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Agenda 的歷史故事:開發者一週年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Agenda 到了近期的版本,對於中文使用的友善程度還有速度提升,非常的令人有感,有鑒於中文使用人口還不多,我想要推廣讓大家有多一種筆記軟體的選擇。

2018 年 1 月 22 日 Agenda 初始版本(Agenda 1.0)正式上線,不久後我其實就有使用過一段時間。但也在很快的時間,就沒有繼續使用,直到去年把 Notion 拆解後,再度回到 Agenda,原因跟歷程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

漸漸深入使用 Agenda 之後,發現其實開法者有一套自己的哲學,加上活躍的社群,我就想說固定來找一些有趣的社群文章,在這邊跟大家分享。

今天,就從 Agenda 的故事看起。(點此看原文

Alexander Griekspoor(下稱 Alex) 是一個獨立的開發者,在 Agenda 出現之前,他有一個出名的作品 Papers,提供研究者收納以及整理參考資料使用。2016 年 Papers 被 Digital Science 收購,讓 Alex 除了扮演開發者外,更多了管理、營運的任務。

I noticed most people didn’t use any method like this, despite how simple it was. I started advising the people I saw struggling to do the same as I did and told them: “Just keep a TextEdit document open where during the week you capture the things you want to discuss with me. And when we have our 1-on-1 we can simply go over that list”. When it seemed to work for them as well, I started to slowly think of turning this methodology into an app. At the minimum I would have one customer: myself.

本來他習慣使用簡單的文字編輯軟體,如 TextEdit、SimpleNote 去進行任務的管理。逐漸建立起來的許多筆記心法與方法,讓充滿開發魂的他,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心法與方法,變成一套的好的軟體,近一步的幫助任務管理、工作流程優化等等。

因此他找上了同是開發者的好友 Drew McCormack,討論要這個構思。第一時間 Drew 回應,是市面上已經太多筆記軟體了,對於開發一個新筆記軟體,既沒有市場,也不具有競爭力。

While his very first reaction was “another note taking app?! There are thousands of those already!”, he seemed to like the idea for this date-focused note taking app in the end.

經過一番討論,Alex 將 Agenda 定義為「以日期為核心的筆記軟體」,在這樣的基礎上,引起了 Drew 的興趣。

其後,開始進入了產品開發的時間,在進入正式的產品進程前的測試,他們從回饋中有一個重大的發現。

We received some very good feedback from a number of testers. However, when we say “very good”, it refers to the quality of the feedback; what was said about the app itself was actually quite bad. The testers did not understand the methodology, nor what all those boxes were supposed to mean, what determined their sort order, etc.After a year of work, that was a bitter pill to take to say the least…

還未上市前的 Agenda 設計上過於複雜,使用者第一時間很難抓到使用的邏輯。原本立意良善「方法工具化」的目標,並沒有在第一個版本達成。

在這些回饋之後,Alex 與 Drew 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簡化 Agenda。慢慢的開發出了第一個上線的版本 Agenda 1.0。

故事說到這邊,Agenda 在推出之後,版面的簡潔跟美觀,我們會知道原來都是經過思考而來,也不難發現為什麼當討論區文章不斷丟出新的需求(wish list)的時候,兩人會持續堅持 date-focused note taking 的使用邏輯,而是不是改變方想去做出一個任務管理(task management)或者單純筆記工具。

很快的 Agenda 獲得了許多關注以及成功,正式推出一年內,創造了超過百萬人次的下載,也入選為編輯推薦以及獲得 WWDC18 的獎項。

raw-image

雖然推出的第一年就已經受到許多關注,但產品推出之後,才是真的開始。所有封測不會遇到的情況,更多使用者、不同語言國家的接觸,提供了更多的回饋以及改進建議。促使,Agenda 這兩年往更好的方向發展,版本推陳出新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中文的支援度以及速度,就是經過不斷優化,近一步增加了使用者的擴大。目前也持續有許多開發項目,不過令我最有感的是,Alex 與 Drew 並非把突出的需求照單全收,而是在核心價值之下,去做最有效的事情。

正如同 Alex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所回應,很多人都在討論該使用哪種工具,哪種工具比較好,但其實更該專注在「流程」,而流程並不會被使用的工具所限制。

In a lot of the discussion I see a lot of focus on the tool, what A can do and B cannot, but B can and A cannot etc etc. I personally think we should focus much more on the process, which often can be done in any app. I wrote about it in my “Next Box” post; while I “live” in Agenda and love it as my tool of choice (duh!), the workflow I have today isn’t much different from the one I originally set up in TextEdit and Simplenote. Agenda makes it (much) nicer and adds a lot of power, but the basics are the same.

今天,Agenda 的上場的故事就先說到這邊,或許我們都該思考,我們到底想要建立哪種系統?創造如何的流程?運用 Alex 的核心觀念,悠遊於不同的 App 之中。

下次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韋觀 • Eyewithouts
83會員
109內容數
縮短知識與實踐的距離 📪 理清人生的脈絡,過上想要的生活。
韋觀 • Eyewithouts的其他內容
2025/03/25
Kin 1 磁性的紅龍,重新歸零,讓我們回到大地之母的關懷,擁抱屬於自己的本能與根性,為未來的開展留下更多的可能,展現承擔未知的勇氣。 我以為旅行是快樂的,但其實,不然,快樂從來都不應該「只」跟事情連結,應該是更屬於我們自己內心自然波動。
2025/03/25
Kin 1 磁性的紅龍,重新歸零,讓我們回到大地之母的關懷,擁抱屬於自己的本能與根性,為未來的開展留下更多的可能,展現承擔未知的勇氣。 我以為旅行是快樂的,但其實,不然,快樂從來都不應該「只」跟事情連結,應該是更屬於我們自己內心自然波動。
2025/02/01
一場聊天,可以得到好多提點。得很多事情的發生,雖然在當下的我們,會覺得很難受。但實際上,經過一段時間回來看,總會不自覺得深深相信,每個經歷的學習都會成為養分。
2025/02/01
一場聊天,可以得到好多提點。得很多事情的發生,雖然在當下的我們,會覺得很難受。但實際上,經過一段時間回來看,總會不自覺得深深相信,每個經歷的學習都會成為養分。
2025/01/31
因應 Apple Notes 加入,Craft 在我的流程之中,原本的 Content Center 功能,就會被 Apple Notes 跟 MWeb Pro 取代。
2025/01/31
因應 Apple Notes 加入,Craft 在我的流程之中,原本的 Content Center 功能,就會被 Apple Notes 跟 MWeb Pro 取代。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相信大家在讀書或是做研究的過程中都會有許多作業、研究、工作、計畫等等的大小事要做,如果直接用google calendar 好像又沒辦法完整檢視,用代辦事項感覺也是零零碎碎的,接下來我會以目前最好用的任務管理軟體Notion介紹我在就讀博士班時的管理方式 設計想法 一天的時間有限,在我是如何透過
Thumbnail
相信大家在讀書或是做研究的過程中都會有許多作業、研究、工作、計畫等等的大小事要做,如果直接用google calendar 好像又沒辦法完整檢視,用代辦事項感覺也是零零碎碎的,接下來我會以目前最好用的任務管理軟體Notion介紹我在就讀博士班時的管理方式 設計想法 一天的時間有限,在我是如何透過
Thumbnail
我以前在職場的時候(科技業系統廠RD工作),總是會遇到一些工作上的狀況,譬如: 1.會議開完之後的待辦事項,總是最後一天,某個軟體跳出提醒之後,才突然發現要處理。要處理的時候又忘記當初是怎樣的會議紀錄,要執行什麼項目。 2.每天要做的事情輕重緩急都不知道如何安排。 3.每天有空閒的時候,不知道
Thumbnail
我以前在職場的時候(科技業系統廠RD工作),總是會遇到一些工作上的狀況,譬如: 1.會議開完之後的待辦事項,總是最後一天,某個軟體跳出提醒之後,才突然發現要處理。要處理的時候又忘記當初是怎樣的會議紀錄,要執行什麼項目。 2.每天要做的事情輕重緩急都不知道如何安排。 3.每天有空閒的時候,不知道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專案執行中常用的數位工具,包括專案管理、線上延伸與討論、資料存取和發布工具。專案管理工具包括記錄軟體和會議軟體,而線上延伸與討論工具則用於設計和專案內容的發想。資料存取工具包含資料儲存和發表用軟體,而發布工具則包括社群媒體、網站和網誌部落格等。選擇適合團隊專案的工具,能提高專案執行效率。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專案執行中常用的數位工具,包括專案管理、線上延伸與討論、資料存取和發布工具。專案管理工具包括記錄軟體和會議軟體,而線上延伸與討論工具則用於設計和專案內容的發想。資料存取工具包含資料儲存和發表用軟體,而發布工具則包括社群媒體、網站和網誌部落格等。選擇適合團隊專案的工具,能提高專案執行效率。
Thumbnail
這集高效人生商學院介紹了兩位主持人對於時間管理工具的用法和想法 主要聚焦於觀念 講的發人深省 讓我重新思考了自己曾經完全錯誤的時間管理方法 兩個講者都是被認爲高效率/高產出/時間管理很厲害的人 但他們所使用的兩個時間管理工具都並非主流或一般人常使用的工具 讓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兩位高手怎麼管理時間的吧
Thumbnail
這集高效人生商學院介紹了兩位主持人對於時間管理工具的用法和想法 主要聚焦於觀念 講的發人深省 讓我重新思考了自己曾經完全錯誤的時間管理方法 兩個講者都是被認爲高效率/高產出/時間管理很厲害的人 但他們所使用的兩個時間管理工具都並非主流或一般人常使用的工具 讓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兩位高手怎麼管理時間的吧
Thumbnail
「聖經種子」團隊當初在組成的時候,成員本就是散落在各地,因著我的邀請而聚集在一起。因為大家都在不同的城市,平日也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對於我們來說,該如何讓團隊中溝通討論順暢、設計協作合作順利、凝聚出向心力,就成了最大的課題。
Thumbnail
「聖經種子」團隊當初在組成的時候,成員本就是散落在各地,因著我的邀請而聚集在一起。因為大家都在不同的城市,平日也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對於我們來說,該如何讓團隊中溝通討論順暢、設計協作合作順利、凝聚出向心力,就成了最大的課題。
Thumbnail
組裝模型需要有許多的零件,籌辦活動也需要許多要件,這些要件將在『活動期程』中一一塗裝上色。
Thumbnail
組裝模型需要有許多的零件,籌辦活動也需要許多要件,這些要件將在『活動期程』中一一塗裝上色。
Thumbnail
1. 子彈筆記、日誌、每日待辦清單checklist 把當天要做的進度列出來,如果有事情延後就挪到隔天繼續紀錄(用雲端文件打字複製項目很快,要搜尋以前的紀錄也很方便)。自己使用覺得的缺點是可能比較沒有大局觀(沒有設一個確切的完成時間,只能用體感估計)。優點就是能夠集中於當天要做的事,如果是主管處理事
Thumbnail
1. 子彈筆記、日誌、每日待辦清單checklist 把當天要做的進度列出來,如果有事情延後就挪到隔天繼續紀錄(用雲端文件打字複製項目很快,要搜尋以前的紀錄也很方便)。自己使用覺得的缺點是可能比較沒有大局觀(沒有設一個確切的完成時間,只能用體感估計)。優點就是能夠集中於當天要做的事,如果是主管處理事
Thumbnail
漸漸深入使用 Agenda 之後,發現其實開法者有一套自己的哲學,加上活躍的社群,我就想說固定來找一些有趣的社群文章,在這邊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漸漸深入使用 Agenda 之後,發現其實開法者有一套自己的哲學,加上活躍的社群,我就想說固定來找一些有趣的社群文章,在這邊跟大家分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