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連續三堂課教三個班級的學生推算「生命靈數」:將你的出生年月日當中所有的數字相加,如果得出十位數,則再相加,直到得出個位數為止;最後,再看這個數字代表什麼人格特質。平常一個人推算生命靈數,就已經準到頭皮發麻了;現在,一百多個學生集體算下來,竟得出一個意想不到的詭異結果……
在我過去懵懂無知的歲月裡,一度著迷於心理測驗與星座命盤,想看清自己的未來發展。其中,有一個透過出生年月日推算性格的測驗,我一看結果,臉就嚇歪了,它簡直準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程度,那就是--
生命靈數。
推算方法很簡單:將你的西元年生日當中所有的數字相加,如果得出十位數,則再相加,直到得出個位數為止。例如,1992年8月27日出生的人,生命靈數的算法就是:
1十9十9十2十8十2十7=38
3十8=11
1十1=2
他的生命靈數正是2,然後再參照靈數2的解說,那準得你心裡發寒的解析就在你眼前出現了!
昨天我在某大學有三堂「經典與創意發想」課程,為了幫學生們醞釀放連假前的歡樂氣氛,上一點輕鬆的課程吧--我教每一位學生推算他們的生命靈數,藉此認識自己。
我請他們在看完解說之後,以1-5分來衡量它的準確度。不過,學生不知道的是,我其實在靈數的解說上動了一點手腳(我壞嘛😏):
- 對照組:所有解說完全依照網路資料的順序,未作更動。
- 實驗組:解說次序隨機對調。靈數1的解說其實是靈數8的解說,2的解說其實是7的解說……
第一個班級是對照組,在將近五十個人的班級當中,平均準確度有3.7分。
下課後,我露出不懷好意的笑容走進第二個班級,進行實驗組的測試。結果出爐,平均準確度--
3.8分!
下午的第三個班級也是實驗組,測出來的結果更是出乎我意料之外。平均準確度--
4.2分!
這可怪了?!兩個實驗組所看的根本不是他們專屬的靈數解析,為什麼準確度反而比對照組更高呢?
📌答案揭曉:這堂課的目的不是帶他們玩一玩無聊的生命靈數就結束了(這樣賺鐘點費也太輕鬆),重點是教導學生兩個我們常犯的思考謬誤--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與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巴納姆效應指的是人們對於那種聲稱是為他們個人推算的專屬特質分析,特別容易輕信。然而,這些分析其實只是提供一個模糊、普遍、可以適用於絕大多數人的解釋。確認偏誤指的人們會篩選符合成見的訊息,而忽略相反或矛盾的訊息,來強化先入為主的概念,和巴納姆效應是互為因果。
推薦閱讀:
下面,試舉幾例來說明「生命靈數」是如何招搖撞騙的:
廢話!哪一個人沒有一點點才能?哪怕只是嗜好,完全不專業,說不定也被你當成才能,除非它能夠明確說出你的才能是積體電路,還是化學材料?
另外,當它說受試者運氣好的時候,受試者就只會聯想到自己運氣好的時候,就算在地上撿到五塊錢可能都算在內。卻忘了前天車子被拖吊、昨天剛出門就下大雨、今天出門踩到狗屎……
不要對它抱太大期待,它不會準確告訴你會遇到什麼事,不然就破功了,當然說得越模糊籠統越能夠取信於人。
我倒是想請問一下:如果有工作是一天八小時不間斷地蓋章或校對文章,誰會受得了?
- 喜歡安穩、從容的生活,不喜歡被時間和責任束縛(靈數5)
有誰喜歡混亂、忙錄、時間被剝奪、被各種大小責任束縛得喘不過氣來的生活?
我中午到便利商店買飲料時,站在冰箱前思考:買無糖綠茶好呢?還是英式紅茶?--考慮了一分鐘,算不算優柔寡斷?哦,對了,在寫這一篇文章前,我花三分鐘吃了一顆橘子,算不算拖泥帶水?
每個人總有優柔寡斷的時候,也會有剛毅果決的時候。但它既然說你優柔寡斷,你的大腦就會不自覺篩選出符合優柔寡斷的事跡,來佐證靈數的分析。
「對!我真的無法接受男朋友偷吃!」看到分析的當下,相信有不少人拍案叫絕,卻忘記了--大部分的人都無法原諒這種事……
「對耶,我就是這樣有始有終的人!」卻忘了剛才為了推算生命靈數,你放下讀不到五分鐘的書……
另外,我們在看星座運勢或心理測驗時,有一個很大的盲點--你只想到你自己,只看屬於自己的分析,而選擇性將其他選項淘汰掉,看一眼都嫌多餘,這不就同時掉入確認偏誤及巴納姆效應的陷阱中了嗎?例如:
- 個性比較倔強、內向,很少會把心裡話告訴人,即使是很熟的朋友也好。(靈數1)
- 具有雙種性格,表裏不一。(靈數2)
- 經常壓抑自己的情緒,很多時候都無法坦承自己的真實感情。(靈數3)
- 外表看起來很堅強,但是其實卻是玻璃心,內心極度脆弱,是容易受傷的人。(靈數7)
- 屬於外柔內剛的人,善於掩飾自己真正的感覺。(靈數8)
有沒有覺得以上這五個句子看起來差不多?沒錯,它們只是換句話說而已,意思幾乎一樣,不應該出現在不同的靈數解析裡,還佔了一半以上;但當你眼裡只有自己想看的東西時,不可能注意到這個明顯的矛盾。因此,不管你是抽到上述哪一個靈數,你都會被它們的準確度嚇到吃手手。
總而言之,所謂的生命靈數,算的可能不是你的命數,而是你的智力商數……
大費周章設計這堂課,不是想玩學生(其實還是有一點想玩弄一下),真正的目的是為他們撥開思考謬誤的迷霧,培養紮實的思考力,以應付他們出了社會後要面對的複雜人際關係、社會議題和政治問題。
講授完,我出了一個作業:運用巴納姆效應與確認偏誤,一組設計一個心理測驗或命格推算。然後,我會把他們設計的題目帶去給其他沒上過這堂課的班級測試--哪一組的題目所獲得的可信度越高,分數就越高!
呵呵,我又多了好多材料可以捉弄學生……
除了在各班計算平均準確度,並且加以評比的方式之外,我們也可以利用以下兩個活動,引導學生強烈體會到巴納姆效應及確認偏誤的作用:
一、佛瑞的實驗
1948年,心理學家佛瑞(Bertram Forer),對學生進行一項人格測驗。測試前,他跟學生表示自己針對每一個人進行了精密的人格分析,寫出專屬於個人的報告,請學生讀過之後,給予準確度評分(0-5分)。最後,測試結果為4.26。
結果揭曉,這份報告是佛瑞從一般的星座分析中截取出來再重新組織的文章,而且每一個人所拿到的報告都一模一樣。佛瑞便依據實驗結果提出「巴納姆效應」。
佛瑞的這項實驗,我們可以搬到課堂上來進行。我設計了一份心理分析報告,在課堂上給學生閱讀,並請他們不要傳閱,讀完後評分。報告內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