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Agenda 的歷史故事:開發者一週年分享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Agenda 到了近期的版本,對於中文使用的友善程度還有速度提升,非常的令人有感,有鑒於中文使用人口還不多,我想要推廣讓大家有多一種筆記軟體的選擇。
2018 年 1 月 22 日 Agenda 初始版本(Agenda 1.0)正式上線,不久後我其實就有使用過一段時間。但也在很快的時間,就沒有繼續使用,直到去年把 Notion 拆解後,再度回到 Agenda,原因跟歷程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
漸漸深入使用 Agenda 之後,發現其實開法者有一套自己的哲學,加上活躍的社群,我就想說固定來找一些有趣的社群文章,在這邊跟大家分享。
今天,就從 Agenda 的故事看起。(點此看原文
Alexander Griekspoor(下稱 Alex) 是一個獨立的開發者,在 Agenda 出現之前,他有一個出名的作品 Papers,提供研究者收納以及整理參考資料使用。2016 年 Papers 被 Digital Science 收購,讓 Alex 除了扮演開發者外,更多了管理、營運的任務。
I noticed most people didn’t use any method like this, despite how simple it was. I started advising the people I saw struggling to do the same as I did and told them: “Just keep a TextEdit document open where during the week you capture the things you want to discuss with me. And when we have our 1-on-1 we can simply go over that list”. When it seemed to work for them as well, I started to slowly think of turning this methodology into an app. At the minimum I would have one customer: myself.
本來他習慣使用簡單的文字編輯軟體,如 TextEdit、SimpleNote 去進行任務的管理。逐漸建立起來的許多筆記心法與方法,讓充滿開發魂的他,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心法與方法,變成一套的好的軟體,近一步的幫助任務管理、工作流程優化等等。
因此他找上了同是開發者的好友 Drew McCormack,討論要這個構思。第一時間 Drew 回應,是市面上已經太多筆記軟體了,對於開發一個新筆記軟體,既沒有市場,也不具有競爭力。
While his very first reaction was “another note taking app?! There are thousands of those already!”, he seemed to like the idea for this date-focused note taking app in the end.
經過一番討論,Alex 將 Agenda 定義為「以日期為核心的筆記軟體」,在這樣的基礎上,引起了 Drew 的興趣。
其後,開始進入了產品開發的時間,在進入正式的產品進程前的測試,他們從回饋中有一個重大的發現。
We received some very good feedback from a number of testers. However, when we say “very good”, it refers to the quality of the feedback; what was said about the app itself was actually quite bad. The testers did not understand the methodology, nor what all those boxes were supposed to mean, what determined their sort order, etc.After a year of work, that was a bitter pill to take to say the least…
還未上市前的 Agenda 設計上過於複雜,使用者第一時間很難抓到使用的邏輯。原本立意良善「方法工具化」的目標,並沒有在第一個版本達成。
在這些回饋之後,Alex 與 Drew 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簡化 Agenda。慢慢的開發出了第一個上線的版本 Agenda 1.0。
故事說到這邊,Agenda 在推出之後,版面的簡潔跟美觀,我們會知道原來都是經過思考而來,也不難發現為什麼當討論區文章不斷丟出新的需求(wish list)的時候,兩人會持續堅持 date-focused note taking 的使用邏輯,而是不是改變方想去做出一個任務管理(task management)或者單純筆記工具。
很快的 Agenda 獲得了許多關注以及成功,正式推出一年內,創造了超過百萬人次的下載,也入選為編輯推薦以及獲得 WWDC18 的獎項。
WWDC18 Apple Design Winner
雖然推出的第一年就已經受到許多關注,但產品推出之後,才是真的開始。所有封測不會遇到的情況,更多使用者、不同語言國家的接觸,提供了更多的回饋以及改進建議。促使,Agenda 這兩年往更好的方向發展,版本推陳出新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中文的支援度以及速度,就是經過不斷優化,近一步增加了使用者的擴大。目前也持續有許多開發項目,不過令我最有感的是,Alex 與 Drew 並非把突出的需求照單全收,而是在核心價值之下,去做最有效的事情。
正如同 Alex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所回應,很多人都在討論該使用哪種工具,哪種工具比較好,但其實更該專注在「流程」,而流程並不會被使用的工具所限制。
In a lot of the discussion I see a lot of focus on the tool, what A can do and B cannot, but B can and A cannot etc etc. I personally think we should focus much more on the process, which often can be done in any app. I wrote about it in my “Next Box” post; while I “live” in Agenda and love it as my tool of choice (duh!), the workflow I have today isn’t much different from the one I originally set up in TextEdit and Simplenote. Agenda makes it (much) nicer and adds a lot of power, but the basics are the same.
今天,Agenda 的上場的故事就先說到這邊,或許我們都該思考,我們到底想要建立哪種系統?創造如何的流程?運用 Alex 的核心觀念,悠遊於不同的 App 之中。
下次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縮短知識與實踐的距離 📪 理清人生的脈絡,過上想要的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本書倒在我的電子書櫃裡面很久,一直都沒有拿出來,直到最近放入我的三月書單,遲了幾天終於在假期閱讀完畢。一直以來我其實被三分鐘熱度這個問題困擾,我是一個很容易被激起熱情,卻也很容易沒有熱情的人。
子彈筆記除了幫助自己完成工作項目外,很多時候是為了舒緩大腦負載及心理的壓力。實行幾週下來,發現日誌愈寫愈有趣味,在這裡跟你分享心法與方法。
愈是新的東西,愈是難以解釋到底是什麼。因為新的東西總是在人的經驗之外。曾經收過幾個對於接受 EO 後面的回饋,多數時候會被拿來跟大家熟悉的按摩做比較。
昨天被回饋說注意事項很繞很難懂,雖然這是警語的重點,就是讓人家看不懂,但因為EO已經很難言語來行形容,注意事項很難懂也不好。當我回頭看一下注意事項的時候,其實很大一部分是想要跟大家說,EO是一個會碰觸身體的過程,礙於男性的身份,所以如果對於身體界線很明顯的人,請一定要確認能夠卸下心防。
在幫朋友做完之 EO 之後,我遇到了一個難題,就是在結束談話的部分,我被詢問到:「那我在回去後的生活中,做些什麼?」身為一個塔羅牌卡解讀者或者洞悉人心的人,我以為這個問題我早已駕輕就熟。但是當給予 EO 之後的那個當下,我完全語塞,大腦一片空白,不知道要怎麼回答如此現實的問題。
最近有個想法繞在大腦裡面很久,本來標題想寫「做 EO 的時候,我都在想什麼」,剛好今天跟人聊天後,想到的那句話就變成了標題,也順路把文章寫了出來。 開始 EO 體驗之後,每個個案都不同,我也在過程中不斷的觀察自己,漸漸體會到施作的過程中,在我講的陪伴之外,有一個奇妙又另類的發現,就是這一段是「腦補時
這本書倒在我的電子書櫃裡面很久,一直都沒有拿出來,直到最近放入我的三月書單,遲了幾天終於在假期閱讀完畢。一直以來我其實被三分鐘熱度這個問題困擾,我是一個很容易被激起熱情,卻也很容易沒有熱情的人。
子彈筆記除了幫助自己完成工作項目外,很多時候是為了舒緩大腦負載及心理的壓力。實行幾週下來,發現日誌愈寫愈有趣味,在這裡跟你分享心法與方法。
愈是新的東西,愈是難以解釋到底是什麼。因為新的東西總是在人的經驗之外。曾經收過幾個對於接受 EO 後面的回饋,多數時候會被拿來跟大家熟悉的按摩做比較。
昨天被回饋說注意事項很繞很難懂,雖然這是警語的重點,就是讓人家看不懂,但因為EO已經很難言語來行形容,注意事項很難懂也不好。當我回頭看一下注意事項的時候,其實很大一部分是想要跟大家說,EO是一個會碰觸身體的過程,礙於男性的身份,所以如果對於身體界線很明顯的人,請一定要確認能夠卸下心防。
在幫朋友做完之 EO 之後,我遇到了一個難題,就是在結束談話的部分,我被詢問到:「那我在回去後的生活中,做些什麼?」身為一個塔羅牌卡解讀者或者洞悉人心的人,我以為這個問題我早已駕輕就熟。但是當給予 EO 之後的那個當下,我完全語塞,大腦一片空白,不知道要怎麼回答如此現實的問題。
最近有個想法繞在大腦裡面很久,本來標題想寫「做 EO 的時候,我都在想什麼」,剛好今天跟人聊天後,想到的那句話就變成了標題,也順路把文章寫了出來。 開始 EO 體驗之後,每個個案都不同,我也在過程中不斷的觀察自己,漸漸體會到施作的過程中,在我講的陪伴之外,有一個奇妙又另類的發現,就是這一段是「腦補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Oliva雪茄品牌歷經三代人的堅持,凝聚著家族對品質的追求和對工藝的敬畏。從Melanio Oliva的煙草種植起源,到Gilberto Oliva在古巴革命後的遷移與創新,再到如今Oliva雪茄在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這是一個關於堅持、傳承和創新的故事。未來,Oliva雪茄將繼續秉持對品質的追求..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臺灣,宗教更像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這樣的視野中,很難理解人們所謂的神蹟,直到作者走進泰國,瞭解泰國佛教的完整保存和崇拜,介紹了改變泰國佛教歷史的高僧--阿贊多。文章主要探討阿贊多的生平及創作的崇迪佛牌的神聖力量。
Thumbnail
市場,是生活的風景,也在是在地文化的縮影,許多人到國外旅行,總喜歡安排「逛市場」的行程,在市場,可以看到最在地的生活樣貌,這些日常的樣貌,對於旅人來說總是新奇的,攤位上來自鄰近漁港的漁獲、在地飼養的獸肉與當地特有的蔬果以及生活在此地的人,這一幅幅的景象,構築的便是在地的常民百態,而這樣的風景在鳳山,
Thumbnail
王功漁火節是彰化縣芳苑鄉王功漁港每年舉辦的盛大活動。這個節慶結合了祈福嘉年華、海洋音樂會、美食市集和高空煙火等多種活動,吸引遊客前往參加。此外,王功漁港還以其特有的養蚵方式培育出肥美的珍珠蚵,成為當地的特色美食之一。在漁火節期間,遊客還可以享受烤蚵美食、參與氣墊樂園、體驗海牛採蚵等活動。
Thumbnail
立法院長游錫堃今天參加台灣宜蘭縣蘇澳港直航日本沖繩縣與那國町觀光踩線活動,希望促進台日觀光及深化兩國邦誼。他表示,此行具有觀光踩線、直航破冰及國會外交的意義,並期盼該直航能提振兩地觀光產業效益,進一步促進台日關係。
Thumbnail
紀錄片《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一部藉由台籍旅法導演在法國異鄉思念家鄉所苦,在法國聽見許多老年人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才發覺自己其實並不熟悉過去台灣在老人家中的樣貌,甚至是一段如她中生代、年輕人都不知道那段台灣消失的記憶,故她發起「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試圖拼湊起台灣記憶的拼圖。
Thumbnail
下午打工趁無人時間好好的用手機整治了一下我的Notion。上次和朋友談到我在三級期間架構了一個美輪美奐的Notion站,但二級之後就沒有用,改用Agenda。另一個朋友說他也有一樣的情形。我被網路上分享者的用法吸引,加上三級警戒都在家,時間很充裕,就架構起了自己的Notion電子手帳。
Thumbnail
Empiric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the digital era: Agenda-setting閱讀心得與評述 The dynamics of public attention: Agenda-setting theory meets big data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狗在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參與人類的生活,那世界上第一隻家犬到底從何時開始出現的呢?考古學家曾經在瑞士北方一個冰河時期遺址的洞穴中同時發現人類及狗的遺骸,據此可以推斷,作為被飼養動物,人類與狗互相陪伴的歷史少說也有一萬四千年以上。
Thumbnail
可頌麵包的由來  『可頌麵包-Croissant』是法式麵包裡的頭號主角之一,法文為“彎月”的意思,但你可能不知道,可頌的發源地其實是在奧地利維也納,一般認為可頌源於1683年,當時土耳其預計在深夜時偷襲維也納,不過,被當地正在準備麵團的麵包師傅們發現了,於是~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Oliva雪茄品牌歷經三代人的堅持,凝聚著家族對品質的追求和對工藝的敬畏。從Melanio Oliva的煙草種植起源,到Gilberto Oliva在古巴革命後的遷移與創新,再到如今Oliva雪茄在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這是一個關於堅持、傳承和創新的故事。未來,Oliva雪茄將繼續秉持對品質的追求..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臺灣,宗教更像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這樣的視野中,很難理解人們所謂的神蹟,直到作者走進泰國,瞭解泰國佛教的完整保存和崇拜,介紹了改變泰國佛教歷史的高僧--阿贊多。文章主要探討阿贊多的生平及創作的崇迪佛牌的神聖力量。
Thumbnail
市場,是生活的風景,也在是在地文化的縮影,許多人到國外旅行,總喜歡安排「逛市場」的行程,在市場,可以看到最在地的生活樣貌,這些日常的樣貌,對於旅人來說總是新奇的,攤位上來自鄰近漁港的漁獲、在地飼養的獸肉與當地特有的蔬果以及生活在此地的人,這一幅幅的景象,構築的便是在地的常民百態,而這樣的風景在鳳山,
Thumbnail
王功漁火節是彰化縣芳苑鄉王功漁港每年舉辦的盛大活動。這個節慶結合了祈福嘉年華、海洋音樂會、美食市集和高空煙火等多種活動,吸引遊客前往參加。此外,王功漁港還以其特有的養蚵方式培育出肥美的珍珠蚵,成為當地的特色美食之一。在漁火節期間,遊客還可以享受烤蚵美食、參與氣墊樂園、體驗海牛採蚵等活動。
Thumbnail
立法院長游錫堃今天參加台灣宜蘭縣蘇澳港直航日本沖繩縣與那國町觀光踩線活動,希望促進台日觀光及深化兩國邦誼。他表示,此行具有觀光踩線、直航破冰及國會外交的意義,並期盼該直航能提振兩地觀光產業效益,進一步促進台日關係。
Thumbnail
紀錄片《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一部藉由台籍旅法導演在法國異鄉思念家鄉所苦,在法國聽見許多老年人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才發覺自己其實並不熟悉過去台灣在老人家中的樣貌,甚至是一段如她中生代、年輕人都不知道那段台灣消失的記憶,故她發起「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試圖拼湊起台灣記憶的拼圖。
Thumbnail
下午打工趁無人時間好好的用手機整治了一下我的Notion。上次和朋友談到我在三級期間架構了一個美輪美奐的Notion站,但二級之後就沒有用,改用Agenda。另一個朋友說他也有一樣的情形。我被網路上分享者的用法吸引,加上三級警戒都在家,時間很充裕,就架構起了自己的Notion電子手帳。
Thumbnail
Empiric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the digital era: Agenda-setting閱讀心得與評述 The dynamics of public attention: Agenda-setting theory meets big data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狗在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參與人類的生活,那世界上第一隻家犬到底從何時開始出現的呢?考古學家曾經在瑞士北方一個冰河時期遺址的洞穴中同時發現人類及狗的遺骸,據此可以推斷,作為被飼養動物,人類與狗互相陪伴的歷史少說也有一萬四千年以上。
Thumbnail
可頌麵包的由來  『可頌麵包-Croissant』是法式麵包裡的頭號主角之一,法文為“彎月”的意思,但你可能不知道,可頌的發源地其實是在奧地利維也納,一般認為可頌源於1683年,當時土耳其預計在深夜時偷襲維也納,不過,被當地正在準備麵團的麵包師傅們發現了,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