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簡析一代詞人李煜與他所處的大歷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在華夏文學史上,「詞」的產生,學界認為,與隋唐時期的流行音樂「燕樂」密切相關,由於揉雜著胡樂與俗樂,音節變化多且大,抒情性較強,而且一開始多是在民間瓦舍勾欄、秦樓楚館、或歌筵酒席上演唱,所以被視為「艷科」,是難豋大雅之堂的文體。

讓「詞」跳脫「花間」,成為後世文人抒情述懷的媒介的,不是別人,正是「南唐後主」李煜。然而,雖然以近乎「藝術全才」的形象開創了詞的新境界,身為「亡國之君」的李煜獲得的歷史評價並不高。究竟,李煜犯了什麼錯而不見容於大宋趙家?本文從唐末與宋初的大舞台出發,為各位讀者解析「問君能有幾多愁」為何會成為李煜的「絕命詞」。

(下面是費玉清所唱的李煜的「虞美人」(詞牌)「問君能有幾多愁」)

先談談隋唐,這兩朝基本上是北朝的延續,是由歷史學家陳寅恪口中的「關隴集團」所主導——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都出身於這個關隴軍事貴族家庭。由於唐太宗李世民被稱為「千古一帝」,許多華夏人也以「唐人」自居,所以一般「中原主義者」會將這「關隴集團」解釋為父系為漢族、母系為鮮卑的「胡漢混血」集團,不過,近來有一些新的史料指「李淵」的上祖可能不是「漢族」而是「突厥(屬阿爾泰語系)」。

事實上,李淵、李世民一系的生活方式保有相當濃厚的「西北遊牧民族」特色,宋代的歷史人其實是知道的⋯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玄武門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鬩牆後,李世民為表示與父親李淵捐釋前嫌,「跪而吮上乳, 號慟久之。」(吸父親的乳頭)這個動作,在現代漢人看起來是很怪的,但這或許是經常跟動物相處的遊牧民族用以表示「和解」或「親密」或「抱歉」的動作。(雖然,就連取材自西漢的「二十四孝」都有「羔羊跪乳」的故事,但是這大概不是南方漢人的習俗,所以在歷史學界引起討論。)


羔羊跪乳

羔羊跪乳

總之,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李淵的心情肯定是不好受的,所以李世民想必是要「表態」一下,於是有了「跪而吮上乳」的動作。

另一方面,大唐李家若真是「胡人」,李淵的心情大概也不如一般漢人父親想像的激動,因為一般遊牧民族比較習慣讓兄弟競爭大位,讓勝出者領導部落,更沒有所謂「禪讓」的規矩,對於兄弟相爭到翻臉甚或相殘的局面,想必也不陌生。

再加上,李世民確實是個能幹的領導者,後來還得到遊牧民族的認可,得到「天可汗」的封號,「玄武門之變」相形之下,不但無足輕重,反而只是領導人必經的磨練。

但是,既有隋朝很快就覆亡的前車之鑑,所以李世民也知道要學著和漢人世家大族好好相處——恢復了隋文帝開創的科舉制度,應該也算是拉攏漢人世家的一種表態。

但是,唐朝皇室雖然試圖整合「胡」、「漢」文化,也似乎有點成績,但是,在「安史之亂」後,從中唐開始,就有藩鎮割據自雄,到了晚唐,更是無視皇室存在,不但私相授受職務,還三天兩頭造反,最後由一位「不演了」的「大藩鎮」朱全忠,下手翻了唐朝,歷史就此進入(很少人弄得清的)五代十國。

以中原史觀來看,所謂的「五代」指的是五個算得上可以控制中原腹地,並且相互延續的王朝。五代中第一個建立的朝代是朱全忠建立的「梁朝」(史稱「後梁」),不過,不到二十年就被李克用所「恢復」的「唐朝」(史稱「後唐」)所取代了。在許多人的眼中,李克用雖然姓李,可是和李淵家沒什麼關係,所以這後唐李家一開始也(因為李克用曾被唐朝封為晉王)以「晉」為名號,只是「大唐」名號響叮噹,所以到了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時,就再以「唐」為名號。李存勖很會打仗,但後來迷上了看戲、演戲,最後在洛陽發生兵變時,被亂軍一箭取走了性命。不過,後唐後來由李存勖的養子搶到位子,又再唱了十年的戲,才由被石敬瑭建立晉朝(史稱「後晉」)所取代。

因為當時後晉的皇帝其實兵強馬壯,所以和後晉皇帝鬧翻的石敬瑭,就跑去向契丹皇帝求救,還自稱「兒皇帝」,這個舉動因此讓這位石敬瑭在華夏歷史上臭名遠播。不過,因為石敬瑭其實算是西突厥的沙陀人,而「大遼」也是由契丹貴族所掌權,所以我們如果跳開漢人思維,以遊牧民族的觀點看石敬瑭的舉動,就可以發現他自立為帝,並非要建立什麼偉大事業,純粹只是為了自保,以「兒」自稱也可能是與「遊牧民族」的習性有關 -- 畢竟、對遊牧民族而言,「稱弟」沒什麼意義(還是會相殺)、「稱臣」也不實在( 又不是要入契丹宮廷討生活)、其實「稱兒」還比較有保障。( 尤其,石敬瑭當的是已經「自立」的兒子。)

總之,這時的中原地區算是「遊牧民族」的天下,石敬瑭可能覺得自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只是後來他的子孫不認同他的作法,所以後晉就被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殺入中原、滅了,只是、契丹人覺得中原人很難搞,不想久戰,很快就退兵了。

接下來的後漢,也是沙陀人所建立,史稱「後漢」,但是,只有三年,就被郭威奪位,以「周」為國號,史稱「後周」,享國只有十年,就被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所取代。

所以,基本上,從唐末到宋初,中原地區其實是亂成一團,連鄰國契丹都覺得很難搞,但是出了一位奇人叫「馮道」,在混亂中身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中間還夾著遼太宗耶律德光,在各路人馬中「游刃有餘」,自號「長樂老」,卻遭到宋代的歐陽修罵他「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司馬光罵他「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易面變辭,曾無愧怍」。

這樣的評語非常「儒家」、非常「士大夫」,非常「宋代」,但是不是有助於理解分析「五代」的混亂局面,值得商榷。

再回頭談談十國,所謂十國,就是華夏空間先後存在的十個小國,除了一個在北邊,屬於後漢皇族在契丹人支援下成立,其餘九國都在南邊,其中的南唐控制的地域主要是江淮一帶,北到淮河,南到江西,西到湖南、湖北,東面和吳越接壤,算是十國中最強盛的一個。

南唐的成立可以追溯到吳國(吳王楊行密一開始是大唐所封,算是「十國」第一人)權臣徐溫的身上。徐溫原本是吳國(南吳)的開國功臣,後來他漸漸掌握了南吳的實權,年老的時候,因親子徐知訓驕狂被殺、徐知詢等年少能力不足,所以漸給養子徐知誥繼承人的地位。不過,後來這位徐知誥把姓名改了,稱「李昪(音『卞』)」,成為「南唐」的開國主。(至於,為何改姓,很好猜,是要附會一下大名鼎鼎的「大唐」李氏。)

如果要為「五代十國」的情勢下一個註腳的話,大概就像漢室亡後,整個華夏空間成了「武人」的天下,而且,由於大唐李家與遊牧民族的密切關係,所以這些「武人」多半都有一定「遊牧民族」的色彩。南唐最初的策略是和契丹(遼國)結盟,所以,剛開國時,得以在南方強盛一時,不過,等到中原王朝「後周」崛起後,就開始不敵,到了「大宋」取代「後周」時,打算與「遼」相抗衡時,就注定了後主李煜的悲慘命運了。

另一個理解南唐命運的角度是從「道家」觀點著手,所謂「五代」(梁唐晉漢周)都是被視為承繼「天命」要建立「一統天下」的帝國,即使「天命再短」史家都會承認,然後想法為其定個「德性」。比如說: 周朝是木德、漢朝是火德,木生火,所以周朝對漢朝屬於「五行相生」,接著北周是木德、隋朝是火德、唐朝是土德,也都是「五行相生」,所以對(相信五行之說的)「五代人」而言,,開國皇帝為本朝選對「德性」很重要。

相形之下,十國似乎就比較不在乎「天命」了,國家能不能生存的重點在於「自求多福」就好,關於這點,李煜的心態其實是很典型「十國」君主的心態,只是,碰上了雄才大略的趙匡胤,承繼了「天命」,做了「大宋天子」,李煜想要偏安南唐,做個太平國王也不可得。

大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雖是武人出身,被一般文人所看不起,但卻是很了不起的開局者,雖然因為「武人兄弟」的支持而登上皇位,卻又「杯酒釋兵權」讓武夫兄弟們乖乖卸甲歸田,一起發展農村經濟之外,還有辦法在寢殿弄了一塊神祕兮兮的石碑,囑咐後世子孫:ㄧ、保全(後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三、不加農田之賦。

這就帶出了另一個問題,大宋趙家既然容得下後周的柴氏子孫,怎麼就容不下南唐的李煜呢?

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趙匡胤征伐南唐時,李煜派了文臣徐鉉去見趙匡胤,說「文化」可以抗衡「武化」,還吟了一首李煜的詞。

(下面這部影片是鄧麗君所唱的李煜的「相見歡」。)

據說,趙匡胤聽了哈哈大笑,說「這麼娘、這麼酸的『文人腔』,朕可不愛。」

「那麼陛下可有佳作?」徐鉉不服。

宋臣都變了臉色,但趙匡胤卻不慌不忙,答曰:「朕戎馬一生,不太吟詩作對,但有次喝醉了酒,睡在田野中,偶得兩句詩,徐卿想聽嗎?」

徐卿自然不敢拒絕,於是趙匡胤就秀了他那兩句:

「未離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萬國明」。

徐鉉於是臣服,李煜也就降了大宋,只是不能待在舊地,要遷居開封。

當然,這都是故事,真假難判,但也可見華夏史家,亟欲求得「真命天子」的心情。大漢亡后,隔了四百多年才盼到一個大唐,趙匡胤看來是塊料,也有誠意與南方文人合作,不如就一起捧這個新帝,讓想要偏安的南唐隨著大唐一起進入歷史的過往吧!

這也許就是大宋趙家容得下後周柴家,卻容不下南唐李家的歷史因緣吧!

大宋要為華夏民族開一個新局,李煜卻依舊在「往事知多少」,這位藝術人最大的錯誤應該是「看不清時勢」,所以才被迫喝下毒酒吧!

















相關文章:

唐朝人和突厥的關係

十國第一人:楊行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蓮子水共同體的沙龍
55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2023/04/27
雖然佛羅倫斯在十四、十五世紀時是歐洲的人文藝術重心,但是其在中世紀盛期的社會發展並不穩定。到底,佛羅倫斯的盛期是如何出現的呢?本文試從其政治體制出發做一探討。
Thumbnail
2023/04/27
雖然佛羅倫斯在十四、十五世紀時是歐洲的人文藝術重心,但是其在中世紀盛期的社會發展並不穩定。到底,佛羅倫斯的盛期是如何出現的呢?本文試從其政治體制出發做一探討。
Thumbnail
2023/04/21
文藝復興之前的一段時間北義大利其實已開始興起城邦文化,如果參照這段期間的歐洲史,我們可以發現這正是羅馬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互相角力的階段,而這對北義大利的計算文化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一起來探討把!
Thumbnail
2023/04/21
文藝復興之前的一段時間北義大利其實已開始興起城邦文化,如果參照這段期間的歐洲史,我們可以發現這正是羅馬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互相角力的階段,而這對北義大利的計算文化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一起來探討把!
Thumbnail
2023/04/14
雖然梅第奇家族經常被視為佛羅倫斯得以興起的關鍵,但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免要問:佛羅倫斯又是如何在北義大利諸邦中脫穎而出,成為文藝復興的源頭呢?
Thumbnail
2023/04/14
雖然梅第奇家族經常被視為佛羅倫斯得以興起的關鍵,但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免要問:佛羅倫斯又是如何在北義大利諸邦中脫穎而出,成為文藝復興的源頭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東都平,竇夏亡。 隨著李靖南征蕭梁,在這武德四年,李唐實已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但我們都知道,距離唐太宗的貞觀之治,還有五年。 故事,不因天下統一而結束。 叛亂,外敵,政爭,將一步步把這個新興的帝國,推向兄弟鬩牆的最後一幕。
Thumbnail
東都平,竇夏亡。 隨著李靖南征蕭梁,在這武德四年,李唐實已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但我們都知道,距離唐太宗的貞觀之治,還有五年。 故事,不因天下統一而結束。 叛亂,外敵,政爭,將一步步把這個新興的帝國,推向兄弟鬩牆的最後一幕。
Thumbnail
盛樂古城。 北魏拓跋氏因此而興,雖入中原,亦以為北都。 此後,柔然日盛,一度攻破盛樂。雖以長孫部族為帥奪回,但榮景不再。 北魏自詡代人,盛樂部族亦是紛紛南遷,最終,只以鎮守盛樂之龍驤將軍,大野善為宗。 孝文帝時,柔然又寇敦煌。 大野善之子大野提率軍支援征討,戰功彪炳,受封敦煌鎮將,並留下宗族血脈。
Thumbnail
盛樂古城。 北魏拓跋氏因此而興,雖入中原,亦以為北都。 此後,柔然日盛,一度攻破盛樂。雖以長孫部族為帥奪回,但榮景不再。 北魏自詡代人,盛樂部族亦是紛紛南遷,最終,只以鎮守盛樂之龍驤將軍,大野善為宗。 孝文帝時,柔然又寇敦煌。 大野善之子大野提率軍支援征討,戰功彪炳,受封敦煌鎮將,並留下宗族血脈。
Thumbnail
李淵不得不稱帝。 直取長安,擁帝自重,本身是一個取巧的方式。 按太原跟河東世族的傳統想法,佔領京師,手握天子,便可爭取到各地支持。 楊廣昏庸,本是天下大亂之始。但楊廣暴卒,新帝立於江都,便破了這運算。更別提東都楊侗不服,亦自行稱帝。 一時間,隋室三帝並立,誰是正統?
Thumbnail
李淵不得不稱帝。 直取長安,擁帝自重,本身是一個取巧的方式。 按太原跟河東世族的傳統想法,佔領京師,手握天子,便可爭取到各地支持。 楊廣昏庸,本是天下大亂之始。但楊廣暴卒,新帝立於江都,便破了這運算。更別提東都楊侗不服,亦自行稱帝。 一時間,隋室三帝並立,誰是正統?
Thumbnail
儒聖王劭的過世,對於楊廣來說不是什麼嚴重的事情。交替的工作很快完成,新任的儒聖崔君肅,也上呈了王劭最後的報告。 一切都在算計之中。 唐,已經在關中出現了。 扶風人唐弼聚眾造反,立李弘為天子,自稱唐王。雖然時間點不是那麼準確,但整體來說也不脫天官團的預言。 楊廣一愣,這麼簡單? 崔君肅道:「正是。」
Thumbnail
儒聖王劭的過世,對於楊廣來說不是什麼嚴重的事情。交替的工作很快完成,新任的儒聖崔君肅,也上呈了王劭最後的報告。 一切都在算計之中。 唐,已經在關中出現了。 扶風人唐弼聚眾造反,立李弘為天子,自稱唐王。雖然時間點不是那麼準確,但整體來說也不脫天官團的預言。 楊廣一愣,這麼簡單? 崔君肅道:「正是。」
Thumbnail
1. 魏晉南北朝概述 2. 司馬懿的一生
Thumbnail
1. 魏晉南北朝概述 2. 司馬懿的一生
Thumbnail
李煜雖然以近乎「藝術全才」的形象開創了詞的新境界,但身為「亡國之君」在華夏世界獲得的歷史評價並不高。究竟,李煜犯了什麼錯而不見容於大宋趙家?本文從唐末與宋初的大舞台出發,為各位讀者解析「問君能有幾多愁」為何會成為李煜的「絕命詞」。
Thumbnail
李煜雖然以近乎「藝術全才」的形象開創了詞的新境界,但身為「亡國之君」在華夏世界獲得的歷史評價並不高。究竟,李煜犯了什麼錯而不見容於大宋趙家?本文從唐末與宋初的大舞台出發,為各位讀者解析「問君能有幾多愁」為何會成為李煜的「絕命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