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菊
發佈於記每日
2021/03/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生活作息已然固定,即便沒有上班,早上也六點多就轉醒,但日前耽讀阿拉斯加之死,直至凌晨一點才罷休,就讓我陷入文字的「魔障」,讓信仰文字的我瞬間被反噬。
朋友說那是本讓人渴望壯遊、獨處、歷險、登山的書籍。
但我的感觸卻遠比這些逸遊還深刻,甚至閱讀過程中充滿「悲傷苦痛」。
作者先寫主角之死,訪問與死者生前交遊的人們,這位大學生是成績優異、富有主見、同情弱者、善於獨處、做事認真盡責、執抝倔強的憤青(或有為青年)。
前往阿拉斯加的旅程,我曾數度以為他在追尋死亡,因為他發現父親在婚姻中的偽善,他不諒解,(當然,以他這樣的年紀能窺知大人情感世界多少)。
於是你看著這年輕的靈魂一步步走進冰凍的墳場,而凝視著他的妳,又是深夜翻讀時,那樣詭譎的氛圍便從紙頁層層散發而出,死亡的氣息,步步逼近、慢慢啃噬,那之際,我的精神,熬夜,萎蔫,開始有了恍惚感,甚至以為自己也走入叢林中,被樹枒羈絆、被苔癬絆倒、被芒刺刮傷,他在季節變化多端的美洲西北,而我猶如困於黑森林,但實則我走入了「文字的魔障」。
耽讀得欲罷不能,且筆記,且與之對話。我抓取過往記憶、閱讀過的其他文本,想一窺其互文性或相異處,我試圖進入主角的靈魂視野,去看那壯遊的經歷與梗概。
究竟文字能承載多少真實?關於那些作者對主角心境的揣摩,蒐羅地形、天候、旁觀者的角度......(因而作者的紀錄可以採信多少)
至於作者,也有攀登山脊的經驗,冰霜覆蓋,失敗後再次挑戰,最後成功的關鍵在於事先做足準備,方能倖免於大自然的吞噬。然而書中的青年喪命,是性格的傲性、大意。
他想活著回來,卻失敗了。這一切僅僅是場餓死的意外,他是不小心死去的。
隔日的我,依然醒於六點多,著迷般地繼續閱讀阿拉斯加之死,快臨上班之際,我到辦公室,依然因為職業的關係得準備教學課程,繼續與文字琢磨互動。
那幾個小時與文字朝夕日夜,竟然有著魔的恍然、精神迷離、疲憊感。
幸好下班後很快地「放空自己」,純然發呆、追電視、看有趣的納豆(感激他帶給我快樂),而且警告自己切勿在深夜閱讀阿拉斯加之死,或者應該說,切勿在深夜閱讀關於死亡、鬼怪之類的書籍,包括艾倫波、史蒂芬金。(不過我也不是他們的粉絲)
或許我太容易被書籍影響。所以我可以同一時期翻閱不同內容、氛圍的書,因為有的太酸、太悲時,我得用先勵志、雀躍、樂觀,讀了會使我放鬆愉悅的書來稍加中和。我想也許吳爾芙一次讀了五六本書有她的道理,但我也有我的原因。畢竟閱讀是場經歷,經歷主角生活的起伏、心緒的轉變,讓人看透生活的樣貌如此,生命的底蘊。
手邊還有一二本類登山心得的書,有些則是離群索居者的書寫。我想,最近的閱讀著重於此,在過程中理解人之所以企欲孤獨,以及對「逃離」的渴望(反烏托邦?),那些心路歷程都是我在意的。雖然我明明很儒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會員
    93內容數
    生活是多刺的,但在荊棘中也能開出向陽花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