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搞「量化寬鬆」,背後真正考慮是什麼?

2021/03/16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如果實體經濟過熱,例如太多的貨幣去追逐有限的商品,那叫做通膨;如果金融/資產部門過熱,例如太多的貨幣去追逐有限的資產,那叫做(資產)泡沫。
我們現在的經濟情況是有泡沫,沒有通膨。
再說白一點,在貨幣寬鬆之下,貨幣與信用並沒有真的進入實體經濟去造成銀行授信的大幅擴張,去促成消費與投資,所以實體部門才沒有過熱,所以量化寬鬆之下才沒有通膨。
那麼,資金往哪裡去了?借用野村證券辜朝明的數據,用簡單的話講,就是去了金融/資產部門,首先,是去修補資產負債表,改善某些企業與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然後,去追逐數量有限的資產,包括各種房地產,以及各種金融資產。
反過來說,正是因為沒有通膨壓力,聯準會才敢搞超級量化寬鬆,反正又不會真的有通膨。
那麼,聯準會搞量化寬鬆的真正考慮是什麼呢?我認為至少可以啟到一個效果,那就是要在經濟出現嚴重危機的時候,撐起市場的信心。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吳嘉隆
吳嘉隆
總體經濟學家,攻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班時,受教於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Edmund Phelps。現有志於推廣經濟與投資的普及教育,提升台灣投資人對現象的解讀能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