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雞蛋爭議的背後真正問題-全球糧食危機(科技造肉)

2023/09/2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本周因為進口蛋爭議,剛從農委會升格農業部的部長陳吉仲跟中央畜產會的董事長林聰賢都因此下台了。

影響的人事變動不可謂不大,因為實際上是兩任前後的農業部門最高主管(林聰賢是陳吉仲的前任農委會主委)。不過爭議似乎沒有因此停止。

相關延伸的熱議話題很多。其中台灣銷毀5千萬顆蛋這件事,也成為了日本新聞及網路論壇的討論焦點。

不過既然要討論蛋,與其爭論「現在」的對錯,不如探討背後真正的原因,才能未雨稠繆。

文章不聊太多「進口蛋」這件事的是非對錯,而是想從更根本的問題來探討這件事。

跳出單一事件的是非批判,本文將討論兩件很重要的事:
1、從台灣蛋雞業的補助政策,了解缺蛋原因及相關產業的問題。
2、糧食危機催生了全球「科技造肉」的趨勢。
圖片取自網路下載

圖片取自網路下載

台灣有將近七成的糧食仰賴進口

台灣被稱為是「科技之島」,但在某些產業的科技應用上還是有很大的缺口。畜產業,特別是養雞產業就是其中之一。

台灣蛋雞場有9成沒有現代化,對照的周遭鄰國日本的蛋雞場有逾9成現代化,形成強烈的對比。

去年2022年,地球正式突破80億人。除了世界人口持續增加,全球氣候變遷造成各種極端氣候出現,各國自然災害頻傳,導致糧食生產更加困難,未來大多數的國家可能都要面對糧食短缺的危機。

也就是,糧食問題必然會成為多數國家的「國安危機」。「科技造肉」成為未來全世界發展的趨勢。

而台灣在「科技造肉(蛋)」這件事上,並沒有重視。當全世界都在「科技造肉」,而台灣連畜產業大部分還是維持傳統方式。

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三成多。也就是超過6成,將近7成的糧食都要進口。台灣地小人稠,多數糧食品項仰賴進口,是不得已的舉措,但如果連台灣過去有能力自給自足的品項,也需要進口,那台灣不只更受制於人,還可能會產生其他問題。影片的主角「雞蛋」就是其中之一。

換句話說,如果台灣年初沒有蛋荒,也就不會有後續的進口蛋爭議。進行產業升級,利用新技術養雞才是治本之道。

「地球的飢餓挑戰」未來有機會再專門寫一篇文章來討論。今天只聊跟「蛋」密切有關的部份,也就是因應糧食危機,新科技帶來的未來改變:「科技造肉」。


「科技造肉」的方向和相關技術,可以分為以下6個方面:

1、農畜產業導入科技升級:

藉由新興科技,提高畜牧業的「產肉、產蛋、產奶」的效率。

例如,智能監控和管理農場操作,以確保最佳的飼養條件。

使用新的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可以實現肉類和蛋類生產的效率和生產力提高。

「缺蛋」其實不是單一問題,背後是一整個產業的問題。

台灣過去一直以來的雞蛋通常都能自給自足,但後來因為治標不治本,又不夠完善的補貼政策,讓雞農以產蛋率低下,該被汰換的老母雞來領補助,反而產生排擠效果,更不願意去添購更好的母種雞。

長久下來,母雞數量看似維持不變(甚至略增),但雞蛋卻越來越少。這時候若再遇上氣候因素,或是疾病,導致雞隻死亡,就會突顯產蛋率低的問題,雞蛋的供給就出現更大缺口。台灣今年初的缺蛋原因就是如此。

想要用進口雞蛋來解決一時蛋荒,未嘗不可,但其實如果提早因應,現在也不會發生這麼大的問題。所以背後的問題就是相關政策不夠完善,沒有真正對症下藥。

台灣的雞農高達九成還是傳統雞舍,而且幾乎都是小農,大多沒有能力獨立進行升級,需要政府大破大立改革跟輔導,才有可能導正台灣的養雞場走向現代化,甚至自動化的雞舍。

周遭的泰國跟新加坡就是透過建立自動化養雞場,成果明顯的國家。泰國還因此成為雞蛋出口國。

圖片載自網路圖庫

圖片載自網路圖庫

2、植物基替代肉:

科技和食品科學家正在開發各種植物基肉類替代品,這些產品使用植物成分製成,但在口感和外觀上與真正的肉類相似。這些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口味,同時減少對肉類的需求。這些植物基替代肉,簡稱為植物肉,或素食肉。

因為有環保、農業永續(糧食缺乏)與愛護動物的訴求等等,植物蛋白替代肉發展很早很久,就連很多名人,如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實際投入這個領域,影星李奧納多投資人造肉公司等等,做了很好的宣傳效果。讓植物基替代肉成為「替代性蛋白質公司」最主要的發展趨勢,甚至已經有「全植物」製作的「人造蛋」出現。

「植物基替代肉」過去普遍就直接稱為「人造肉」,不過現在因為「人造」的技術更發達,已經不只限於「植物肉」,還有以下要介紹的「細胞肉」。

3、培植肉:

也就是細胞培養肉,簡稱「細胞養肉」或「細胞肉」。

細胞培養肉是利用細胞培養技術,以無需大規模飼養和屠宰動物的方式生產肉類產品。這種技術需要一個初始的動物細胞樣本,然後在培養皿中通過提供營養液和環境條件來培養和擴增細胞,最終生產肉類。

2022年,聯合國COP27氣候峰會上,新加坡政府在四季酒店宴請8國領袖及代表,國宴菜的其中一道就是看似樸實無華的雞肉三吃:(烤)串燒、炸雞皮、煎雞胸。

因為不平凡的是其所用的雞肉,不是素肉、假肉(合成肉),而是貨真價實的雞肉,但沒有一隻雞因此而被屠宰,因為是細胞培植肉。

全國僅不到1%的農地,90%糧食靠進口的新加坡,在2020年,成了全球第一個核准販售「細胞培植肉」的國家,這決定轟動全球,美國福斯新聞用「創造歷史」來形容。

過去廣義的「替代性蛋白質公司」,大多都是植物肉(素食肉),目前由於新加坡的發展成功,現在也陸續有許多國家跟公司機構投入「培植肉」這個領域。

4、3D列印肉:

3D列印技術,也可以用於創建肉類產品的複雜結構。這涉及將食材或細胞融合在一起,以創建類似肉類的結構,並且可以調整食材的成分以滿足不同的口味需求。

最知名的案例,如全球速食業者肯德基宣布攜手一家俄羅斯3D生物列印公司,推出「混合黃金雞塊」,而且還同時使用細胞肉跟植物肉,也就是當你在食用雞塊的背後,沒有一隻雞受到傷害。

不過3D列印肉跟細胞肉的共同問題,就是在於成本較高。

5、昆蟲食品:

人類最重要的攝取營養,蛋白質,除了可以從動植物中攝取,其實還有......昆蟲。

蟲類(也就是不只限於成蟲跟幼蟲,包含蟲卵蟲蛹等等)被視為一種可持續的蛋白質來源,可以用於食品生產。科技可以用於養殖和處理昆蟲,並將它們轉化為高蛋白質食品。由於蟲類取得成本較低,昆蟲食品被認為是解決人類「糧食危機」的最佳解方。

已經陸續有許多研究,關於分析吃哪種「蟲」具有哪些營養等等。如果你排斥蟲類的外型,也有製作成蟲蛋白粉之類的產品(直接食用,或再加工)。

日本在昆蟲食品這方面算是先驅。日本很流行自動販賣機,2018年就推出全球首台販售昆蟲食品的自動販賣機(如下圖)。還因此有很多節目、明星跟網紅分享過。

因為考慮到有些朋友接受度的問題,這裡就不多介紹,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搜尋關鍵字。

圖片來自:https://twitter.com/kosugi_web/status/1061526903603875840

圖片來自:https://twitter.com/kosugi_web/status/1061526903603875840

6.食品再生技術:

食品再生技術旨在將食品生產的副產品和廢棄物轉化為新食品。這有助於減少食品浪費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把仍在效期內但銷售不佳,或還未用到的加工階段的冰淇淋融化,透過研發的技術,重製出新口味。

你現在知道為什麼越來越多五花八門的冰淇淋口味了吧......。

不過,最好的例子還是全球知名麥片公司家樂氏(Kellogg’s)與精釀啤酒公司Seven Bro7hers brewing co.的合作。將家樂氏判定為「不完美」的麥片,製作新一系列啤酒(如下圖),大受顧客歡迎。

過去由於沒有專有名詞,稱「剩食再利用」太長又可能讓人過度聯想,稱「食品再生」又太冰冷且不盡符合真正意義。

這個產業領域因此創造了一個英文新名詞:upcycling 。由詞頭「Up(升級)」與詞根「cycle(週期」)組成,意謂著「升級再造」。

這是由「升級再造食物協會」(Upcycled Food Association)正式定義的這個新名詞。

現在的「升級再造」的範圍已經不侷限於剩食,甚至用於開發新食品、新口味,也就是食品的「異業合作」。例如大陸最近很紅的茅台咖啡、醬香拿鐵,就是這類的技術應用。

圖片來源:Seven Bro7hers brewing co.官方資料

圖片來源:Seven Bro7hers brewing co.官方資料

總之,「科技造肉」是一個具有潛力的解決方案,可以應對肉荒,甚至蛋荒等糧食危機,同時減少對環境和動物的影響。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投資的增加,科技養肉將在未來繼續取得重要進展,為可持續食品生產提供更多選擇。

今天主要介紹目前世界因應糧食危機,應對的「科技造肉」技術有哪些方面。也希望藉由這次由缺蛋導致的進口蛋爭議,能夠讓台灣的政府開始正視「農牧產業升級」跟「糧食自給」這兩個台灣一直未受重視,但很可能成為國安危機的問題。


==================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fireloam

臉書粉絲團分享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fireloam

96會員
118內容數
楚焱堯(Neil),現為台灣夯創業電商育成顧問,擔任勞動部電商講師。熟悉領域為電商經營、產業分析及時事評論。 為國內少數具有實際操作的實戰派電商講師。曾帶領台灣女裝品牌從每年數百萬營收,激增成破億的公司。轉戰大陸電商市場,創下全大陸淘寶天貓店單日單店第27名佳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