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與我的家族書寫-1爸爸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總覺得這個封面設計像是雨落在窗上,好像想洗滌什麼,下不停。
曾經讀到一個書評說,當今的家族書寫已過於浮濫,但我想《滌》與浮濫毫無關係。作者廖瞇誠實地寫下長年繭居的弟弟、犧牲忍抑的母親還有似乎不管事的父親,與她之間的羈絆。
《滌》誠實到了赤裸的程度,像是清澈見底的湖水,透過她的文字,竟折射出我自身的家庭關係,因此看這本書的速度異常緩慢。廖瞇說她寫作「不是要故意掀開這些。掀開本身並沒有意義,對我來說,在寫的過程去發現什麼,那才是意義。」(p.82)
那我為什麼寫作?為何會透過這樣匿名的方式寫出來呢?我想發現什麼嗎?不,寫下來我才能忘記,才能安定,這些情節才不會在我腦中揮之不去。也期待或許在廣袤的網路世界,有人剛好提出了指引,能去舒緩或者是提供另類的解法。
與其說這是閱讀心得,不如是我讀《滌》的時候,與自身困境的對寫(請不要相認)。

12/20冬至深夜,我正準備就寢,媽媽來電「爸爸負債千萬,地下錢莊來討債了,暫時不要回家!」跑路,這種只會出現在狗血劇的動詞、迷幻狀態竟然出現在我家。
但也不是太意外,爸爸創業數十載,在我剛出社會時捲走我所有的積蓄,我們都以為事情會慢慢好轉,殊不知爸爸轉而向地下錢莊借錢,然後一次爆了出來。
我流不出眼淚,打給弟弟轉述不能回家一事,當晚忐忑不能入眠,之後一天失眠,一天累到熟睡。
像廖瞇說的「我覺得自己現在好像溺水,只要可以抓到一片浮板,只要跟我說那個有用,有用就好。」
靠著親戚借款度過暴力討債的難關,而我開始抓浮木似地尋求各方協助:
*整理父親債務表(他已經欠的亂七八糟,抵押祖產更是錯綜複雜)
*12月底-2場法律扶助免費諮詢(我的經驗是標明「消債」比較有用)
*1月初-卡債自救人協會
*1月中-見律師
*1月中-拜會家族長輩
*2月中-帶父親去精神科
最終發現,所有路都是堵死的,法律要我爸這樣的創業主負起所有責任。

然而,我爸眼下沒辦法負責了,說了句對不起,這個責任就落到我與母親頭上。
我現在不像溺水了,因為溺水過一陣子會死,那還算好的。
現在的日子,像是把整個家族的期待與債務背在身上,帶著他們一起生活,於是連生活本身都很不輕鬆,背負著好多人一起活著。
我常去龍山寺菩薩那裡討拍,闔上眼睛,我問菩薩,為什麼幸福好像是放在櫥窗裡買不起的、閃閃發亮的東西,我只能隔著玻璃遠遠的望著呢?
菩薩要我等。怎麼等呢?擺著事情就會解決嗎?

爸爸持續隱瞞債務與公司營運狀況、持續飲酒、持續抽菸,有大腸癌遺傳病史卻持續吃著大量的紅肉當宵夜。所有最壞的狀態都持續著。
這樣說很暗黑,但是我好希望有一天我接到電話,告訴我爸爸自殺死了,不是不會傷心,但直到那刻我才能鬆一口氣。
但是廖瞇有一段寫自己狀態不好(p.122-125),讓我思考一些事情。
我說,我不是故意要這個樣子,我知道旁邊的人看了會覺得難過,我也覺得你很可憐。可是我沒辦法因為這樣就對你笑。我有察覺得自己的狀態,我也希望不會太久。......問題者對於本身的問題,是清楚的......那個引發衝突的點,比如「我這個樣子」,並不是我把這個樣子改掉就可以了。把這個樣子拿掉,把令人不舒服拿掉,把不禮貌拿掉。
昨天斌讓我感覺他想要「解決問題」。當下我覺得我被當作是一個問題,是不舒服的;被當作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不舒服的。雖然,我也不喜歡自己那樣的狀態。但問題不是要被解決的,我的狀態不是要被解決的,我不是要被解決的。
我在心裡說,我需要的是理解。我對我自己的理解,你對我的理解。


當然不是理解之後,問題就不存在。理解之後,問題可能依舊存在,但也很可能就不存在了。應該是說,事件可能依舊存在,但問題不存在了。事件依舊在那裡,但我不把它當作問題了。那麼事件真的都沒有改變嗎?我相信沒有東西會不受影響的一直在那裡。

但這不是一句「改變心態」那麼簡單。

然後,知道原因之後就能「解決」嗎?人們常說,問題背後的問題,事件背後的原因。人們說這句話的時候,運用這句話的時機,還是意在「解決」問題,而不是「理解」問題——人們是為了解決而去理解。

為了解決而去理解,這樣不對嗎?
啊,我一直把爸爸當作「問題」,爸爸很不好受吧?也想過要理解他,但就像廖瞇說的,我想理解他只是想解決他。我是很冷血的女兒吧?
鄰居說,爸爸「想要飛上天,卻跌落來」。
爸爸就算在債務爆出來,紅著眼,也死捉著他創業前是公司「最強的業務」這點不放,我想他這樣說是想要表達他曾經風光,很有地位很有面子,很有辦法。

我現在沒辦法理解他,無法理解明明失敗卻不結束,然後擺爛拖垮整個家,我好想切割。
可是爸爸在地下錢莊爆出來之前幾個月,在全家離島旅遊時,請了大家一桌5000元的海鮮大餐,甚至包辦了旅行所有的費用,天真的我們都以為公司體質好轉了,全家才能久違地出遊。
那時,爸爸是用什麼心情跟我們吃飯呢? 把所有卡都刷爆,只是想在最後用盡全力對我們好嗎?
推移到更之前,爸爸還沒創業,他裝音響、設置水草魚缸,精心佈置著庭園,有無比的耐心。到底哪個才是爸爸呢?
我覺得爸爸好奸詐狡猾,我不知道他是愛我們才做這些,還是知道我們會因為這樣而幫他填洞。
他真的好狡猾,讓我邊背負他的人生,還要一邊自責。
趁連假寫下來,好暢快,之後有時間還想寫媽媽,我最心疼的媽媽。
其實我書寫的目的是,希望找到有類似處境的人,當知道這個苦是普世的、常見的,不知怎的,我心裡會好過一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午休不睡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艾爾文/三采出版 《下班後賺更多》最適合我這種:有在記帳、有在投,卻缺乏全盤規劃的半新手。
圖片取自 Readmoo 以下會透露大量書中情節!(畢竟是我的閱讀心得嘛~) 看了PTT書板的推薦文後,便去讀書館借了這本書, 其實從書名《明天別再來敲門》不難想像,這是一本求死的故事。
艾爾文/三采出版 《下班後賺更多》最適合我這種:有在記帳、有在投,卻缺乏全盤規劃的半新手。
圖片取自 Readmoo 以下會透露大量書中情節!(畢竟是我的閱讀心得嘛~) 看了PTT書板的推薦文後,便去讀書館借了這本書, 其實從書名《明天別再來敲門》不難想像,這是一本求死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原本以為是小說,打開後發現是散文,再讀下去,是家庭隱密一面赤裸的展現,更是作者的自我剖析、與家人的對話。
Thumbnail
書寫家人的關係,或許是世界上最難的文學。既無法透過「虛構」規避道德壓力,同時必須面對自己心靈最深處的脆弱,將最私密的一切攤在陌生人眼前,但或許也因為如此,這類文學更容易引發共鳴、觸動讀者。而《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正是最佳的範例。
Thumbnail
關係無法更靠近、無法互相理解的問題,如房間裡的被刻意忽視的大象,而我也像刺蝟一樣,隨時準備反擊,因為露出脆弱的一處、表達真實的感受,從來只帶來受傷,而我過於害怕再次受傷。
Thumbnail
那個令人無法忍受的「砰」,我也蒐集了很多很多。其實遭遇事件是沒有關係的,但「那有什麼好在意的?」、「那是你的問題。」、「又沒關係。」才是每一個「砰」的來源,如無法與搬床鋪的人錯身一般,從那些他人看來的小事,收穫了很多否定和忽視。而我一直都在忍耐,還在忍耐。
Thumbnail
「在房間是他自己的選擇。」 「不要變成怪物就好了。」 「不要去傷害別人就好了。」 我這樣想著,然後一天度過一天,一年度過一年……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將家庭最私密的那一面掀開,廖瞇獲得寫作年金之時,矛盾的心境讓她哭了出來,她想著「被書寫的人在痛苦裡,書寫者在接受掌聲」,如果可以她也希望滌正常。
「滌:因為他怕髒,他覺得這個世界很髒。」 書腰上盧郁佳的推薦序上寫著「這或許是張愛玲散文《私語》以來最冒犯的家庭書寫了。」我根本沒看過《私語》,但看著廖瞇要寫自己繭居族的弟弟的事,我也一同冷汗直流。 真的嗎?真的可以寫出來嗎?真的可以讓大家知道嗎?真的沒有人會受傷嗎?寫出來後會不會產生憾事?又有多少
Thumbnail
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時候,許多的句子都能讓我聯想起教育現場的某個場景或對話。於是我想要推薦《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對照著書裡的句子,去談談我所看見的那些關於孩子的洞穴,或是箱子。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原本以為是小說,打開後發現是散文,再讀下去,是家庭隱密一面赤裸的展現,更是作者的自我剖析、與家人的對話。
Thumbnail
書寫家人的關係,或許是世界上最難的文學。既無法透過「虛構」規避道德壓力,同時必須面對自己心靈最深處的脆弱,將最私密的一切攤在陌生人眼前,但或許也因為如此,這類文學更容易引發共鳴、觸動讀者。而《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正是最佳的範例。
Thumbnail
關係無法更靠近、無法互相理解的問題,如房間裡的被刻意忽視的大象,而我也像刺蝟一樣,隨時準備反擊,因為露出脆弱的一處、表達真實的感受,從來只帶來受傷,而我過於害怕再次受傷。
Thumbnail
那個令人無法忍受的「砰」,我也蒐集了很多很多。其實遭遇事件是沒有關係的,但「那有什麼好在意的?」、「那是你的問題。」、「又沒關係。」才是每一個「砰」的來源,如無法與搬床鋪的人錯身一般,從那些他人看來的小事,收穫了很多否定和忽視。而我一直都在忍耐,還在忍耐。
Thumbnail
「在房間是他自己的選擇。」 「不要變成怪物就好了。」 「不要去傷害別人就好了。」 我這樣想著,然後一天度過一天,一年度過一年……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將家庭最私密的那一面掀開,廖瞇獲得寫作年金之時,矛盾的心境讓她哭了出來,她想著「被書寫的人在痛苦裡,書寫者在接受掌聲」,如果可以她也希望滌正常。
「滌:因為他怕髒,他覺得這個世界很髒。」 書腰上盧郁佳的推薦序上寫著「這或許是張愛玲散文《私語》以來最冒犯的家庭書寫了。」我根本沒看過《私語》,但看著廖瞇要寫自己繭居族的弟弟的事,我也一同冷汗直流。 真的嗎?真的可以寫出來嗎?真的可以讓大家知道嗎?真的沒有人會受傷嗎?寫出來後會不會產生憾事?又有多少
Thumbnail
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時候,許多的句子都能讓我聯想起教育現場的某個場景或對話。於是我想要推薦《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對照著書裡的句子,去談談我所看見的那些關於孩子的洞穴,或是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