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看到這版本的《城南舊事》有關維興的水彩插畫,二話不說的就放進購物車裡結帳,收到之後才發現買到的是有注釋的兒童繪本版。上一次看有注音的讀物是小學二、三年級的事了吧(?),突然要看也是挺彆扭的,但才沒翻幾頁馬上又慶幸自己買錯的好。
幾句「俺」、「咱」、「哪敢情好」、「趕明兒」,從小聽著姥姥的外省口音與方言並不陌生,但更多如「禿瓢兒」、「瞅瞅」、「饒上」、「愚騃」、「抽達」、「掄」、「揣在⋯」,這些用語的出現依然似懂非懂,其實就是若少了注音與註釋,許多的情境就不會那麼生動。
但看著、覆誦著,原來所有的生動,都是因為書裡的「北方」與我都那麼親近,即便我所謂的「北方」,只是一處遙遠模糊的他方。但它依然讓我想起姥姥的北方口音、想起那桌北方菜餚、想起在我小的時候,大人們彼此交談的那又重又濃厚的口音方言,為了聽懂,我時常是拉著媽媽的衣角求翻譯的眼神。隨著念著、翻著,又再想起姥姥為我挽臉的時光、想起一起上早市的時光、想起一起到布市買布的時光,都是在腦海裡歷歷在目的時光。
闔上書,立刻打開網頁查了林海音的出生年:1918,算了一下,林海音大姥姥四歲,不就更能理直氣壯的認為,書中的那些場景與描述,或許都像姥姥小時候生長的模樣?雖然我明白這都只是一廂情願的猜想。
書底上寫著《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傳世之作」,相信這本書一定感動了不少人,就像起初家莉是多慎重的告訴我這本書有多好看。對我來說,《城南舊事》是繼《巨流河》之後,讓我能更認識自己血脈裡曾有過的家族性格。而我願意繼續這麼一廂情願的猜想。
當林海音用童年的口吻紀念著一一離她而去的人們,我也真在她的回憶裡,用著滿滿的北方氣息思念著我生命中雖已逝去但非常重要的兩位女人:最愛的姥姥與二姨。
從《巨流河》到《城南舊事》,感激有這樣的故事與文字。
在我的印象裡,姥姥那有著大院子的平房也種滿了像這樣的紅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