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的好書推薦》流浪的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跟文不是你想的那種關係』
「只看事實,沒有人會認為你們不是那種關係」
『沒有任何事實。每個人都只是按照自己所希望的,任意解釋罷了』
  • p. 308 < 流浪的月>
這兩天我一口氣讀完了日本作家凪良汐的小說<流浪的月>,看完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每個人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因為這不只是一本小說,而是一本讓你看得欲罷不能之餘,能從根深柢處動搖並改變你舊有思想的書。
故事從一個小女孩更紗的人生展開,她原本過著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某天父親卻因病過世,母親則因為承受不住打擊而離開,留下她一個人和阿姨一家住在一起。原本更紗不討厭阿姨一家人,但自從表哥每天晚上偷偷潛入她房裡開始,她就變得不想回家,對她而言,連死亡都比回那個家來的更好。無助絕望的更紗,每天如同行屍走肉般的上學,夜裡則壓抑著恐懼強迫自己入睡,她以為她會繼續這樣無意義的生活,直到那個下雨天,她才重新看見希望。
那天,更紗遇到了19歲的大學生文,總是被提醒要注意戀童僻的她,那天卻一點都不害怕,當她說不想回家時,文的ㄧ句「要來我家嗎」像穿越烏雲的陽光,帶她逃離黑暗。文並不像戀童僻,他長得乾乾淨淨,個性很文靜很一絲不狗,他很細心的照顧著更紗,做飯給她吃、床讓給她睡,自己則睡在沙發。文沒有像表哥那樣總是猥褻的看著她,更沒有在晚上偷偷爬到她的床上侵犯她,更紗覺得和文在一起很安全,這也是自從父母離開她以後,最快樂的時光了,她不想回阿姨家,她想永遠待在這裡。
然而,一個失蹤幾個月的女童,終究會引起大眾的注意,果不其然,就在更紗吵著要文帶她去動物園的那天,他們被發現了,更紗原本如夢般的生活再次被擊碎。然而,最讓更紗心碎的並不是被迫和文分開,而是被冠上女童誘拐犯的文,更紗努力的告訴醫生、警察和心理師,文沒有誘拐她,更沒有傷害她,但諷刺的是,沒有人相信更紗,他們只相信他們想相信的事實。
在書中,有一段讓我很震撼的段落:
成年的更紗看著過去她和文被迫分開時的影片,有個自稱職業臨床心理醫師的人留言,並以『這非常危險』作為開頭 -「犯罪被害者有時會對加害者萌生愛情,透過將恐懼的對象變換為愛情的對象來保護自己,是一種防衛本能。被害女童的心傷極深,為了她的將來,必須進行適當的治療」
看完這段影片,更紗心裡這麼想:『我很生氣,覺得這個人什麼都不懂,另一方面也感到不安,一個不認識我的人任意分析我的心,胡亂猜測。讓我也開始質疑自己,歷經漫長的時光,我的話再也沒有人聽得懂,我覺得能夠解讀的,就只剩下文一個人』
  • 摘錄至<流浪的月>
  • -
讀完這段時我忍不住起了雞皮疙瘩,或許是因為作為一個心理師,
我們總是在分析著別人、分析著個案,很多電視節目也常常邀請許多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來分析某個新聞事件以及當事人的行為和感受,觀眾聽著津津有味,內心的某種好奇或正義感也獲得滿足。但是,我們卻沒有想到,這些自以為是的分析對於當事人的影響是什麼,到底是幫助還是傷害呢?
最讓人感到諷刺的是,無論是路人的閒言閒語、網路上肆意的謾罵、無意義的討論,還是電視節目上的“專業分析”,每個人都看似想找到真相或做正義使者,但當他們知道真相的時候,卻因為認知失調而無法接受事實,於是繼續相信那些無端的揣測,甚至硬在當事人身上貼上有“心理疾病”的標籤,實際上只是不願承認自己錯了。
在現今社會中,有許許多多的更紗和文,他們不見得有同樣的故事,可能是某個名人被爆出醜聞,也可能是在街頭巷尾被婆婆媽媽八卦的一家人,沒有人在意真相,只是道聽途說或看圖說故事。
我們以為這樣的説說沒什麼,反正總有新的人事物可以被拿出來炒作、討論、分析,我們說完後就繼續過我們的日子,卻沒想到其實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資格去評論。
除非我們是當事人,不然我們永遠沒辦法真正了解事實的真相。
– – -
希望你們也喜歡這本書,更能在閱讀完時覺察、思考後,再回去重讀一遍。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贊助我一杯咖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正職心理師,其餘時間喜歡寫作跟記錄生活,最近開始挑戰寫旅行日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個案P,48歲,無業,十年前被診斷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焦慮症和解離性身份疾患(也就是大眾所認知的“多重人格”)。 其實,過去我從來沒有遇過有解離性身份疾患的個案,只有在課本和電視上看過相關的案例,所以當我一聽到個案有這個診斷史時,我內心非常激動,好久沒被燃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一下被點燃了。 個案P總
「我不確定你能否理解我的感受,但自從我兒子在五年前被殺之後,我就丟失了一部分的自己,彷若我還留在2015年,那天的事也如昨天才發生一樣鮮明。這五年,我每天不是失眠,就是從噩夢中醒來,我感覺自己活得像行屍走肉,好幾次也嘗試過心理治療,但你怎麼能要一個沒失去過孩子的人體會你的感受呢?我真的很想振作起來,
你身邊有沒有一種人負面能量爆表?他什麼都看不順眼,也什麼都可以抱怨,然而最讓人受不了的是,他總反覆的把自己的不幸歸咎在別人身上,更喜歡把自已描述成悲劇主角,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 你好幾次試著聆聽和理解,期望這樣的陪伴能安撫他的難受,你相信自己的接納足夠承接委屈,一遍又一遍,你努力的想讓他看見除了兜
個案J,50歲,在失業之前是一間餐廳的主管,然而那也是十年前的事了。當時 J 好不容易剛升上主管,興奮的準備接手公司旗下的三間餐廳,心裡想著熬了這麼久終於成功了,終於不是家人眼中的失敗者,可以揚眉吐氣了。 其實對於 J 來說,他要的很簡單,就是在辛苦了二十年之後可以有自己的一番事業,有自己的家; 他
個案I,40歲,無精神病史,無藥物濫用史,第一次接受心理評估。一年前 I 的父親過世之後,I 就深受打擊,每天食不下嚥也總是睡不好,但幸好有幾個家人跟好朋友的陪伴,I 也不至於絕望到不想活著。「但就是一種我好像在這,又不在這的感覺」- 這種解離的狀態,I 從來沒感受過,好幾度以為自己瘋了,問我他正常
D,今年72歲,憂鬱症、焦慮症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第二次因自殺未遂住院,上一次大約是十年前。 雖然這並不是D第一次被強制就醫,今年對她來說卻特別難熬。因為才剛過完生日,幾天後就被送到精神病院來。『應該沒人比我更慘了吧』- D無奈的對我說。 但說實話,D真的不是特例。我接過好幾個病患都是在生日前後兩天
個案P,48歲,無業,十年前被診斷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焦慮症和解離性身份疾患(也就是大眾所認知的“多重人格”)。 其實,過去我從來沒有遇過有解離性身份疾患的個案,只有在課本和電視上看過相關的案例,所以當我一聽到個案有這個診斷史時,我內心非常激動,好久沒被燃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一下被點燃了。 個案P總
「我不確定你能否理解我的感受,但自從我兒子在五年前被殺之後,我就丟失了一部分的自己,彷若我還留在2015年,那天的事也如昨天才發生一樣鮮明。這五年,我每天不是失眠,就是從噩夢中醒來,我感覺自己活得像行屍走肉,好幾次也嘗試過心理治療,但你怎麼能要一個沒失去過孩子的人體會你的感受呢?我真的很想振作起來,
你身邊有沒有一種人負面能量爆表?他什麼都看不順眼,也什麼都可以抱怨,然而最讓人受不了的是,他總反覆的把自己的不幸歸咎在別人身上,更喜歡把自已描述成悲劇主角,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 你好幾次試著聆聽和理解,期望這樣的陪伴能安撫他的難受,你相信自己的接納足夠承接委屈,一遍又一遍,你努力的想讓他看見除了兜
個案J,50歲,在失業之前是一間餐廳的主管,然而那也是十年前的事了。當時 J 好不容易剛升上主管,興奮的準備接手公司旗下的三間餐廳,心裡想著熬了這麼久終於成功了,終於不是家人眼中的失敗者,可以揚眉吐氣了。 其實對於 J 來說,他要的很簡單,就是在辛苦了二十年之後可以有自己的一番事業,有自己的家; 他
個案I,40歲,無精神病史,無藥物濫用史,第一次接受心理評估。一年前 I 的父親過世之後,I 就深受打擊,每天食不下嚥也總是睡不好,但幸好有幾個家人跟好朋友的陪伴,I 也不至於絕望到不想活著。「但就是一種我好像在這,又不在這的感覺」- 這種解離的狀態,I 從來沒感受過,好幾度以為自己瘋了,問我他正常
D,今年72歲,憂鬱症、焦慮症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第二次因自殺未遂住院,上一次大約是十年前。 雖然這並不是D第一次被強制就醫,今年對她來說卻特別難熬。因為才剛過完生日,幾天後就被送到精神病院來。『應該沒人比我更慘了吧』- D無奈的對我說。 但說實話,D真的不是特例。我接過好幾個病患都是在生日前後兩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那月的陰晴圓缺,因光的反射從各角度看來都有所差異,明明是個圓形球體,卻總無法看見完整的它,即便是在完美無缺的滿月背後,同時仍會有一半的黑暗面存在。那正如《流浪之月》中的每個人,我們都想活的像是個正常人,那背後難以明說的傷口,卻始終讓我們無法成為一個社會眼中「正常」的人,因此我們只能隱藏,只能流浪。
Thumbnail
看完凪良汐的《菫莊的房客》,有興趣再看她的小說,於是找來已拍成電影的《流浪的月》來看,而且看完小說的當天立即看電影,想看看影像化後的故事。 《流浪的月》的故事簡單又複雜,簡單在於主線基本上只有一條,就是男女主角的兩次相遇,複雜在於他們的關係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事實是,不管女主角說了多少遍,也始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作者︰程諾 一、導言 導演李相日早於《惡人》與《怒》中,已顯露對社會邊緣者的關注,2022 年推出的《流浪之月》,同樣離不開相關內容。這部電影,改編自凪良汐同名小說。一直以來,凪良汐以筆觸細腻見稱,並喜以男性同性愛為題。她於 2019 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流浪的月》(註1),看似敘述不一樣的故事,
Thumbnail
有別於其他的說書人只分享實用的書籍,我自己覺得我應該比較像是書痴,凡舉小說繪本到雜誌漫畫,我幾乎來者不拒,但有個領域我一直遲遲沒有興趣:輕小說。主要是一直沒有吸引我的主題,而且很多日系輕小說最後都會有動畫或漫畫的作品,但今天我要推薦這套輕小說,即使現在動畫正在連載中,我還是很推薦大家看本體小說,真的
Thumbnail
首看改編自凪良汐同名長篇小說的電影《流浪的月》,有點消化不良,買回DVD一看再看,終於能沉澱思緒。影像有時比文字更難消化,故事涉及的「少數族群」際遇正反映人類社會的偽善,面對特殊差異時,經常會以「善良話語」掩飾自負與無知,為當事人帶來二次傷害。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女主角情感起伏的文章,充滿了愛與恨的動容。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瞭解到她的感情紛亂,以及對愛情的追問。文章內容豐富,情感豐富,是一篇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文章。
Thumbnail
2022年《美麗的他》日劇上映之後獲得廣大歡迎,台灣的出版社也因此代理了凪良汐的一系列BL小說。我沒有看日劇,但讀了《美麗的他》、《親愛的妮可》。這本《流浪的月》是凪良汐的文學向作品,獲得2020年日本本屋大賞,並改編成電影。實際上,這是一本「歪斜的人」如何彼此扶持,找到屬於自己的「正常」的故事…
Thumbnail
這場關係如月亮對地球,無法靠近,不得生根,只能流浪,否則活不下去。 (此篇介紹小說與改編的電影作品)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那月的陰晴圓缺,因光的反射從各角度看來都有所差異,明明是個圓形球體,卻總無法看見完整的它,即便是在完美無缺的滿月背後,同時仍會有一半的黑暗面存在。那正如《流浪之月》中的每個人,我們都想活的像是個正常人,那背後難以明說的傷口,卻始終讓我們無法成為一個社會眼中「正常」的人,因此我們只能隱藏,只能流浪。
Thumbnail
看完凪良汐的《菫莊的房客》,有興趣再看她的小說,於是找來已拍成電影的《流浪的月》來看,而且看完小說的當天立即看電影,想看看影像化後的故事。 《流浪的月》的故事簡單又複雜,簡單在於主線基本上只有一條,就是男女主角的兩次相遇,複雜在於他們的關係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事實是,不管女主角說了多少遍,也始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作者︰程諾 一、導言 導演李相日早於《惡人》與《怒》中,已顯露對社會邊緣者的關注,2022 年推出的《流浪之月》,同樣離不開相關內容。這部電影,改編自凪良汐同名小說。一直以來,凪良汐以筆觸細腻見稱,並喜以男性同性愛為題。她於 2019 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流浪的月》(註1),看似敘述不一樣的故事,
Thumbnail
有別於其他的說書人只分享實用的書籍,我自己覺得我應該比較像是書痴,凡舉小說繪本到雜誌漫畫,我幾乎來者不拒,但有個領域我一直遲遲沒有興趣:輕小說。主要是一直沒有吸引我的主題,而且很多日系輕小說最後都會有動畫或漫畫的作品,但今天我要推薦這套輕小說,即使現在動畫正在連載中,我還是很推薦大家看本體小說,真的
Thumbnail
首看改編自凪良汐同名長篇小說的電影《流浪的月》,有點消化不良,買回DVD一看再看,終於能沉澱思緒。影像有時比文字更難消化,故事涉及的「少數族群」際遇正反映人類社會的偽善,面對特殊差異時,經常會以「善良話語」掩飾自負與無知,為當事人帶來二次傷害。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女主角情感起伏的文章,充滿了愛與恨的動容。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瞭解到她的感情紛亂,以及對愛情的追問。文章內容豐富,情感豐富,是一篇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文章。
Thumbnail
2022年《美麗的他》日劇上映之後獲得廣大歡迎,台灣的出版社也因此代理了凪良汐的一系列BL小說。我沒有看日劇,但讀了《美麗的他》、《親愛的妮可》。這本《流浪的月》是凪良汐的文學向作品,獲得2020年日本本屋大賞,並改編成電影。實際上,這是一本「歪斜的人」如何彼此扶持,找到屬於自己的「正常」的故事…
Thumbnail
這場關係如月亮對地球,無法靠近,不得生根,只能流浪,否則活不下去。 (此篇介紹小說與改編的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