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效應引起物體震動的同步性;情緒感染引發群體情緒的同步性;ㄧ次成功的心理諮商,竟然也能引發心理師與個案在諮商過程中,心率的同步性。想要來場心心相印的溝通嗎?讓日本的科學家來剖析語言溝通時【心率同步的現象】;也讓心理學人來告訴你,心理師進行心理諮商的訣竅:【同理與專注】。
共振原理,引起了擺動節拍的同步性
當三個相同的節拍器,被國立中央大學物理演示實驗室的實驗人員擺在相同的平台上,縱使在不同的時間啟動,經過極度吵雜的紛亂之後,不到幾分鐘,三個節拍器竟然出現了相同的節拍律動。其實,這就是共振效應,在相同環境背景下,所有的物體最後都會出現律動的同步性。
情緒感染,引發了群體情緒的同步性
心理學人在許多年前,參與了一場全國性的高中生基督教聚會,三百多位年輕氣盛的高中生放棄的連假的瘋狂,連續三天聚集在台北市的一個狹小的聚會場地,大家只有一個目的,以年輕的熱血來招喚主耶穌的愛。聚會的最後一天上午,一位能言善道的弟兄在台上,引領全場三百多位的年輕人唱一首旋律簡單、歌詞一般的聖歌。唱著唱著,台前的一群人開始在歌聲裡夾雜著啜泣,唱著唱著,一股對不起主耶穌的懺悔感逐漸在聚會場裡渲染開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全場的高中生都哭了,心理學人也暗暗掉下淚來,而且,哭得很真實、很用功。
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 ,是指人們可以通過捕捉他人的情緒來感知周邊人的情感變化的交互過程(王瀟等,2010)。 一種自動的模仿和同步於他人的表情、聲音、姿勢和動作的傾向性,其結果往往使得情緒聚合併統一(Cacioppo和Rapson,1994)。集體的活動,尤其是宗教與政治活動,特別容易產生情緒感染效應,進而產生情緒的同步性。
真誠交流,是否能夠引發兩人心率同步性?
為了證明人際溝通時心率的同步現象,這次換日本的科學家登場。不過,在討論日本學者Kodama等人的實驗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心率的概念。
心率,就是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一個人的心率會隨著各種內在、外在的原因而波動,在沒有接受過躲避測謊課程的專業訓練之前,穩定而一致的心率象,徵著情緒的穩定。心臟的跳動受身體的自律神經影響,之所以稱為自律神經,就代表心跳基本上是無法受到個人的意識控制的。例如,當你的心臟被你跑百米的速度壓縮到無法呼吸時,這時候你是無法命令心臟跳慢一點的,當然,當你的速度慢了下來,副交感神經無需在你意識的同意下,自動會減緩你心跳的速度。這就是自律神經的概念,而影響自律神經運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情緒。
溝通,是雙方語言上認知的交流,也是雙方情緒上感受的互動,當兩個人可以真誠而專注的對談,彼此的心率是否會相互影響,進而達到心率同步的現象呢?
日本科學家Kodama等人的研究
Kodama等人在2018年,透過心理諮商的過程,探討諮商師與個案兩人在心理諮商過程中心率同步的現象。這次的實驗找來了一名21歲的大學生與一名30歲的心理師,在50分鐘的諮商裡,全程監控兩人諮商的對話過程,並以心率儀測量兩人在諮商過程中的心率變化。整個諮商的實驗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諮商問題設定階段(setting) 】
心理師與個案建立初步的信任關係,在綜合了解個案心理狀態後,與個案共同決定本次諮商的主題:個案在大學活動中的人際關係。
對於一個不熟悉諮商環境的個案而言,要在陌生人面前表達自己的問題,確實會造成內在的壓力,而這股壓力正好被隨身配待的心率儀紀錄下來,這表現在諮商初期,個案的心率出現瞬間升高的現象。更值得ㄧ提的是,心理師的心率竟然也在當下瞬間加速了,這代表在諮商的初期階段,個案的心率無形的影響了心理師的心率,但整個諮商的過程中,兩人的心率基本上維持著同步性。
【第二階段:正式諮商階段(advising) 】
個案表述了他在大學生活上遇到的人際問題,他表示在人際溝通上,傾向於接受他人觀點,而較缺乏主動的溝通。心理師在這個階段提出了幾項相關的建議,個案也表示同意。
在整個諮商過程中,個案的平均心率(98.29)比心理師(80.54)還要快,隨著諮商的進行,個案的心率(第一階段:100,第二階段:98,第三階段:97)似乎變慢了,但心理師的心率(第一階段:81,第二階段:80,第三階段:82)則保持不變。這可能是個案面對諮商情境較為緊張的原故,而心理師長期熟悉諮商室的工作環境與內容,所以顯得比較老神在在。
此外,基於質性分析的結果,研究者推論:當心理師在諮商過程中表現出同理心與專注傾聽的行為時,就會發生個案與心理師彼此間心率同步的現象。
【第三階段:出現臨時議題(re-finding) 】
在本次諮商結束前,個案忽然開啟了一個新的議題:透露自己在男女關係上的新議題,這忽然開啟的新議題,顯然造成了心理師在結束一段諮商前些許的困擾。果不其然,這樣的困擾讓心理師原本平靜的心率受到意外的干擾而加速,而這也帶動了個案心率的加速。
心理師的諮商秘訣
你可能會認為,心理師是ㄧ個訓練有素的聊天專家,光是坐著與個案聊天,一小時就會有不錯的收入。諮商的架構與心理師的個別經驗與專長,是讓聊天可以成為有效治療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同理與專注,幾乎是每一個心理師的招牌溝通手法,這種已經內化到心裡深處的技巧,很容易在諮商的過程裡讓個案產生信任感與安全感,更多的自我揭露換來更多的同理與支持、更多的同理與支持換來更多的信任與接納。
《心理諮商》,就在這樣一個充滿同理、專注、支持、信任與接納的情境下,接納了個案的情緒、提供個案一個客觀的建議,進而完成了ㄧ般人誤認為是聊天的專業諮商任務。心理諮商,就是在心理師用心、用心率、用專業的努力下,來達成ㄧ般人誤認為是高薪的專業諮商目標。
學會同理與專注,溝通時就可能夠心心相印
在日常生活裡,一般人只要能善用同理與專注的技巧,溝通不只能提昇效率,更能增進溝通的深度。
同理心(empathy),是一種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並能夠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內所經歷的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說,在與人溝通的時候,能夠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維基百科)。
心理學人認為,只要你假裝戴上對方的眼鏡,從對方的視野往外看,你自然可以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樣想、這麼說、那樣做,這就是最簡單的同理心。回家後假裝戴上媽媽的眼鏡,透過她的視角看看自己,或許,你就會瞭解媽媽為什麼會對你這麼想、會這樣跟你說。如果你領悟其中的道理,你只做到了認知的同理,在情緒與行為上真誠地接納了媽媽,這才是真正的同理。這,是要練習的。
中文的聽字,ㄧ字道破了溝通時專注的意義。豎挺起耳朵、用十隻眼請看、用專ㄧ的心去聽。與他人溝通的時候,除了用耳朵聽,而且要挺起耳朵來傾聽,因為,當你豎起了耳朵、表現出主動的傾聽時,對方會被你的專注感動的。
眼神的注目也是溝通過程裡極為重要的元素,許多非語言的訊息,如表情、肢體動作等,都需要我們在溝通當下,用十隻或很多眼睛去觀察與應變的。
內心的交流,是成功溝通的真諦,而這不只表現在瞭解彼此的心意,更會展現在彼此心率的同步上。如果您願意相信這篇研究結果,下次不妨以平靜的心跳來與一位心急如焚的對象溝通,看看對方跑百米的心跳,是否能夠被您靜走的心跳同步化。或許,同理與專注,就是溝通的關鍵。(文:心理學人 / 圖: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