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講座其實滿多人參加,位子都坐滿了而且遇到之前在公司任職的設計師。
誰是Adrien Gardère?
「我的工作本質很像在翻譯,我必須把各方專家帶來的知性內容,翻譯成參觀者的體驗。」— Adrien Gardère
2019年11月10日(日)跟著幾位設計師一起參加了【富邦講堂】《藝遊未盡─博物館的展陳設計》活動講座,主講人 Adrien Gardère
( 他涵蓋的多元設計領域包含了博物館展陳設計、舞台設計、室內建築、傢俱設計,
2000年開創工作室 Studio Adrien Gardère ),開場由他的設計形式開始談起,他覺得自己跟世界的連結是從手開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從深度開始,從法國摺疊小刀opinel發想擺頭式的檯燈Artemide Melampo系列燈座,他覺得這兩者是有共同關連性的,因為這個作品大賣之後他才有資金創立工作室。因此才能轉換跑道去作展館設計。
透過他分享對於每次接洽的展館或展覽案,我們可以得知這位設計師對他而言,設計就是
從全盤理解思考觀察以一手可掌控的事物去發想。我們也可以藉此了解他對於博物館展陳的過程。他的第一個展陳案就是幫Charles Le Brun(一位法國國王御用宮廷畫師)做一個展覽,他發現原來之前巨大的圓形穹頂的畫作並不是直接在天頂作畫而是一塊一塊拼貼上去的,所以後來他用這樣的展示手法拉近藝術作品與觀眾的距離。
展陳與觀眾之間的關聯性
策展人的角色如同在編織一團毛線,要如何集結成一團要去抓取重點,把空間,策展主軸,觀眾,展件背後的意義,都去抓進來集結。走入展場不是像讀一本書,因為書只停留在此頁,你目前眼前看不到上一頁,也看不到下一頁。展場空間可以讓觀眾跟展品是有關連性的,觀眾才可以從展品中獲得或帶走資訊,甚至可以深度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
每次策展他都會從空間去思考,我在這個空間要怎麼呈現主題,不是一直加東西進去填塞,是利用空間,例如他與妹島和世合作的羅浮宮朗斯分館,時間之廊展陳空間如同一個劇場,在長形的展示空間,牆面運用鋁板隱約反射參觀者的影子,在這空間中他呈現了250件展品,可以隨時更替,並且展件是依照時間軸放置,而時間軸在牆面鋁板上作為提示。他希望入口進來時是一個眺望的高地帶領觀眾(如同人在登高頂時可以選擇他要往哪一條方向走),一旦觀者掌控自己不是進入一個一望無盡的空間,這個空間會有親合的效果(這也是館長想要的),展品並不會有過多的說明牌。
多媒體在展覽館的運用
要在博物館運用多媒體是一件需要小心的事情,多媒體為什麼要進入博物館內要去思考而不是濫用它。這裡他提到多倫多一間關於展示伊斯蘭展品的博物館,為了讓伊斯蘭禮拜的文化(朝中心膜拜)在動線上都是做一個方形迴圈,原本日本設計師的規劃沒有很適當表現出,所以他利用大型地毯,大型噴泉,大型屋頂等做出中心點成為一個迴圈,而因為如同中國四合院伊斯蘭建築也有一個長廊空間,所以把長廊營造出來,為了豐富此長廊就在這裡用多媒體展演了伊斯蘭紋飾幾何運算之美與展件細節。賦予多媒體展示一個意義的存在。
在另外一個準備開幕的古羅馬博物館,多媒體則是拿來運用敘述故事,還有可以使用多媒體了解這5000多件的古蹟石塊背後的故事。
特展的思考模式
特展的思考模式則是跟常設或博物館不同,特展通常只在兩三個月,他提到與須藤玲子的合作,他首先要去思考並了解日本文化,一塊布要怎樣才能呈現在這個空間的活性與觀眾間的動態。鳥或者魚(就想到鯉魚旗如同風管),透過風動與魚群的概念,布可以這樣去呈現策展主題,而構思與主軸成立後他們在這個空間完成了這件事情,這個展覽吸引了15萬人只為了看一堆布。(笑)
另外提到上海賈科梅蒂的主題展,他了解到這個藝術家是很重視尺寸與規格,上海這個空間曾經是飛機維修廠,所以他坪數很大很高,於是他希望觀眾從二樓開始回顧這個藝術家,在由上往下廣大的空間去看賈科梅蒂的雕塑品,以四個時期區分他的創作並利用他工作室的概念陳列展品,空間刻意不使用顏色只用白灰,就是要讓觀者體驗展件本身的生命力,一個亮點就是利用空間兩根大柱子再加上白色柱狀物展演紐約曼哈頓高挑建築的意象,在每個柱體都有空隙可以看到後方咖啡座與休息區走動的人們彷彿穿梭在街頭的那些人,這個展示就活了起來。
講座後有問與答的QA時間。
最後十分鐘,富邦講堂有提供QA時間,讓大家可以對主講人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