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流浪之月》由李相日執導,改編凪良汐同名小說。由廣瀨鈴、松坂桃李、橫濱流星、白鳥玉季、多部未華子等人演出。探討大眾對於「被害者」與「加害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引領我們思考:我們所認為「常識」與「正常」,真的能適用在每個人身上嗎?圖片來源:官方Twitter
你相信「眼見為憑」,還是認為真相需要層層剝開,才得以看見全貌?
電影《流浪之月》是改編日本作家凪良汐的同名小說,由廣瀨鈴、松坂桃李、橫濱流星、白鳥玉季、多部未華子等人演出。家內更紗(廣瀨鈴 飾)在家庭餐廳當服務生,和在上市公司工作的男友—中瀨亮(橫濱流星 飾)同居,兩人論及婚嫁。無論是男友、同事,還是一般大眾眼中,都認為更紗是個平凡、經歷過不幸但現在很幸福的女孩。「不幸」來自於更紗的過去,她10歲那年被男子誘拐,而登上了社會新聞頭條。然而,最令人譁然的不僅止於此。當年警方發現兩人的行蹤,企圖將更紗和誘拐她的男子分開時,更紗的手拉著男子不放,這一幕被媒體跟世人看到,便認定這是一樁戀童癖男子洗腦少女,強行誘拐的病態社會案件。然而,事件的真相真是如此嗎?《流浪之月》以此誘拐事件為出發點,帶我們直視案件的真相。同時也引領我們思考被害者與加害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在接收資訊時,我們能否拋下過往的常規認知,看見並接受事實的勇氣。
你所認知的「正常」與「常識」,有時候也可能是傷人的利器
誘拐案來到第二個月,警方找到更紗與佐伯,並強行帶走。更紗叫佐伯快逃,她不希望他被抓到。佐伯卻若有所思的站著不動。圖片來源:yahoo電影戲劇
事實與真實之間,有著如同月亮與地球般的距離。 —凪良汐
電影在一開始,就將時空拉到現在。即便事隔多年,更紗依然在工作的餐廳裡聽到客人在討論當年那起誘拐案。從那群人討論的語氣、對話當中,不乏穿插著「噁心」、「洗腦」、「變態」等咒罵加害人的批判用詞。同事們都知道更紗的過去,雖然待她與他人無異,但也會不時關心更紗的狀況。更紗可以說是頂著受害者的罩子穿梭在這個世界,但只有她自己知道真相為何。在更紗的心底,或許她才是這起案件的「加害者」。
10歲的更紗一人呆坐在公園,即便天空下起雨,任憑雨滴打在身上,也不肯回家。此時站在更紗面前,為她撐起雨傘的19歲男子—佐伯文(松坂桃李 飾)問她要不要來他的家。更紗便點頭,隨同回到男子的住處。
這是誘拐案的開端,但男子跟女孩之間的發展,不如新聞報導與外界想像。更紗不但沒有遭受到暴力或性侵等不當對待,她臉上的笑容還變多了。原來對更紗而言,這不是誘拐,而是一場「逃難」之旅。更紗的父親早已去世、母親再嫁,她被託給親戚照顧,得不到一般家庭該有的關愛不說,表哥還會在夜裡對她毛手毛腳。反之,來到佐伯家的住處後,佐伯和更紗兩人只是平淡的過生活,吃飯、更衣、閒聊、休息、看書。佐伯會料理三餐,允許更紗盡情玩耍,也不會限制更紗在吃正餐前先吃冰淇淋。對更紗來說,這裡簡直是個小天堂,她只是想逃離那個家,還主動對佐伯說希望可以一直待下去。佐伯答應了,可惜案情總有結束的一天。更紗擔心回到親戚家後會受到變本加厲的對待,最終因為過度害怕,沒對警方說出真相,佐伯也因此被當成戀童癖犯罪做處理。
更紗得知男友—亮把佐伯所工作的咖啡館、行蹤、照片散佈到網路上,徹底對亮失望。更紗因為案件的關係,長期以來被「被害者」的角色得到過多的善意與關懷,而這樣的關懷卻把她壓的喘不過氣。
圖片來源:yahoo電影戲劇
長大後的更紗,也很自然而然的因為事件貼上了受害者標籤。從她的人際互動中,不乏充滿了對她的身世的同情與關心。像是同事安西(趣里 飾)僅憑著亮的外在形象與條件,安慰更紗這男人的條件已經很好了,還對她說:「沒有親人可以依靠的人,連逃命的地方都沒有呢。所謂男朋友,是超越了戀愛關係,為了過正常生活而存在的必需品。」控制慾強的亮發現更紗跟佐伯私下還有往來時也大發雷霆,對更紗怒吼:「他不過就是個誘拐你的戀童癖變態!」言下之意是他對曝光佐伯的蹤跡、照片,都是出於「保護」更紗的合理措施。
隨著與人相處的時間越久,更紗發現,人們也只是按自己所想、所期待的方向去解讀事情。多數人也沒有讓自己重新歸零,靜靜接收事實的勇氣。因為即便自己跟人交往時都會說出自己的過去,但她在男人們的眼中依然是那個「可憐的受害者」。既然如此,那只好由「我」(男人)來照顧妳了。這樣的相處模式,也只是加深了更紗的無力感,也讓她更難以與人敞開心胸,與人相處都有格格不入的感受。
當人只用事實的碎片去斷定事物,那這缺了一角的事實就可能成為利器,使人的內外在都受傷。更紗在人際互動中,被男友、同事「好意」的言語、行為層層包圍,面對這些無法說明白、難以拒絕的善意,更紗已經快被這種曲解的善意壓垮,成了精神上的的「被害者」。另一方面,她自責自己當時沒有勇氣還原真相,因此自認自己才是案件的「加害者」,背負著強烈的罪惡感長大。更紗就這樣,同時保持著被害者與加害者的心情與矛盾長大。直到巧妙在咖啡館重遇佐伯,才終於有所變化。她感謝當時的佐伯,讓當時無依無靠的她得以短暫棲身,但也對他深深感到愧疚。年幼的她得到了佐伯帶給她的溫暖,因此她真心期盼佐伯可以獲得平凡人該有的幸福。
永無止盡的流浪,止於無條件的接受與陪伴
《流浪之月》透過光影、大自然景物隱約表現了男女主角內心的心情與想法。男女主角漂浮在水上的一幕,道盡了兩人多年來飄盪在人間,流浪沒有終點的孤獨感。圖片來源:yahoo電影戲劇
你痛苦的時候,我也想陪著你。 因為你是唯一一個,能夠真正喜歡我的人。
得知誘拐案的真相後,我想許多人也忍不住好奇,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佐伯被當成成變態誘拐犯,也默默接受,不申冤也不解釋,只是抱著眾人的誤解默默活下去?在電影裡,只要有佐伯出場,那場戲就散發了神祕氛圍。電影藉由水、樹枝、植物、月亮等無聲,卻極具包容力的大自然場景,搭配愛倫.坡的詩《孤獨》,以意識流的形式隱約道出佐伯的過去。讓觀眾感覺到佐伯這個人,彷彿就是要讓觀眾抬頭望向夜空的月一般,不時有光影變化、雲層飄移,讓人看不清月亮的全貌,也難以了解佐伯深不見底的內心。
或許佐伯之所以一直以來與人保持距離、小心翼翼的生活,是對於自己發育不完全的身體感到自卑,也對於母親沒有包容這個異樣的他,感到深沉的失落。當年警方抓住他時,他寧可自己被當成變態戀童癖,也不願向警方揭露真相,任憑事實被曲解。或許是因為他從小就認清「異樣」是不會被接受的,也沒有人會想知道真相。因此從佐伯被母親冷處理的那刻起,他就切斷了對世界的情感、對人類的信任。
即便有這樣的過去,佐伯並沒有因此失去人性。雖然他與人相處時總是小心翼翼地拿捏好距離。但他少話多傾聽、不多過問與批判,靜靜照顧人的特質,帶給更紗很大的療癒與安全感。佐伯與更紗之間發展出的獨特微妙關係,能稱之為愛嗎?然而這樣的「愛」似乎又與多數人所認知的愛相去甚遠。因為串起他們情感的,並不是性愛、長時間的親密相處、婚約誓言等這些相當具象的行為、事件,或是簡單明瞭的符合常規。說穿了,兩人之間也沒有什麼共同點。在我看來,佐伯與更紗之間,僅僅是兩個受過傷的靈魂遇見彼此,允許對方帶著各自的傷,陪伴著彼此。在兩人身上,讓人看到一種可能性,那便是或許有一種愛叫做「陪伴」。以及,有一種溫柔是即使雙方沒有100%的理解,依然允許那份「不能理解」,存在於世。
自從更紗發現了佐伯在咖啡館工作,便不時去店裡喝咖啡,只是想知道佐伯過得好不好。直到亮突然出現在咖啡館,她才真正發現亮的控制欲很強烈。圖片來源:官方Twitter
樣好嗎?如果跟我在一起,到哪裡都有可能歷史重演。
那就再去另一個地方流浪好了。
更紗跟佐伯兩人長期以來都保留無可告人的秘密,孤獨地成長。更紗飽受外界大量且不屬實的同情眼光,還夾雜了自責與罪惡感。直到和佐伯重遇,以及受到亮充滿偏見的對待後,更紗不再是當年的小女孩,害怕的退縮。她甩開無處可歸的弱勢女子形象與思維,對亮直言她不喜歡亮自以為是的一系列「保護行為」,逃出了兩人的住處。佐伯則是多年來都低調、與人保持距離的生活。當他再次被誤認是誘拐犯,他終於直視自己最厭惡、最不想被人看見的傷口,冒著被更紗討厭的風險接露自己隱藏多年的秘密。事隔多年,那個隱藏在內心最深處的傷口終於被自己好好地看見、接納了。即便他們的行為、感情無法被外界理解,這次兩人不顧世人眼光與言論,也要陪伴彼此。因為兩人相信,只有彼此是歸處,得以讓自己不需要在隨著人的言語、新聞媒體、時事發展而飄盪、無法停留。
事實之下沒有絕對,只是被一群帶著不同視角的觀眾凝望著
電影《流浪之月》整體呈現陰鬱、神秘的氛圍。而廣瀨鈴與松坂桃李的演技與情緒爆發時帶來的張力,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圖片來源:yahoo電影戲劇
《流浪之月》由李相日導演所執導,電影中使用了許多光影與大自然營造了人物的心理狀態與氛圍,並且細微掌握到每位演員的細膩表情變化。無論是松坂桃李從眼神中不經意流瀉的冷漠、悲傷、善意,白鳥玉季純真也諳世的細微表情、橫濱流星既憤怒又受傷的眼神、廣瀨鈴時而疏離,時而情緒爆發的演技,都為不同的角色增添了立體感,讓故事更鮮明。《流浪之月》儘可能呈現出每個人物的多種樣貌,或許這也是藉此傳達人的情緒本身就充滿了複雜性,以及事件本身隨著不同的角度觀看,就能呈現各種面貌。更紗雖然因社會輿論受傷,最後卻能堅強的表達自己的立場;佐伯雖然有天生的身體與精神上的缺陷、卻不代表他就會做出叛經離道的行為;亮雖然極力反對跟保護更紗,不惜做出散播謠言、施暴的行為,卻也反映出他自卑與渴望愛情的一面。
從每個角色不同的面向、觀眾對於事件與人物的了解的程度來看,人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科技文明發展迅速,使我們生活的步調也不斷加速,我們往往忙碌的只能在幾秒鐘的時間內,為事物分門別類下定論;每個人與生俱來都受到家庭、成長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我們看待事物的看法與角度。種種因素讓我們不一定有能力,或是有足夠的勇氣看清每件事情的全貌。既然不見得所有事情都能看清楚,當我們遙望真相時,時常提醒自己帶著「我們的視線總有死角」的自覺去看待真相。如此一來,我們便能至少我們都能保有更彈性的心,去接住那個遠在天邊、若隱若現的真相。對於那些無處可回、內心不斷在流浪的人們來說,我們可以遠遠觀望,但不加以評論,這也是對他們的一種溫柔。或許這麼做,就能讓那些正在流浪的人們,找到一個可以靠岸的地方,靜靜地療傷。
在社群上追蹤我,推薦你更多療癒人心的好故事
👉在FB、IG上搜尋:@heal.by.stories 或 用故事療癒生活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收藏、追蹤、分享此文,或是用拍手、小額贊助,給予我最實質的鼓勵❤️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