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如何透過平易近人的方式,推廣在地農產品?|三小文創-李宜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註:本篇為參與2021年10月15日,由逢甲大學庶民研究中心與臺中社會創新基地共同協辦的第二屆地方創生論壇演講之側寫紀錄。

你聽過「食農教育」嗎?三小市集就是一個致力於友善耕作的食農平台。
近幾年食安問題危機四伏,食品廣告使得消費者天天都像是在過「食物嘉年華」,讓我們誤以為食物可以綿延不絕的出產,而忽略了背後有多少人為這個產業一同努力。
像培養媒體識讀一般,食物正義的省思應該回歸到「教育」的基本面,學校亦或民間組織應當教導人們如何辨別食物來源,進而化解食安問題,而當普遍消費者都有意識去選擇「對的」食物,其背後的生產鏈也才有機會被一一謹慎檢視。
超市與速食文化的出現,讓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逐漸疏離,為了建立溝通、對話的平台,大學就讀雲科大的李宜倩,最初因為執行畢業專題的緣故,開始活化行啟紀念館前方荒廢的三棟防空洞老房子,將計畫取名為「三小棟」。而在專題結束後,則選擇繼續留在斗六深耕,在思索該透過市集的形式搭載對話平台時,才將三小棟改名為「三小市集」。
宜倩說,過去學生時期,她的行動比較像是學生社團,畢業後才慢慢摸索組織型態、慢慢將自己定位為轉譯者的角色,去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並透過「一直辦活動」來表達想傳達的事情,同時讓生產者直接了解市場需求,並在參與市場的過程中,重新思考自己的「永續生產品質」角色。
從過去政府政策推動的社區營造走到現在的地方創生,宜倩說:「地方創生是新名詞,思考這件事之前,都需要先了解自己的利益是什麼,確定想要堅持的點,因為這樣才有辦法去支撐想做的事。」從社區營造的老屋活化到青年創業,再到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企業之姿實踐地方創生,是宜倩十三年如一日的堅持。
農村社會所保留的「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價值,在資源流向都市的動態過程中,流離失所。地方創生要思考的是:「該如何保留這樣的價值?」從慣行農法走回有機是很難的一件事,剛開始轉型的生產者是最辛苦的,因為不知道怎麼做、怎麼賣,三小文創團隊能做的就是持續的陪伴,讓生產者願意慢慢減少農藥,也幸虧現在出現越來越多有機合作社,可以互助。
因為果樹類一年只有一次機會,變成栽種的過程中免不了還是得適量的使用農藥,不然還沒採收,果樹可能就因抵抗不了病蟲害死了。也造就團隊需要舉辦很多活動,目的就是為了讓生產者、消費者有更多對話的空間與機會,不只給消費者承諾,也給生產者堅持下去的信心。
其實農產品不僅只是和價格劃上等號,更多的是展現了農村文化的獨特性,譬如梨瓜因為不太甜,經濟價值不高,漸漸被市場淘汰,但都可以是農耕者向市場推廣的素材。
蔬菜箱
三小文創如今有了屬於自己的店面與共學空間,不管是推出配置好的「#蔬菜箱」,去重新思考食材組合、還是利用買雜誌送食材的「#雲林時通信」,去培養固定、長期的消費者族群,團隊都不斷的在思考如何透過平易近人的方式,推廣在地農產品。舉例來說,把文旦精油做成柚子粉,再把它做成香,變成可以燃燒的香氛,然後再跟地方花藝店合作,設計新的燭台樣式,以傳產結合新技藝的方式重新包裝農產品,而不只是一直去強調有機,讓大家感覺距離很遙遠。
雲林食通信
消費者透過「#好田計畫」認購在地食材保障農民收入,讓消費者更深入與生產者互動、支持友善耕作,不僅買到農產食材背後的故事,也保障了有機的可能,因為農民就不用去思考產銷的問題,便可以專心在耕作、友善的議題投入,進而支持社區轉型。農產品除了附有產銷履歷,還能做客製化禮品,以「環境永續+社會參與+故事傳遞」由一群人支持一群人的方式,支持農夫友善土地耕作。
未來更將致力於搭載「#雲林食務所」的多方串連,從在地的食去延伸產業,建立地方認同感,創造地方食媒體,並穩定夥伴關係。

白露未晞,四季予你
偷每天一點點的時光消磨,在時鐘的硯盤裡,把心血滴盡
我是予晞,我們下段旅程見

avatar-img
216會員
215內容數
關於影像的省思,也關於在生活裡浮沉的方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予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地方文化沒有沒落,只是被忘記了,地方創生的本意並非搞一堆活動讓地方「往生」,而是牽起那雙走得比較慢的手,共同編織在地記憶,如同育育與掀海風夥伴們透過掀冊店搭載的共學平台一樣,緩慢而穩健的傳承文化。
或許搭著「地方創生」的熱潮,我們該向下探尋的是生活的模樣,去思索那些曾經待過的小鎮、小鄉村裡的回憶,而非把「現代化」當成一種迷信。如同前仆後繼跑到大都會區消費與生活的情形,回頭看看自己的家鄉,或許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最好的模樣,就在那裡。
馬拉松式的參加了一整天的地方創生論壇,總計六個場次來自六個不同地域的地方創生團隊。現在這個時間點(22:37pm)腦袋除了混沌之外,努力的想打撈一些感受記錄下來。 原先僅是報名參加,作一名藏在人海裡的學員。臨時被告知是否能參與工作團隊協助活動,除了開場前的場地佈置,今天主要的角色多是進行側寫紀錄。後
當資本主義的市場運作成為主流,除了產業結構的轉變之外,也間接影響臺灣社會的人口結構,大量的青壯年人口來到了都市地區工作、求學,造成鄉村地區人口快速凋零、老年化問題越發嚴重,時間久了更加劇了城鄉落差與資源分配不均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的局面。
地方文化沒有沒落,只是被忘記了,地方創生的本意並非搞一堆活動讓地方「往生」,而是牽起那雙走得比較慢的手,共同編織在地記憶,如同育育與掀海風夥伴們透過掀冊店搭載的共學平台一樣,緩慢而穩健的傳承文化。
或許搭著「地方創生」的熱潮,我們該向下探尋的是生活的模樣,去思索那些曾經待過的小鎮、小鄉村裡的回憶,而非把「現代化」當成一種迷信。如同前仆後繼跑到大都會區消費與生活的情形,回頭看看自己的家鄉,或許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最好的模樣,就在那裡。
馬拉松式的參加了一整天的地方創生論壇,總計六個場次來自六個不同地域的地方創生團隊。現在這個時間點(22:37pm)腦袋除了混沌之外,努力的想打撈一些感受記錄下來。 原先僅是報名參加,作一名藏在人海裡的學員。臨時被告知是否能參與工作團隊協助活動,除了開場前的場地佈置,今天主要的角色多是進行側寫紀錄。後
當資本主義的市場運作成為主流,除了產業結構的轉變之外,也間接影響臺灣社會的人口結構,大量的青壯年人口來到了都市地區工作、求學,造成鄉村地區人口快速凋零、老年化問題越發嚴重,時間久了更加劇了城鄉落差與資源分配不均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的局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峨眉鄉,這個位於新竹縣的美麗小鎮,以其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聞名。在這裡,地方創生不僅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 113年8月8日,峨眉鄉峨眉聚貳代的青創年舉辦了一場「客家梅干菜披薩工作坊vs彩橘樂」活動,這是一次集合創意、文化、社區學生與"青聚點"輔導團互動的平台活動。 第
Thumbnail
一日三餐是我們每天必經的循環,加上現代人生活忙碌,外食頻率極高。然而,食安事件卻時不時發生,引得人心惶惶。在台灣,有許多微型的食品生產者,如小農自產加工、夜市攤販、路邊小吃,或網路上販賣的各種手工食品等,這些食品製造並無完善的食安管理機制,營養標示或食品檢驗等管道也因成本高昂,並非微型業者可負擔。為
Thumbnail
今日看到網友在line群裡po麻豆文旦要整箱便宜賣。 南台灣蔬果需要大家齊心幫助農民建立家園。 不要相信媒體說菜價上揚亂買太貴的蔬菜水果。 颱風打爛蔬菜,菜商不要而已因為賣相不好擺在超市。。 請你們不要挑菜色了,這樣沒有幫助到農民,反而傷害農民。助長菜商圖利自己,賤價農民。。 現在是什
Thumbnail
聖果蜜多的木虌果檸檬飲,使用的是台東小農無農藥,友善栽培出來的台灣原生種木虌果。聖果蜜多先以手工先將分離籽與果肉,再用專業機器取出木虌果最具營養的假種皮,透過蒸煮的方式煮出營養滿滿的木虌果飲,最後再加入天然的蜂蜜和檸檬進行調味,整瓶的果汁含量高達30%。
Thumbnail
1.農村生活的美食魅力: 鄰近產地,食材新鮮且便宜 豐富多樣的地方特色美食 2.農村文化的獨特性: 傳統節慶活動,如客家義民祭 宗教活動,如媽祖遶境和王爺出巡 多元文化交流(客家、原住民、眷村、新住民等) 3.農村生活的挑戰: 人口外流和老齡化問題 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交通、教育資源等)
Thumbnail
臺灣養豬產業遭遇大規模口蹄疫疫情後,「東園食品」蔡家三姐遭受重創。這篇文章講述她如何在逆境中秉持樂觀進取的態度,與家人團隊努力打拼,在產品上皆採用非油炸方式,並融入新意與傳統,創造出多款口味獨特的產品。文章內容適合使用「食品工廠」、「臺灣伴手禮」、「臺中市獎項」等關鍵字。
Thumbnail
食物是人與土地最近的距離,而農業也是文明與文化的起點,但是人口朝都市集中後,我們失去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且過多的包裝食品與人工調味料,也純化了我們品嘗食物真滋味的能力。這些安全有疑慮的食物,形成新的文明病,對健康產生莫大的威脅。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林口位於台灣新北市,有些地方還保留一些農家。他們種植各種蔬菜、水果和穀物。林口農家以其勤勞和生產力而聞名。林口農家面臨著許多挑戰,包括氣候變化、土地開發和農產品價格波動。然而,他們仍然致力於為社區提供新鮮、健康的食品。 用粗硬蠟筆畫出的線條粗細不一,有種自然的流動感。加上淡淡的 watercolo
Thumbnail
最近因為媽媽來台中住一段時間,我興起要為她在陽台開闢小農場,讓她有時可以隨手摘採新鮮的生菜、香料(蔥、九層塔)及香草入菜泡茶,同時沒事看看菜菜的成長、享受收成的快樂,這美好的小確幸在繁雜的都市中也是一種療癒吧!🌻 📝我成了自耕農😄~以下是陽台小農場的記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峨眉鄉,這個位於新竹縣的美麗小鎮,以其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聞名。在這裡,地方創生不僅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 113年8月8日,峨眉鄉峨眉聚貳代的青創年舉辦了一場「客家梅干菜披薩工作坊vs彩橘樂」活動,這是一次集合創意、文化、社區學生與"青聚點"輔導團互動的平台活動。 第
Thumbnail
一日三餐是我們每天必經的循環,加上現代人生活忙碌,外食頻率極高。然而,食安事件卻時不時發生,引得人心惶惶。在台灣,有許多微型的食品生產者,如小農自產加工、夜市攤販、路邊小吃,或網路上販賣的各種手工食品等,這些食品製造並無完善的食安管理機制,營養標示或食品檢驗等管道也因成本高昂,並非微型業者可負擔。為
Thumbnail
今日看到網友在line群裡po麻豆文旦要整箱便宜賣。 南台灣蔬果需要大家齊心幫助農民建立家園。 不要相信媒體說菜價上揚亂買太貴的蔬菜水果。 颱風打爛蔬菜,菜商不要而已因為賣相不好擺在超市。。 請你們不要挑菜色了,這樣沒有幫助到農民,反而傷害農民。助長菜商圖利自己,賤價農民。。 現在是什
Thumbnail
聖果蜜多的木虌果檸檬飲,使用的是台東小農無農藥,友善栽培出來的台灣原生種木虌果。聖果蜜多先以手工先將分離籽與果肉,再用專業機器取出木虌果最具營養的假種皮,透過蒸煮的方式煮出營養滿滿的木虌果飲,最後再加入天然的蜂蜜和檸檬進行調味,整瓶的果汁含量高達30%。
Thumbnail
1.農村生活的美食魅力: 鄰近產地,食材新鮮且便宜 豐富多樣的地方特色美食 2.農村文化的獨特性: 傳統節慶活動,如客家義民祭 宗教活動,如媽祖遶境和王爺出巡 多元文化交流(客家、原住民、眷村、新住民等) 3.農村生活的挑戰: 人口外流和老齡化問題 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交通、教育資源等)
Thumbnail
臺灣養豬產業遭遇大規模口蹄疫疫情後,「東園食品」蔡家三姐遭受重創。這篇文章講述她如何在逆境中秉持樂觀進取的態度,與家人團隊努力打拼,在產品上皆採用非油炸方式,並融入新意與傳統,創造出多款口味獨特的產品。文章內容適合使用「食品工廠」、「臺灣伴手禮」、「臺中市獎項」等關鍵字。
Thumbnail
食物是人與土地最近的距離,而農業也是文明與文化的起點,但是人口朝都市集中後,我們失去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且過多的包裝食品與人工調味料,也純化了我們品嘗食物真滋味的能力。這些安全有疑慮的食物,形成新的文明病,對健康產生莫大的威脅。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林口位於台灣新北市,有些地方還保留一些農家。他們種植各種蔬菜、水果和穀物。林口農家以其勤勞和生產力而聞名。林口農家面臨著許多挑戰,包括氣候變化、土地開發和農產品價格波動。然而,他們仍然致力於為社區提供新鮮、健康的食品。 用粗硬蠟筆畫出的線條粗細不一,有種自然的流動感。加上淡淡的 watercolo
Thumbnail
最近因為媽媽來台中住一段時間,我興起要為她在陽台開闢小農場,讓她有時可以隨手摘採新鮮的生菜、香料(蔥、九層塔)及香草入菜泡茶,同時沒事看看菜菜的成長、享受收成的快樂,這美好的小確幸在繁雜的都市中也是一種療癒吧!🌻 📝我成了自耕農😄~以下是陽台小農場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