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同樣可以共存—《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廖瞇

不一樣同樣可以共存—《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廖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廖瞇《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在房間是他自己的選擇。」
「不要變成怪物就好了。」
「不要去傷害別人就好了。」
我這樣想著,然後一天度過一天,一年度過一年……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將家庭最私密的那一面掀開,廖瞇獲得寫作年金之時,矛盾的心境讓她哭了出來,她想著「被書寫的人在痛苦裡,書寫者在接受掌聲」,如果可以她也希望滌正常,但什麼又是正常?她不是說「不正常不等於不正確」,她一邊書寫,一邊質疑書寫的意義。

但廖瞇想著寫出來或許是有幫助的,因為寫作的契機讓她頻繁回老家,由於平常不住家的關係,時間與空間所帶出來的美感,讓廖瞇得以有機會釐清家中成員的想法,所以書中不僅有滌、廖瞇還有滌爸、滌媽的角度。家庭是一個艱難的課題,親近的人不一定擁有共同語言,唯有彼此理解、建立關係,才有可能真正的認識對方。

為什麼叫做滌?廖瞇寫道:「一直叫他弟弟,我覺得很怪,聽起來好小,但他一點都不小,他已經三十七歲了。所以我用『滌』來代稱這個弟弟,我都叫他『ㄉㄧˊ』,不是弟弟的意思,只是一個發音。還有因為他怕髒,他覺得這個世界很髒。」他不工作、不社交,不能忍受騎樓菸味、樓上桌椅的刮地聲,甚至有人在客廳時,都讓他坐立難安。高度敏感的滌,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以讀者的角度,我們或許會為滌貼上繭居族、啃老族的標籤,並認為他不正常,但廖瞇不停的在書中反思「何謂正常?何謂不正常?」透過梳理與滌的每次對話,開始理解到:「我要寫的這個不正常的人,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奇怪是因為不明白。」從聆聽、從理解,才發覺滌恐懼人群,討厭沒辦法掌控的感覺,唯有房間是滌可以控制的範圍。而她自己何嘗不是不喜歡不能控制的感覺?

在書寫的過程,廖瞇為了更加了解滌,亦求助於心理學教授宋文里,原先她期待專業協助可以幫助滌,但宋教授卻告訴她自己就可以勝任這個角色,並引薦她閱讀心理學家羅哲斯的代表作《成為一個人》,進而讓她開始反思,不需要期待對方應該變成什麼樣子,或是追求修復什麼關係,而是期待「開啟對話」。

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面對家人、面對繭居族的範本,是一本廖瞇與家人互相理解的開始,也是一本讓讀者明白,不一樣同樣可以共存,我們需要的是互相同理而不是同情。

書籍資訊|
書名: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作者:廖瞇
出版社:遠流出版社
更多 Krachreading▸ https://www.instagram.com/krachreading/

博客來連結:《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如果喜歡這本書,歡迎使用此連結購買,Krachreading會獲得微薄的回饋金,也能給我鼓勵喔♡♡

avatar-img
Krachreading的沙龍
26會員
24內容數
讓我們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Krachread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什麼是愛自己?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愛自己,責備自己總是比較簡單。不允許負面、不允許逃避,有任何壞情緒出現,就是自己「不夠好」。然而彥菁和讀者分享他的解方,他是如何轉化這些情緒,慢慢變成現在的自己、珍惜自己,他說:「每個人都有傷疤,如此,我們才懂得如何愛人。」正視脆弱,擁抱恐懼,那一刻就有機會變得強大。
你對自由有什麼想像? 是人人稱羨的財富自由還是工作自由? 但是細問自己,是不是把自由和「輕鬆」劃上了等號,工作自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嗎?
書友們有沒有遇過以下情境:不知道怎麼挑適合的書、買了一櫃子的書卻看不完、就算看完了也不懂書想表達什麼,因此現在出現了許多說書、講書、選書的專業人士,讓人們能夠快速地認識、吸收一本書。讀書本就有一些門檻,講書的門檻又更高,必須融會貫通,再運用淺顯易懂的口語表達出來。
什麼是愛自己?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愛自己,責備自己總是比較簡單。不允許負面、不允許逃避,有任何壞情緒出現,就是自己「不夠好」。然而彥菁和讀者分享他的解方,他是如何轉化這些情緒,慢慢變成現在的自己、珍惜自己,他說:「每個人都有傷疤,如此,我們才懂得如何愛人。」正視脆弱,擁抱恐懼,那一刻就有機會變得強大。
你對自由有什麼想像? 是人人稱羨的財富自由還是工作自由? 但是細問自己,是不是把自由和「輕鬆」劃上了等號,工作自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嗎?
書友們有沒有遇過以下情境:不知道怎麼挑適合的書、買了一櫃子的書卻看不完、就算看完了也不懂書想表達什麼,因此現在出現了許多說書、講書、選書的專業人士,讓人們能夠快速地認識、吸收一本書。讀書本就有一些門檻,講書的門檻又更高,必須融會貫通,再運用淺顯易懂的口語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