些自己的影子。
在不知道何謂「徹底」而仍樂在觀察的路上,婉琦看外勞看移工看眾人,從而認識自己,這就是她知己知彼的紀錄。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