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二月篇|跨越政治高牆的遊子情誼(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慚愧,拖稿拖了一個月,趕在拖更久之前算是把這篇生出來了。
上一集講完客觀因素,這集接著講我留美時期、朋友圈中比較多中國人的主觀因素。
都說是「主觀」,也就代表以下言論都是我的個人想法,不代表所有群體,也不適用於每個人的經歷。同為台灣人,很大部分的留美生的交友圈也是台灣人為主,所以這裡所講的,都是我的個人經歷而已。
關於主觀因素,簡單只分成2大類—我的個人「過去經歷」、以及「個性」,而兩者其實也彼此相關。
過去經歷
不得不說,因為政治關係,可能部分中台人士會對彼此抱持成見。其實我身邊認識的人(台灣)中,都沒有那種政治或仇中意識特別強烈的人,尤其是留學生,基本上心態都很開放,即便有政治立場,也是對事不對人。不過,就我身邊認識的台灣同學來說,大家主要還是和台灣人自己玩在一起,像我這樣常和中國人出去玩、甚至比跟臺灣人玩得更多的,還是比較少見的。一般來說,大家在出國留學前,普遍是沒有太多跟中國人認識相處的機會的,於是了解全來自於電視網路等媒體,因此,或許,難免有些既定印象或成見。就拿我同班的一個台灣同學來說好了,他出國前從來沒跟中國人打過交道,雖然不仇中,卻確實對之有些先入為主的偏見,若非必要幾乎不會和他們打交道。
而我恰好相反,不但不反感,其實對中國人還抱有一種好感(當然還是要澄清一下,大家別誤會了,這好感跟對台灣人的好感是完全無法比擬的),這一切都緣因於我在中國自助旅遊的經歷,在那之前,我對於他們也是有許多來自電視媒體的刻板印象與非理性偏見,直到親自與他們相處認識過後,才徹底扭轉了我的價值觀。
背包旅行期間,我走過了中國 16 個省、總共近 70 個城市,沿途中遇見非常非常多中國人。當然,人是百百種的。光是台灣一個小小的寶島,就會有那麼多立場、想法不同的族群,更遑論中國那樣廣袤的一塊大陸了。我有碰見同樣是背包客的,他們來自全中各省、有深山遠村裡的村民、城市中的大叔阿姨、甚至是連語言都不通的少數民族。身為一人自助旅行的女生,我沿途接受過這些人無數的幫助與溫暖,他們對萍水相逢的我,毫無猶豫釋出善意、待我如友,多虧有他們,我的旅程才能走得更順遂平安。說實話,在那裡,我幾乎沒遇過什麼不愉快的經驗,一方面是我的幸運,另一方面也是我總喜歡往更悠閒、慢活的內陸城市跑,而不喜歡選擇那些繁雜擁擠沿海城市的原因之一。
並非所有人都能像我一樣,擁有這些寶貴的機遇,所以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能早早就可以—穿過媒體與政治築起的屏障—到海峽另一端去親自接觸、感受、體會,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真實樣貌。
個性
從跟中國人相處過程的另一個體會是他們與台灣人的差別。
撇除個體差異,但我總體感覺下來,大部分中國人更為直接、爽快、熱情的,即便對於初次見面的人;而台灣人雖然也很親切友善,會相對比較保守含蓄、也稍微慢熟一些。有些人初次接觸,可能會覺得中國人有些無禮、冒犯(我最最一開始,也是有點這麼想的),但後來就會發現,那就是他們的文化,大多數人基本上都是沒惡意的。甚至相處多了之後,我其實滿喜歡這樣有話直說的相處方法,不會扭扭捏捏。即便認識不久,如果對方好意給予幫助,那就大方受下,也不用推託、或覺得不好意思、欠人情什麼的,沒有一堆彎彎繞繞的腸子心思——至少在旅人與留學生之間,是這樣簡單純粹的。
而台灣人,人都很好絕對無庸置疑的,畢竟很多人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我也是很同意的。親切、熱情,這些也都是台灣人普遍的特色,只是大家普遍還是更注重禮貌,於是講話通常不會太過於直接,尤其是對於初認識的人,無論好感或反感都不見得會表現得太明顯奔放,即便是給予或接受善意以及幫助,可能都會在顧慮嚇到別人、或不想添麻煩的狀況下,而多了層含蓄,甚至距離。這種差異,就我在美國認識的台灣&中國同學群來說,就更加明顯。尤其是因為我比週遭同學都大了幾歲時,以一個出社會工作過一段時間的人,與這些還充滿青春青澀氣息的應屆學生相處,更有些感觸。
我認識了一些中國同學,初認識聊了幾句發現聊得不錯之後,很快就熟了起來,他們也很熱情地邀請我參加他們各樣的聚會,而他們的朋友也同樣讓我與之打成一片。雖然大家個性肯定不同,有些開朗、有些比較內向,有些彼此或許也還沒那麼熟,但你可以感覺到,他們若是願意邀請你,便是真正打開心胸讓你融入他們之中、把你當做一份子,互動之間是沒有距離隔閡的。
而我在那兒認識的台灣人,那種距離感就非常明顯。當然也有個性開朗外向,見面不久就能把你當做自己人的,但平均來說,大多數台灣人在剛認識時,會很明顯讓你感覺到什麼叫做“寒暄”,也就是禮貌性的那些客套話;這麼說,並不是說台灣人冷漠不好相處,而是——怎麼說,比較世故?即便依然聊天時也都很友善、也見過幾次,卻能感覺到彼此之間那種距離感,可能要經過一些時間、各方面相處確認後,才會「真正地」熟識起來。
當然,以上都只是我個人狹隘淺薄之見。各國、各城市、各群體的人都有各自特點與優點,而不論那些如何,其實交朋友終究注重的是彼此是否個性合得來、以及是否願意拿出真誠的心交流,那才是最重要的。
avatar-img
0會員
3內容數
對於所有有見證 2020 的人,想必一輩子也忘不了這年。 它帶來了太多震撼、變化,甚至悲傷,但——難道真的全是壞事嗎? 回顧我的 2020,雖然少不了悲傷與心碎,但其實也不乏好事、更有許多於我有重大影響的轉捩點。 所以,我想把這特別的一年,用文字記錄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梓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是牛年大年初一,先向大家祝賀個新年快樂! 二月這一篇,我大概會分成幾篇來寫,可能2集、可能3集——至於確切是幾篇,就要邊寫邊看我的靈感才知道了。
最最最第一篇,不長,算是一個序言吧。 《新的一年的開始,總是讓人充滿希望的。》 想來有趣又諷刺,2019 的下半年對我來說,大概是截至目前,28 年的人生當中,記憶中最多舛的一段時光吧。所以終於跨入 2020 的我,大大大大大大鬆了口氣——
今天是牛年大年初一,先向大家祝賀個新年快樂! 二月這一篇,我大概會分成幾篇來寫,可能2集、可能3集——至於確切是幾篇,就要邊寫邊看我的靈感才知道了。
最最最第一篇,不長,算是一個序言吧。 《新的一年的開始,總是讓人充滿希望的。》 想來有趣又諷刺,2019 的下半年對我來說,大概是截至目前,28 年的人生當中,記憶中最多舛的一段時光吧。所以終於跨入 2020 的我,大大大大大大鬆了口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看著網文上的一段話 「他們不認識我,也不想聽真想,只想借著這個機會理直氣壯地揮灑自己的惡意。」 竟不由自主的嘴角往上揚~ 自己一向在人際方面運氣不太好,前陣子才剛從一個網路世界退出,多麼符合心境的一段話,只是從來只知道怪自己的我,卻沒想過偶然間看到的這段話如此貼切的描述著我此刻的感受。 是啊
Thumbnail
2019年到南京參與特殊教育學術會議之後就沒有再去過對岸了。今年一位山友揪我去四川爬山,於是再度踏上這塊我應該很熟悉卻很陌生的土地。 在非華人區旅行時,很喜歡被人問道:Where do you come from?然後就可以很大聲的說I come from Taiwan! 到了對岸,也常常被問到是
台灣剛開始開放觀光時,一般的民眾先去的都是東南亞! 那個時候回來的人,開口閉口都是當地的窮和落後。慢慢地,我們開始去享受當地沒有工業的自然景觀,也理解到我們眼中的窮,卻是當地人舒適悠閒的生活。 隨著時變境遷,我們也慢活了起來。當然,心境和當地人是不同的,但結果好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選擇了如此
Thumbnail
台灣人的旅遊實力真的不容小覷,尤其是日韓方面更勝。去築地市場的那天就好幾次聽到台灣口音的中文,幾乎每一天都會擦身而過台灣人,而辨別方式就是道地的台灣腔。旅行時因為在遠方的關係,遇到同鄉的人其實都會格外的感到熟悉、安心,會因為這樣即便不認識也會聊聊天或是分享旅行的一些小事。可能是因為太過平凡的"遇到"
雖說台灣人到大陸工作,會受到大陸人的排擠與挑戰,可是就我所見,大陸人之間的合作關係,有時更難以配合,還有更多的猜忌。 而如何運用大陸人間的猜忌,是台幹必學的人際關係管理。 簡單來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文中所提任何人名及公司名,及故事情節,純屬虛構,如有雷同,請多多包涵。
在疫情剛解封的時候出國,最擔心的不是確診,或是需要解釋台灣跟泰國或中國的在名稱和政治上的差異,而是我怎麼頂著黃皮膚黑頭髮去解釋我不是廣義或峽義裡的Chinese。
Thumbnail
人家問你有沒有想去哪或想吃什麼時最好不要說隨便都可以,有明確的目標反而比較好安排。畢竟妳是主角,他們的工作是讓妳快樂,而妳的工作是讓他們覺得妳很快樂。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看著網文上的一段話 「他們不認識我,也不想聽真想,只想借著這個機會理直氣壯地揮灑自己的惡意。」 竟不由自主的嘴角往上揚~ 自己一向在人際方面運氣不太好,前陣子才剛從一個網路世界退出,多麼符合心境的一段話,只是從來只知道怪自己的我,卻沒想過偶然間看到的這段話如此貼切的描述著我此刻的感受。 是啊
Thumbnail
2019年到南京參與特殊教育學術會議之後就沒有再去過對岸了。今年一位山友揪我去四川爬山,於是再度踏上這塊我應該很熟悉卻很陌生的土地。 在非華人區旅行時,很喜歡被人問道:Where do you come from?然後就可以很大聲的說I come from Taiwan! 到了對岸,也常常被問到是
台灣剛開始開放觀光時,一般的民眾先去的都是東南亞! 那個時候回來的人,開口閉口都是當地的窮和落後。慢慢地,我們開始去享受當地沒有工業的自然景觀,也理解到我們眼中的窮,卻是當地人舒適悠閒的生活。 隨著時變境遷,我們也慢活了起來。當然,心境和當地人是不同的,但結果好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選擇了如此
Thumbnail
台灣人的旅遊實力真的不容小覷,尤其是日韓方面更勝。去築地市場的那天就好幾次聽到台灣口音的中文,幾乎每一天都會擦身而過台灣人,而辨別方式就是道地的台灣腔。旅行時因為在遠方的關係,遇到同鄉的人其實都會格外的感到熟悉、安心,會因為這樣即便不認識也會聊聊天或是分享旅行的一些小事。可能是因為太過平凡的"遇到"
雖說台灣人到大陸工作,會受到大陸人的排擠與挑戰,可是就我所見,大陸人之間的合作關係,有時更難以配合,還有更多的猜忌。 而如何運用大陸人間的猜忌,是台幹必學的人際關係管理。 簡單來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文中所提任何人名及公司名,及故事情節,純屬虛構,如有雷同,請多多包涵。
在疫情剛解封的時候出國,最擔心的不是確診,或是需要解釋台灣跟泰國或中國的在名稱和政治上的差異,而是我怎麼頂著黃皮膚黑頭髮去解釋我不是廣義或峽義裡的Chinese。
Thumbnail
人家問你有沒有想去哪或想吃什麼時最好不要說隨便都可以,有明確的目標反而比較好安排。畢竟妳是主角,他們的工作是讓妳快樂,而妳的工作是讓他們覺得妳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