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書本走進地方|《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 作者 李雅容,印刻出版社。

《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 作者 李雅容,印刻出版社。


「每有客人來訪,我總喜歡在旁邊欣賞這一群人的文雅風範,享受『承話鬚』的樂趣。印象中的臺灣人,優雅自信,氣質不凡。」——《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自序⁣

 ⁣

作者李雅容,也就是李應鏜的女兒,在自序裡提及自己兒時在家中從旁觀察的時刻,那些來訪的客人和父親、母親的交談,總是用著一口道地的臺語,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於1930-1950年代的臺灣地方仕紳,總好像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對於她而言,卻是一段真實的童年。李雅容65歲開始寫這本書,透過父親遺留的文件、家人親友的口述,甚至走訪許多父親走過的路,她帶著我們一起看見這位默默促成西螺大橋完工的推手,李應鏜的故事。⁣

 ⁣

在這本書裡,我們跟著作者一起回顧李應鏜的一生,從家世背景、求學歷程到成家立業,歷經日本與國民政府的政權轉移。在那個不斷變動的年代,有期待、有落寞、有恐懼,在二二八事件的陰霾和戰後百廢待舉的狀態,彷彿時時刻刻都無法鬆懈。與此同時,卻也有各鄉鎮彼此號召興建雷厝堤防,讓麥寮鄉免於水患的侵襲,以及西螺鎮民與裝甲兵共同割稻、整建操場,同心協力維護鄉里的美事。⁣

那是一個混亂且複雜的年代,也是我們十分陌生的時光。然而,在每一個篇章裡,除了攸關台灣發展歷程的大歷史之外,許多關於作者家族時常時光的描寫,也十分引人注目,在這些「小歷史」的書寫,為讀者添增了許多時代的氛圍感,以下分享幾個印象深刻的段落:⁣

 ⁣

「曬書是家裡的一件大事,通常是早上,父親叫人把書從書櫃裡搬出來,一本本從硬殼的書套中取出。……父親有他自己的一套曬書方法,整齊、清潔、衛生、細膩又科學。他總是親自指導監督。看人小心翼翼地曬書,是我小時候規律得有點呆版的生活中,一項令人興奮的事。收書時,陽光的暖和混著書本的幽香,真是觸覺、嗅覺和心靈的饗宴。」——節錄於〈書香文化〉⁣

 ⁣

「婚禮結束後,喜宴開始,美酒佳餚自不在話下。喝完了喜酒,女方親友坐了六輛自動車循原路要回彰化。這些彰化來的自動車司機不熟悉地形,到了溪底中途,前頭的兩輛車子突然陷在沙洲上的水窪裡,動彈不得,後面的車子也就跟著停下來。……所幸不久新郎接獲通知,火速發動大批人馬前來協助;先救出深陷水漥裡車內的人,把他們送到對岸去;接著又叫來了幾輛牛車,當時的牛車車輪比較大,直徑約三、四尺,可以直接涉水。」——節錄於〈文明結婚——西式婚禮〉⁣

 ⁣

「1954年10月底,我剛上小學一年級不久,母親突然密集地去彰化。只聽說三姊生病,後來又聽說她過世了。那時父親已經在家養病,大人也沒刻意告訴我們。我只是偶然聽到,印象模糊,不懂得哀傷,也不曾哭泣。可是幾十年後的今天,走筆至今,對阿嬤的迷信,母親的無奈、隱忍,以及三姊短暫、不能自主的人生,椎心悲憫,竟至泫然淚下,久久不能自己。」——節錄於〈三姊〉⁣

在這三段文字裡,我們看見李應鏜對於藏書的珍愛,以及作者兒時的身體感受;也看見在濁水溪仍無大橋時,車輛行駛於溪底,交通不易的景況;還有因傳統觀念,無奈將孩子送養,導致孩子有著截然不同命運的人生。這些文字,都讓故事更為立體了,讓我們知道,所謂的歷史,並非單單只是時間的排序,而是人們的真實人生,是有血有肉的存在。⁣

 ⁣

西螺大橋,對於生活於彰南的我們自然不陌生,曾經是遠東最長的大橋,世界第二長的公路大橋,橫跨濁水溪的南北岸,鮮紅色的身影在黑灰的河床上更為明顯,在每年三、四月份各媽祖繞境進香時,也有許多香客會徒步走過這座大橋,現今看起來狹窄的車道,卻是由四個國家參與建設而來的結果:日本人建的橋墩、美國人援助的資金與技術、台灣的工程人員,還有美國從菲律賓帶來的技工。翻開書才知道,大橋初始落成時,橋身原來是綠色的,而這座看來平凡無奇的橋,背後曾有著如此多的故事,不是被我們遺忘,而是我們根本從未知曉。⁣




※後記:《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提到西螺故居就在延平路上,親自走訪才發現原來就在福興宮周遭沒幾步路的距離,這棟房子是由李應鏜親自設計,其中融入許多他曾就讀的同志社大學元素,包含哥德式尖拱開窗設計是源自於校園中的建築,而立面正中山牆上的,正是同志社大學的校徽。陽台由LIONG CHOAN字樣取代的圍欄,則是以台語羅馬拼音而成的「龍泉」,這是紀念李應鏜父親發跡的龍泉商號,這些字樣還是從日本手繪帶回來的。


avatar-img
11會員
27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找尋地方文化和體制教育的交會點,共同思考如何將生活中的每個大小事物,轉譯成教育現場的學習元素,不管是田野調查的觀點、地方文學的解析,或者是我們實際走進教育現場的課程案例,期盼更多人一起投入地方教育的工作領域,作為地方社會與體制教育的橋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蔗青文化工作室 的其他內容
閱讀的過程裡,時時讓人反思,在歷史的敘事裡,時常是以男性的視角來記載與論述,而回到每個時代之中,女性是如何思考與行動,往往是被忽視的一環。在這個故事裡,藉由嫁妝五斗櫃中的字條,開展出百年來女性在台灣社會中的轉變,而這些成長的記憶裡,實則隱藏著關於土地的傷痕,這樣的味道,有如黑糖焦香苦甜的複雜滋味。⁣
閱讀的過程裡,時時讓人反思,在歷史的敘事裡,時常是以男性的視角來記載與論述,而回到每個時代之中,女性是如何思考與行動,往往是被忽視的一環。在這個故事裡,藉由嫁妝五斗櫃中的字條,開展出百年來女性在台灣社會中的轉變,而這些成長的記憶裡,實則隱藏著關於土地的傷痕,這樣的味道,有如黑糖焦香苦甜的複雜滋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往甲仙滴水崁,必經的是一條又長又彎曲的山路,綿延起伏的山巒與田地有如收納四季的藏寶盒。當我們抵達目的地,眼前所見是屹立了一甲子的閩南式建築,和煦的陽光穿過家中的芒果樹灑落,寬廣的前院用紗網曬滿了一顆顆翠綠飽滿的青梅,剛採的成堆的筍子、種在
Thumbnail
訴說了回媽媽的出生地,家族的記憶與遺失、家族的風雨與堅守、時代的變遷與女性的自覺、記憶的延續與反思。敘述了家族曾經的故事及女性自己的發展。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Thumbnail
《浣溪沙·憶易安》 庭院深深月半圓,風搖竹影意闌珊。獨思易安韻千般。 婉約才情書舊事,幽懷心緒賦新篇。墨香千載繞心間。 我,李清照,打小就生長在這繁華熱鬧且充滿詩意的世間。   自幼,我便沉浸在家學的薰陶之中,詩書的韻味仿佛融入了我的血脈。“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那時的我啊
Thumbnail
最近有位FB朋友,提到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件事。   我讀大學時,買過一本三民書局出版的“新譯古文觀止”,大約在民國60多年買的。 在看這本書時,我發現其中有一篇“書洛陽名園記後”,作者是李格非。在作者介紹欄,卻寫生平不詳。  
Thumbnail
許埕也坐在桌子一側,雙手交叉放在胸前,他在觀察眼前這個人,因為,她跟自己之前的印象很不一樣。 李語,李家的大女兒,自從繼母進了門,存在感就像對外遇的父親失望而選擇離世的母親一樣消失了,而繼母生了一對兒女,備受父親寵愛。 外人對李語的評價都是唯唯諾諾,說話小心翼翼,跟囂張跋扈的弟弟妹妹形成對比...
Thumbnail
我總纏著阿媽講她未出嫁前、做閨女時的故事,那時還是日據時代,一般人家若送小孩讀書上學,都只能學日文,而我阿媽卻受了正統的漢文教育。
Thumbnail
2023年12月10日,我到桃園中壢的馬祖新村欣賞李啟睿老師的作品《桃園母女圖鑑》。第一次欣賞老師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觀看「沉浸式劇場」作品是在「台灣當代表演藝術課」上老師播放的《李太太與他的四個女兒》。記得當時老師提及演出前可以和劇中人物在同一場地近距離看他們的日常生活就覺得很有趣,沒想到很快就有機
Thumbnail
四   就父親遺留下來有關他在大陸時期的史料,在祖父辭世後,家中尚有繼弦的吾祖母林晏(諡柔慈)時年41歲、大哥24歲、二哥21歲、三哥17歲、大姐13歲、二姐11歲、父親4歲。祖母帶著四男兩女共有七人,除父親尚幼之外,其餘都正是投入生產的年齡,雖遭父喪之不幸,卻該是充滿前進的家族。地雖貧瘠,物產不
Thumbnail
李妍(譚松韻)十八歲生日有個願望-到阿樂泰滑雪,她保證會盡全力考上好大學。疼她的父親(吳京)允諾了,父女倆到阿爾泰滑雪,正是暢快之際,父親發現女兒滑道盡頭是斷崖,帶著耳機的女兒聽不到父親呼喊,父親為了阻止意外,沖到盡頭前打手勢,李妍停住腳步,正當父親卸下重擔鬆一口氣時,冰面滑落,父親摔下斷崖。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往甲仙滴水崁,必經的是一條又長又彎曲的山路,綿延起伏的山巒與田地有如收納四季的藏寶盒。當我們抵達目的地,眼前所見是屹立了一甲子的閩南式建築,和煦的陽光穿過家中的芒果樹灑落,寬廣的前院用紗網曬滿了一顆顆翠綠飽滿的青梅,剛採的成堆的筍子、種在
Thumbnail
訴說了回媽媽的出生地,家族的記憶與遺失、家族的風雨與堅守、時代的變遷與女性的自覺、記憶的延續與反思。敘述了家族曾經的故事及女性自己的發展。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Thumbnail
《浣溪沙·憶易安》 庭院深深月半圓,風搖竹影意闌珊。獨思易安韻千般。 婉約才情書舊事,幽懷心緒賦新篇。墨香千載繞心間。 我,李清照,打小就生長在這繁華熱鬧且充滿詩意的世間。   自幼,我便沉浸在家學的薰陶之中,詩書的韻味仿佛融入了我的血脈。“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那時的我啊
Thumbnail
最近有位FB朋友,提到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件事。   我讀大學時,買過一本三民書局出版的“新譯古文觀止”,大約在民國60多年買的。 在看這本書時,我發現其中有一篇“書洛陽名園記後”,作者是李格非。在作者介紹欄,卻寫生平不詳。  
Thumbnail
許埕也坐在桌子一側,雙手交叉放在胸前,他在觀察眼前這個人,因為,她跟自己之前的印象很不一樣。 李語,李家的大女兒,自從繼母進了門,存在感就像對外遇的父親失望而選擇離世的母親一樣消失了,而繼母生了一對兒女,備受父親寵愛。 外人對李語的評價都是唯唯諾諾,說話小心翼翼,跟囂張跋扈的弟弟妹妹形成對比...
Thumbnail
我總纏著阿媽講她未出嫁前、做閨女時的故事,那時還是日據時代,一般人家若送小孩讀書上學,都只能學日文,而我阿媽卻受了正統的漢文教育。
Thumbnail
2023年12月10日,我到桃園中壢的馬祖新村欣賞李啟睿老師的作品《桃園母女圖鑑》。第一次欣賞老師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觀看「沉浸式劇場」作品是在「台灣當代表演藝術課」上老師播放的《李太太與他的四個女兒》。記得當時老師提及演出前可以和劇中人物在同一場地近距離看他們的日常生活就覺得很有趣,沒想到很快就有機
Thumbnail
四   就父親遺留下來有關他在大陸時期的史料,在祖父辭世後,家中尚有繼弦的吾祖母林晏(諡柔慈)時年41歲、大哥24歲、二哥21歲、三哥17歲、大姐13歲、二姐11歲、父親4歲。祖母帶著四男兩女共有七人,除父親尚幼之外,其餘都正是投入生產的年齡,雖遭父喪之不幸,卻該是充滿前進的家族。地雖貧瘠,物產不
Thumbnail
李妍(譚松韻)十八歲生日有個願望-到阿樂泰滑雪,她保證會盡全力考上好大學。疼她的父親(吳京)允諾了,父女倆到阿爾泰滑雪,正是暢快之際,父親發現女兒滑道盡頭是斷崖,帶著耳機的女兒聽不到父親呼喊,父親為了阻止意外,沖到盡頭前打手勢,李妍停住腳步,正當父親卸下重擔鬆一口氣時,冰面滑落,父親摔下斷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