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記得的太平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太平島上的碼頭遺跡,攝於1995年。)

我分明記得這樣的畫面:月光灑落的深夜,巨大的龍蝦們首尾相銜,熒熒發著燐光,在雪白的珊瑚礁上成行成列地走動。


然而仔細一想,我從來沒有目睹那樣的景象,那是島上一位士官長跟我講的釣魚故事。時間久了,聽來的和看到的都攪和在一起,真幻難辨了。


無所謂,反正那趟遠行,在回憶中也像孤懸的一場夢。


一九九五年春天(應該是春天吧,晴朗而尙不燥熱的南台灣),我在左營軍報社當文書兵,還有兩個月就要退伍。業務清閒,偶爾替軍報寫幾篇填版面的文章,賺幾百塊零用錢。中校社長是一位老好人,看我能寫,便問我要不要去一趟南沙太平島,以特派記者的身份拍拍照片,回來寫篇特稿,順便還可以投「國軍文藝金像獎」呢。


軍報社向來是只有軍官纔有掛記者證的資格,我一個大頭兵居然佔到這種便宜,那是社長特別看得起我了。若非當兵,這輩子恐怕也不會有機會踏上南沙,而且還能坐軍艦,豈有不去之理?


出發前,報社湯少尉臨時替我惡補了基礎攝影須知,我背著一大包攝影器材上了船。太平島是台灣領土的最南端,離本島足足一千六百公里(台北到高雄也才三百六十公里),軍艦得全速開上三天三夜纔到得了。


坐軍艦一點兒都不好玩,儘管我的待遇已經比照「軍官級」,艙鋪仍極窄仄,整個航程多半悶在艙裡,不見天日。然而幾次上甲板透氣,東張西望,海景仍是記得的。那是我畢生第一次遠離陸地,第一次知道「外海」是什麼樣。天空之晴遠,海水之深藍,一切都跟書裡寫的一樣,但又比書裡寫的更斬釘截鐵。


正獃看著,有人喊「倒垃圾了」。未幾,艦尾的白浪裡出現鼓鼓囊囊的塑膠袋、保麗龍碗、免洗筷、空罐空瓶‥‥‥它們載浮載沉、連成一線,在碧藍的海面上漸行漸遠。


坐了三四天的軍艦,上岸之後,身體竟不願適應陸地,連著兩三天都覺得腳底晃晃悠悠,太平島成了一艘載著綠林和房舍的巨大舢板。


我們在島上待了快要一星期吧?南太平洋烈陽酷炙,官兵終日赤膊,個個黧黑發亮。我也入境隨俗,赤膊曬了幾天,彷彿是比原來黑了一點兒,但和當地官兵站在一起,他們黑得賽皮蛋,我仍白得像豆腐。


那趟軍艦載了各色人馬,各有任務:除了一干長官上岸巡視,還有一位南洋史學者和一位海洋生物學家,各自來做田野勘查。氣象局的人帶了一堆高科技器材過來施工,工程似乎很麻煩,於是泊岸時間比平日的補給船多出好幾天,這也算是我的運氣。


海洋生物學家的目標是綠蠵龜。他每天熬夜拿著手電筒巡沙灘,指望能遇到上岸產卵的海龜,然而時運不濟,只找到一個產過卵的沙坑舊跡。島上的士官說,以前他們都拿海龜蛋泡酒喝,現在是保育類了,抓到偷蛋要關禁閉,「龜蛋酒」遂告絕跡。(然而我記憶中分明有滿滿一玻璃罐泡在酒裡,乒乓球大小的海龜蛋。或者那是左營哪位長官的陳年珍藏?)


我跟著海洋生物學家去巡沙灘,仍然沒有遇到海龜。那夜滿月,海水漲潮,岸上的「沙」全是雪白的珊瑚礁碎末,晾在月光裡,滿目銀白。走到開闊處,風聲漸息,卻聽見四面八方細碎的叩響。定睛一看,是密密麻麻幾千幾萬隻寄居蟹,一律被月光染成了銀色,從海裡往岸上爬。牠們曬著月亮,背著各色各樣的貝殼,拖著小小的影子,攀越礁岩、橫過沙灘,消失在陸地上。貝殼彼此叩擊,細聲連成一片,綿長不絕。


南洋史學者很期待能在太平島上挖出什麼文物,替這塊地方的人類活動紀錄往前推個幾百年。他在幾個可疑處下鏟,果真發現一些「文物」,可惜並非南島族先民的遺跡,而是一九五○年代留下的垃圾堆:酒瓶、菸盒和空罐頭,還有一撮撮的花生殼兒和瓜子殼兒。


韓戰初歇的年代,老兵下了哨,和哥們兒蹲在地上吸煙喝酒嗑瓜子,或許一邊望著海,一邊想著遙遠的城鎮、想著家裡的女人吧。


沒挖到古董,南洋史學者倒也夷然,索性坐在牆根上,講起了歷史。他指著屁股底下的牆根說:這是三○年代日本人蓋的房子地基。每個轉角都是一絲不苟的九十度,光從這就能看出他們的民族性,到了天涯海角來開礦,蓋房子還是一點不馬虎。


開礦?這鬼地方能有什麼礦?「磷礦啊。海鳥在珊瑚礁上拉屎,幾千幾萬年下來,結成厚厚一層鳥糞石,值錢的哩!現在沒有了,那些年挖得太兇,等於整個島刨掉一層。當年日本人的碼頭,現在只剩下橋墩,從岸邊伸出去五百多公尺,你們有空去看看,也是蓋得很講究的。」


碼頭遺跡我是看過的。橋墩像是一道道拱門,從沙灘筆直通到遙遠的海中央,用尺描都未必能對得那麼準。


南洋史學者接著說:一九四六年國民黨派軍艦來接收,島上人去樓空。宿舍牆壁上寫著字,仔細讀過,發現是前一年駐島採礦的日本人寫的悲憤遺言。南沙實在太遠,日本戰敗的新聞遲了十幾天纔送到。他們聞訊,靜靜書壁明志,然後自殺。


那真是孤絕的人生終點。南洋酷熱,屍身難以北運返鄉,或者便埋在島上?我曾看到無款無字的碑,會是殉國日人的墳麼?那水泥做的碑,年代似不甚古,島上駐軍已經沒有人知道它的出身,卻仍不敢怠慢,祭著罐頭燒著香。


或許,日本人也曾怔怔望著殘敗的碼頭遺跡,幻想穿過這道海上門廊,便能回到戰前的時光吧?


島上的墳不只一處:一座合葬的碑,刻著若干名姓,是多年前登陸艇意外沉沒的紀念。屍身當時就送回老家,這裡留的是衣冠冢。看看刻的年份,多是二十來歲的大孩子。墓碑臨海,椰影搖曳,鳥群掠過水面,和雲朵一齊在淺灘投下倒影。眼前曾經的慘烈故事,像一首古老模糊的歌。


回程的軍艦上,我在艙鋪安頓好,從包裡摸出層層包裹的紀念品:一只小蟹蛻下的殼,完完整整,有螯有腳有眼。殼極薄,佈滿紅色波浪花紋,放在手心輕若無物。我端詳著這鬼斧神工的精品,心裡明白這輩子是不會再回去了。


我的特稿登在了軍報上,照片還算像樣,湯上尉的行前惡補總算管用。熬夜改寫的遊記拿去投稿,得了第二名。頒獎那天我已退伍,正在歐洲晃盪,是父親替我領的獎。越洋電話裡,父親說那天軍方以為沒人會來,找了個兵別上我的名牌到會場待命代打,結果父親在後台撞見了自己的冒牌兒子。


我在陰冷多雨的倫敦街頭向公用電話餵著銅板,父親在話筒那頭笑著。眼前浮現白花花的晴空和水色,那是記憶中烈陽在網膜烙下的殘影。


既在那樣的年紀,曬過那樣的太陽,看過那樣的海,往後所見的一切,便不免相形斑駁了。


(替中華電信基金會「點.台灣」企劃所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馬世芳的沙龍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馬世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7/11/17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我的廣播人生這些年,能做到這集節目,無悔無憾矣。 《戀戀風塵》原聲帶1993年由「水晶唱片」出版,二十多年來,反覆聽了幾百遍
Thumbnail
2017/11/17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我的廣播人生這些年,能做到這集節目,無悔無憾矣。 《戀戀風塵》原聲帶1993年由「水晶唱片」出版,二十多年來,反覆聽了幾百遍
Thumbnail
2017/11/17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儘管林生祥早前就為客家電視台的戲劇節目寫過主題曲,做過零星片段的影片配樂,《大佛普拉斯》卻是林生祥初次接下整齣電影配樂的工作。誰
Thumbnail
2017/11/17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儘管林生祥早前就為客家電視台的戲劇節目寫過主題曲,做過零星片段的影片配樂,《大佛普拉斯》卻是林生祥初次接下整齣電影配樂的工作。誰
Thumbnail
2017/11/14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掐指一算,宇宙人成軍也十三年矣,剛剛出版的《右腦》是第四張專輯。他們說:之前做音樂,總是想很多,要把會的盡量都放進去,這張則比較
Thumbnail
2017/11/14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掐指一算,宇宙人成軍也十三年矣,剛剛出版的《右腦》是第四張專輯。他們說:之前做音樂,總是想很多,要把會的盡量都放進去,這張則比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作者特意賦予讀者上帝視角,先是俯瞰島上全貌、邊在背景中揭露時間,已經從書名中模糊預知未來的讀者會不禁隨時間倒數,即便坐在書前,卻能感受到字裡行間撲來的敵脅、跟著屏氣潛伏,同時和書中的戰友們盤點目前具備的條件、沙盤推演目標與未來會發生的數種可能。
Thumbnail
作者特意賦予讀者上帝視角,先是俯瞰島上全貌、邊在背景中揭露時間,已經從書名中模糊預知未來的讀者會不禁隨時間倒數,即便坐在書前,卻能感受到字裡行間撲來的敵脅、跟著屏氣潛伏,同時和書中的戰友們盤點目前具備的條件、沙盤推演目標與未來會發生的數種可能。
Thumbnail
如此大規模的日軍設施,是台灣經歷日軍「全島要塞化」戰略的見證,與硫磺島、塞班島、貝里琉一樣,是二戰歷史舞臺中的關鍵角色。
Thumbnail
如此大規模的日軍設施,是台灣經歷日軍「全島要塞化」戰略的見證,與硫磺島、塞班島、貝里琉一樣,是二戰歷史舞臺中的關鍵角色。
Thumbnail
無預警地,我已上船了。
Thumbnail
無預警地,我已上船了。
Thumbnail
天發白了,跑到船弦,看到了風聞中的馬祖列島,這就是我的目的地了。
Thumbnail
天發白了,跑到船弦,看到了風聞中的馬祖列島,這就是我的目的地了。
Thumbnail
在南竿休整一個多星期,後來有台灣的交通船526軍艦及幾艘補給艦要運補馬祖,當年一個月有三個航班的交通船運補,而這星期剛好輪到我背值星,所以今晚的福澳港清運就由其他排級幹部帶隊前去,晚上我再督促留守弟兄準備宵夜,以便在子夜的時候送到福澳港給清運的人員補充體力。 讀行俠readingwalk
Thumbnail
在南竿休整一個多星期,後來有台灣的交通船526軍艦及幾艘補給艦要運補馬祖,當年一個月有三個航班的交通船運補,而這星期剛好輪到我背值星,所以今晚的福澳港清運就由其他排級幹部帶隊前去,晚上我再督促留守弟兄準備宵夜,以便在子夜的時候送到福澳港給清運的人員補充體力。 讀行俠readingwalk
Thumbnail
經過了兩個多小時的航行,交通船終於抵達了西莒島的青番港(現在好像改名為青帆港)。對比於台灣,南竿島是另外一個世界;而對比於南竿,莒光島又是另外一個世界。這時對於莒光島的感受我實在無法形容,只覺得時光好像倒流到清末民初的年代,在南竿我還沒有這種感覺,可是在這裡這種感覺非常的強烈。
Thumbnail
經過了兩個多小時的航行,交通船終於抵達了西莒島的青番港(現在好像改名為青帆港)。對比於台灣,南竿島是另外一個世界;而對比於南竿,莒光島又是另外一個世界。這時對於莒光島的感受我實在無法形容,只覺得時光好像倒流到清末民初的年代,在南竿我還沒有這種感覺,可是在這裡這種感覺非常的強烈。
Thumbnail
在異鄉,總有一些和死神距離不那麼遠的時刻....
Thumbnail
在異鄉,總有一些和死神距離不那麼遠的時刻....
Thumbnail
文章:讀行俠readingwalk 最近在Youtube網站上看到一部影片,是拍攝馬祖高登島上的戰備狀況,這部影片拍得非常的寫實,讓我回憶起當年在高登島的種種,彷彿又把我帶回年輕時在馬祖服役的情形。 為什麼我覺得這部影片拍得非常的真實,因為當年我的駐地是在馬祖南竿的防衛部,我記得當時是民國76
Thumbnail
文章:讀行俠readingwalk 最近在Youtube網站上看到一部影片,是拍攝馬祖高登島上的戰備狀況,這部影片拍得非常的寫實,讓我回憶起當年在高登島的種種,彷彿又把我帶回年輕時在馬祖服役的情形。 為什麼我覺得這部影片拍得非常的真實,因為當年我的駐地是在馬祖南竿的防衛部,我記得當時是民國76
Thumbnail
春天以來至今,南海東沙一帶都頗不平靜,想起十多年前寫的一篇有關東沙的文章,國慶前重貼一次   月兒彎彎照明珠    雙胞胎女兒AB寶上了高中之後,對我以前的高中生活也開始有興趣了,星期假日看到艷陽高照,我把塞在書櫃裏層的資料攤在陽台曬,B寶看到我一疊古代高中校刊,好奇地翻閱著。  「咦!你在高中時經
Thumbnail
春天以來至今,南海東沙一帶都頗不平靜,想起十多年前寫的一篇有關東沙的文章,國慶前重貼一次   月兒彎彎照明珠    雙胞胎女兒AB寶上了高中之後,對我以前的高中生活也開始有興趣了,星期假日看到艷陽高照,我把塞在書櫃裏層的資料攤在陽台曬,B寶看到我一疊古代高中校刊,好奇地翻閱著。  「咦!你在高中時經
Thumbnail
在經過 17 世紀大航海時代對航道探索的瞭解與累積,及 18 世紀海上勢力的相互競逐之後,19 世紀的探險家或懷抱著熱情,或受到野心驅使,持續探索著蠻荒之地的未知前沿。此時的臺灣適逢脫離 1662 年後的封鎖狀態,對西方社會而言,是一座雖非一無所知但卻需要重新認識的島嶼。
Thumbnail
在經過 17 世紀大航海時代對航道探索的瞭解與累積,及 18 世紀海上勢力的相互競逐之後,19 世紀的探險家或懷抱著熱情,或受到野心驅使,持續探索著蠻荒之地的未知前沿。此時的臺灣適逢脫離 1662 年後的封鎖狀態,對西方社會而言,是一座雖非一無所知但卻需要重新認識的島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