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赖友力_捌面小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馬來西亞特色各族多樣
尤其料理方面更多有融合

這裡姑且談談華人的庶民料理
在一些老社區
比如首度都內有半山芭,OUG,八達嶺十七區,蕉賴,安邦,友力等

過百年的華人散落地
又以大陸沿海華族為眾
猶如兩廣,福建,海南等

這些南人的飲食習慣和南洋地域相交
演化成新的一套
從古早到,這些年來依然為人所好的有
雲吞面,咖喱麵,腸粉,福建麵等
這些在首都的小食肆都必然看見的料理
後來再有
魚頭米粉,海南麵,爪哇麵,三間庄豬肉粉,喇沙等
這些南洋華人原生料理

所以當我們現在接觸大陸資訊時
方知中華料理還有許多留於大後方
猶如擔擔麵,涼麵,炸醬麵,餃子麵,西紅柿炒蛋麵等
這些沿海地區以外的料理

距離上一波下南洋浪潮已過百年
那些好吃的美好料理
又不知覺中
走到不同地方
與不同的人群交會

誰知道這一方人又好哪一口呢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https://www.facebook.com/kisahmakan/posts/1073017023195987
更多图片
下端为再转发的续写

友力是个华人老社区,四周有好几栋老组屋,商铺也大多超过半甲子的设计
这样的地方道路狭小,泊车位难寻是必然的

但也正是这些老味让人迷恋,更有不少剧组曾在这一区拍摄

也有些文艺店家,租下老店铺,开启了文艺范的食肆
创新的设计,和老派的设计产生了微妙的化学效应
就好似越南那网红咖啡店公寓

走在友力闻着闻着是,油条炸鸡的飘香,咖啡,面包
忽然又一股浓郁的酒精味道
(那才不是防疫的消毒液味)
那是家鱼头米粉店飘来的香味,放题式的料酒供应
再走着又一股药材飘香
是间铁打铺,内里还有一名印度大师在接受治疗

这里的普通茶餐室超过十家,再有专卖店等
如何脱颖而出,
或者需要推出在地少有的

比如这贩卖肉酱面,凉面这种中国北方,西方的料理
侍应这么用着不在地的口音告知
“这里还有nasi lemak”

可见他们带来了本地人不常见的料理,也对这些在地料理也颇有自信

只是這西紅柿雞蛋面(本地人會稱:蕃茄蛋面)
吃著微微的麻舌
沒見碗中有花椒,只覺味感
不知這是麻汁所致,還是無意串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对美食的虔诚 ,是对生活的一种修行。的沙龍
7會員
36內容數
2021/03/20
板面檔口的麵多為自製麵 麵粉和水混一混 好像就成了那麼一回事 不像黃麵河粉 少了些器具會難操作 所以幾乎都是廠製 炒板面那回事 不懂大家熟悉麼 反正我是第一回試 Taman Bukit在幾年前給我的印象是 那個奇葩的炒Laksa Laksa以美味的湯水聞名作梗 卻有人大膽一改形式 非
Thumbnail
2021/03/20
板面檔口的麵多為自製麵 麵粉和水混一混 好像就成了那麼一回事 不像黃麵河粉 少了些器具會難操作 所以幾乎都是廠製 炒板面那回事 不懂大家熟悉麼 反正我是第一回試 Taman Bukit在幾年前給我的印象是 那個奇葩的炒Laksa Laksa以美味的湯水聞名作梗 卻有人大膽一改形式 非
Thumbnail
2021/03/04
其實這瀨粉與我雖都是霹靂人 但卻不熟悉 故鄉那頭是怡保北部,而這多聚於,金寶務邊等近打河區域 賴粉也有別名為老鼠粉 正是那現在也多見的,兩頭收尖約莫尾指長的大胖肚粉 還有一種就是沒有收尖,型態就像黃麵,但麵身和兩頭尖的老鼠粉相若 呈小半透明,澄粉的成份較多而至 口感清爽稍有嚼頭 麵狀的賴粉也叫lak
Thumbnail
2021/03/04
其實這瀨粉與我雖都是霹靂人 但卻不熟悉 故鄉那頭是怡保北部,而這多聚於,金寶務邊等近打河區域 賴粉也有別名為老鼠粉 正是那現在也多見的,兩頭收尖約莫尾指長的大胖肚粉 還有一種就是沒有收尖,型態就像黃麵,但麵身和兩頭尖的老鼠粉相若 呈小半透明,澄粉的成份較多而至 口感清爽稍有嚼頭 麵狀的賴粉也叫lak
Thumbnail
2021/03/02
近來 很多人看到這種景象 都會驚嘆 ‘啊,小時候的味道’ 說得自己好像剛剛出冊 離開社會三十載的人物那般 斯人還在 只是年少使人觸碰或說喜新厭舊 老師傅與這手藝還真的是入冊 打從第一天生起炭火那刻 年復一年 日復一日的重複 十年如一日 那堅持 或許為的就是幫我們保留那 被我們拋之腦後的 ‘小時候’
Thumbnail
2021/03/02
近來 很多人看到這種景象 都會驚嘆 ‘啊,小時候的味道’ 說得自己好像剛剛出冊 離開社會三十載的人物那般 斯人還在 只是年少使人觸碰或說喜新厭舊 老師傅與這手藝還真的是入冊 打從第一天生起炭火那刻 年復一年 日復一日的重複 十年如一日 那堅持 或許為的就是幫我們保留那 被我們拋之腦後的 ‘小時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店名:瑪黑餐酒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8巷36號1樓 (建議搭車到忠孝敦化站走過去) 電話:02-2722-1987 費用:低消800/人+10%服務費 (實際7人(男3女4)吃8000多沒有吃飽,得加上蛋糕) 好久沒有寫食記,原因是食物的遺照常常只拍了半套,後面就在聊天當中忘得一乾二淨,難得
Thumbnail
店名:瑪黑餐酒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8巷36號1樓 (建議搭車到忠孝敦化站走過去) 電話:02-2722-1987 費用:低消800/人+10%服務費 (實際7人(男3女4)吃8000多沒有吃飽,得加上蛋糕) 好久沒有寫食記,原因是食物的遺照常常只拍了半套,後面就在聊天當中忘得一乾二淨,難得
Thumbnail
來到萬華可以看到百年的清代店家,進入日本時代留下的日式飲食、跟灣生一樣混血融合文化的台式日本料理,隨著戰後遷移台灣的眷村菜、分佈在西門町裡的小香港、川菜街、韓國街、美國街等,再到現代的各式異國新移民,都有立足之地的飲食空間
Thumbnail
來到萬華可以看到百年的清代店家,進入日本時代留下的日式飲食、跟灣生一樣混血融合文化的台式日本料理,隨著戰後遷移台灣的眷村菜、分佈在西門町裡的小香港、川菜街、韓國街、美國街等,再到現代的各式異國新移民,都有立足之地的飲食空間
Thumbnail
台中市華美街上有兩間愛吃的麵店,一間是靠近公益路的湖南味,另一間是向上市場華美街入口走進去、沒掛店名的芋頭排骨米粉。一間是外省麵店,另一間是客家麵店,想想覺得生活在台灣真幸福,各種口味美食皆有。
Thumbnail
台中市華美街上有兩間愛吃的麵店,一間是靠近公益路的湖南味,另一間是向上市場華美街入口走進去、沒掛店名的芋頭排骨米粉。一間是外省麵店,另一間是客家麵店,想想覺得生活在台灣真幸福,各種口味美食皆有。
Thumbnail
南半球的饞缺在北半球               原本,垂手可得的泡麵,不可企及;           原本,輕而易舉買到手搖杯,望塵莫及;               原本,觸手可得的燒餅油條,遙不可及。 內江街無名日式小吃 叫人,情何以堪。XXX,我們很重視你和你在這裡分享的回憶。8年前...
Thumbnail
南半球的饞缺在北半球               原本,垂手可得的泡麵,不可企及;           原本,輕而易舉買到手搖杯,望塵莫及;               原本,觸手可得的燒餅油條,遙不可及。 內江街無名日式小吃 叫人,情何以堪。XXX,我們很重視你和你在這裡分享的回憶。8年前...
Thumbnail
馬來西亞特色各族多樣 尤其料理方面更多有融合 這裡姑且談談華人的庶民料理 在一些老社區 比如首度都內有半山芭,OUG,八達嶺十七區,蕉賴,安邦,友力等 過百年的華人散落地 又以大陸沿海華族為眾 猶如兩廣,福建,海南等 這些南人的飲食習慣和南洋地域相交 演化成新的一套 從古早到,這些年來依然為人所好的
Thumbnail
馬來西亞特色各族多樣 尤其料理方面更多有融合 這裡姑且談談華人的庶民料理 在一些老社區 比如首度都內有半山芭,OUG,八達嶺十七區,蕉賴,安邦,友力等 過百年的華人散落地 又以大陸沿海華族為眾 猶如兩廣,福建,海南等 這些南人的飲食習慣和南洋地域相交 演化成新的一套 從古早到,這些年來依然為人所好的
Thumbnail
中山區,捷運松江南京站附近的簡約泰菜。雖然以排隊的人潮看來不太需要專文介紹,但還是想要分享一下吃到這種街邊小吃感受到異國靈魂的奇妙體驗。
Thumbnail
中山區,捷運松江南京站附近的簡約泰菜。雖然以排隊的人潮看來不太需要專文介紹,但還是想要分享一下吃到這種街邊小吃感受到異國靈魂的奇妙體驗。
Thumbnail
上次吃到港式料理是忘記在台北東區哪家老飯店裡的老餐聽,只記得它的叉燒酥很厲害,其他倒是沒有什麼印象。在上次有印象的是在舊金山的華人街,吃一家廣東人開的煲仔飯,是不難吃,可是店被坑了一筆小費,在美國看到亞洲面孔的人要小心啊。 五郎的招牌肚子餓表情 第一集的主題是中華料理,中華街真是遍布全世界啊,雖然
Thumbnail
上次吃到港式料理是忘記在台北東區哪家老飯店裡的老餐聽,只記得它的叉燒酥很厲害,其他倒是沒有什麼印象。在上次有印象的是在舊金山的華人街,吃一家廣東人開的煲仔飯,是不難吃,可是店被坑了一筆小費,在美國看到亞洲面孔的人要小心啊。 五郎的招牌肚子餓表情 第一集的主題是中華料理,中華街真是遍布全世界啊,雖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