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與糧農運作(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文/夏羽
新冠病毒疫情,自2020年3月在全球爆發,迄今已快一年半了。全球各國紛紛採多種措施,或是防止病毒進一步滲入境內,或是阻止、減緩病毒大幅擴散,或是開發、注射新疫苗,來增強人體的抵抗力;即使這個我認為是“既聰明、又有能耐的”新冠病毒,仍在發展或許連新疫苗都未必能應對的變異體。
相較於其他地方,台灣的狀況看起來還好。或許它是個四面為海所環繞的島嶼,因此對病毒的防範,具有一定的“先天優勢”。當各地的疫情仍然在起起伏伏,當一些新的病毒變異種分別冒出時,台灣還多少能免於太給捲入到這種風暴。當然,這其中,有我們各級政府的努力,也有我們一般民眾普遍的警覺與自制。我們集體防疫,我們排隊打疫苗(即使對疫苗的數量、種類,仍有爭議),總希望疫情能早日過去,一切能回復到“常態”。
只是,我們能夠回到過去嗎?我們需要回到原來的狀態?(有些像是餐飲、娛樂與運輸業已開創出新的做法)或是我們能趁此次疫情,也開始反思,試圖發展出一些新的,像是可更節能、環保(餐廳不得內用,造成免洗餐具的丟棄大量增加),可對一切更友善的做法?甚至來反思當前主流的糧農運作?畢竟,農業與糧食,是與人類、動物與環境的健康,息息相關。而健康出了問題,病菌、病毒就容易冒出,疫情就會擴大。
📷▲成熟的稻穗。(羅吟軒/攝於新竹峨眉)

疫情對全球糧農的衝擊

新冠病毒的疫情,對各國、對全球的社會、經濟秩序,尤其是對糧農運作方面,都造成一定的衝擊。
有些研究機構就指出:這次疫情,衝擊到全球的糧食生產與分配。大多數國家會採取維持社會/物理距離、居家隔離、減少走動、避免群聚、停業,以及其它保護措施,來防止與減緩病毒的散佈。疫情,會影響到糧食供應鏈中從上游到下游的每個環節;而環節與環節之間,也出現斷裂。這也會衝擊到全球大多數人口的生計與糧食安全。
我們可分別從幾方面,來看疫情所造成的狀況。
1. 糧食生產方面:
畜牧,需要飼料,主流式農業,需要農藥/化肥;而且也都需要勞動力。疫情造成的封鎖或限制流動,會影響到物料的進出口或運送。
至於農業勞動人口,或因確診,或不得四處走動,無法進行如以往般常態的運作。像是在美國,除了本國農民,就大約有90萬季節性外籍勞工於農場採摘生鮮蔬果。其中有不少,也因此次疫情而停工。更何況這些勞工,通常是住在擁擠的工寮,上下工通勤,群體工作,少有機會維持適當的物理距離,於是也形成易受感染、傳染的高風險群體。一旦爆發疫情,一些農業州的生產也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另方面,因為運輸、物流的限制,勞動力的短缺(許多勞工確診),造成飼料生產的縮減,屠宰場工作量減少或暫時停業。
在美國,那掌控牛肉工業82%的四家公司、掌握豬肉處理75%的四家公司,控制五成雞肉處理的四家公司,都因員工的確診,而縮減業務。由此也可看出,這種肉類生產工業化與集中化的方式,在新冠病毒疫情時期,所受到的撞擊。
至於在發展中國家,小農的生計也受到影響。由於許多當地市場的關閉,再加上走動受到限制,他們的產品很難賣出去。有些農民不是讓蔬果在農地自生自滅、就是以極低價格出售,或是休耕。至於專門種植花卉、飼料等外銷作物的農民,也沒能再出口。而且在面對疫情會持續多久、是否會再爆發,面對一些高度警戒措施的限制下,他們也無法確定下一季、下年度是否要繼續投資生產?或是停產,或是換種其他作物?
2. 運輸方面:
運輸糧食,不論是跨境或境內,一旦邊界受到封鎖或設限,也會遇到很大的問題。至於港口的上貨/卸貨能力,也因與疫情相關的諸多原因,而大為降低。
結果造成往往一邊是食物/食材,給積壓、輸送不出去(這對易腐爛的蔬果,更造成嚴重問題),或成為廢棄物;另一邊則因食物/食材短缺,造成價格高漲。
而在食物/食材的運輸上,也有不少貨車司機或因本身確診,或得請假或離職,回家照顧家人或停課的孩童,而造成運輸業的人力短缺。
3. 消費方面:
在許多政府宣布社會隔離措施下,人們首先會衝向市場、超商等地搶購食物;這造成一些物品的暫時性短缺。但沒過多久,通常會回復平穩供應。只是消費者去市場的次數不若往常。
既然有許多餐廳停業或禁止內用,許多學校停課導致營養午餐停辦,許多餐旅業停頓,這一方面造成許多人的失業或收入減少,開始縮衣節食;另方面也引發起更多人開始在家做飯、用餐。不過在購買的方式上,食材的線上訂購、不接觸交易,外送服務大幅增長。而購買的內容,也偏向加工、罐裝的、可較長久保存的食物,較少有生鮮食材。
另方面,在拉丁美洲/加勒比一帶,約有上千萬學童是靠著“學校營養午餐計畫”,來做為日常主要的營養來源。而學校因疫情停課,這也是指:提供食材的農夫生計、學校員工的作息或收入,以及學童的餐飲皆受到影響。
4. 國際貿易方面:
全球許多國家或地區,未必是糧食自給率100%(像是台灣約有三成的自給率)。而有許多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專門種植出口的經濟作物,如:咖啡、大豆、切花、棉花之類。至於國內糧食,主要是靠進口。疫情造成物流、運輸的受阻,於是糧食也成為得面對的問題。
另方面,印度、越南、緬甸等國家想保障自身的糧食安全,也停止出口稻米;於是一些入口糧食非洲國家,也面臨危機。
是的。疫情對全球當前的糧農運作,造成一定的衝擊,影響諸多人的生計與糧食安全。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應可看到這種有關主流糧農運作在疫情時期的脆弱性。糧農運作從上游到下游的每個環節(生產—加工—流通—消費—餐飲),不是環節內部失靈,就是環節與環節之間的脫鉤。
或我們也可反問:糧食的生產,為何需採用或進口大量農藥/化肥與飼料?糧食為何需要跨國界或境內的長程運輸,而不能就地生產?為何消費者只能去超商、大賣場購買食物,而非在地市場?為何在糧食的生產與消費上,國際分工與貿易的份量,是如此之重?而前面所呈現的主流糧農運作在疫情時期出現的問題,或也顯示出這種運作本身的問題。我們需要在疫情過後,對這些問題來“補破網”?或是重新來調整糧農運作方式,讓這些問題不會再發生?
不過在談此議題之前,我們先來探究疫情可能出現與擴大的更深一層的原因。

一些形成疫情更深層的原因

其實,近些年來,有愈來愈多人開始覺察到:當前主流、榨取式的經濟活動,已衝擊到整個地球的生物圈。像是石化燃料經濟,改變了大氣成分,造成氣候變遷;而在其中,工業式農業的糧食生產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29%。因這些而來的生態系改變,造成物種滅絕,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等。這些,也都涉及到人類的生活品質與環境的健康。
至於在農業方面,農地加速地開墾、擴張,這是在瓦解自然生態系;加上近幾十年來的農業機械化、基因改造作物,農藥/化肥的高度使用等等,這些都在改變原有的生態圈。像是:單一作物種植方式,佔全球可耕地15億公頃的80%;這可是造成全球環境改變的最大因素。而且這類種植方式,也會造成土壤退化、森林破壞,淡水水源縮減與化學汙染。
科技,應是用來改善人們生計,讓人類有充分的食物。但這種科技的發展與運用,反而是破壞、殘害地球,不適合人類與萬物的棲息,而且破壞許多原本是良性關係的平衡。
也因此,這種工業式糧農運作,造成生態破壞,且高度依賴外來投入品,對病蟲害、極端氣候,或是意外的事件——如這次的新冠病毒——顯得極為脆弱、鮮少能應對;而很輕易的就給弄得支離破碎,停止運作。
我們可就幾方面,來做考察:
一.「集中型飼養場」(CAFOs)的興起。
這是美國尤其是自二次大戰後,所發展且推向全世界的、採取工業式做法的動物飼養方式。幾十萬頭的雞、數萬頭的牛等給集體、分群或個別的圈養在棚子或籠子中。採用統一的飼料(其中有許多是基改作物,如玉米;或是把動物體的“廢棄物”加工為飼料,而這或也涉及到狂牛症的爆發),來生產出雞肉、雞蛋、牛肉、牛奶等人類的“食物”。像是這幾年,不斷想再於花蓮設立大型養雞場的×蜂公司,也是採取類似作法。
這樣做,或可會降低生產成本、方便管理;但也衍生出許多與環境、人體健康相關的問題。像是一些致命性病原體的出現,如:亞洲禽流感(H5N1),多重流感變異,伊波拉(Ebola),口蹄疫等,多與大型飼養場有關。它們也為病毒創造變異與散佈的機會。
另方面,這種工業式飼養做法,由於動物的基因、品種類似,也因此更易群體受到病原體快速的感染,且讓它演化為更具傳染性。或有人會說,採用抗生素來處理。可是,抗生素也會帶來諸多的問題。像是在美國,它所生產的抗生素,有1/3是混在動物飼料中;而同樣的抗生素,也用於人體。久而久之,細菌也會演變,產生抗藥性(像是在台灣,抗生素的濫用,造成許多人得靠更強的藥物來治療)。而且在一些活口牲畜與肉類中,也曾發現具抗藥性的細菌。於是我們有了:病原性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於是有了急性膀胱炎,有了血流感染。
當然,由於氣候變遷,或是森林縮減、而造成野生鳥類接近飼養場、或原本密封在自然環境中的病原體給釋放出來,這也造成群體飼養的動物或人類更易接觸到低病原性病株。
因此,犧牲自然環境與減少動物棲息地,大規模單一飼養會讓病毒冒出的機率增加。
二.農業多樣性的減少。
農業工業化、集約化的結果之一,是作物多樣性的減少。
印度,在綠色革命前,種植有3000種稻米品種;到目前,只剩50種。
人類以往可吃2500種植物,其中含有多種的熱量、維生素、礦物質等等。但目前,主要的餐飲內容,是三種作物:小麥/麵粉,稻米/米飯,與玉米/粥或餅。
這種在飲食/營養上的偏差或不足,一方面造成人體防疫能力的降低,二方面得靠各種“保健品”來“補充”養分,三方面則是冒出一些與飲食相關的疾病。像是目前在跨國集團所帶動的全球化糧食體系,以及自由貿易協定的規定下,許多發展中國家,由原本傳統、多樣、豐富的飲食內容,轉為高度加工、高能量、低養分的餐飲。於是,過肥、糖尿病、心臟病等與飲食相關的身體問題,處處可見。
至於在工業國家,也好不到哪兒去。像是在美國的食物供應上,就有種“玉米化”的過程:人們許多的日常食品中,多含玉米或玉米加工成分;動物飼料,許多也是玉米。諸多的軟性飲料、零嘴,也多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於是,同樣的,過肥、糖尿病也冒了出來。(而台灣的許多加工食品,如:米粉等,不是也都有玉米成分?)
這種因工業式農業生產,所帶來的飲食中養分的偏差或不足,以及因此衍生出的身體狀況,一旦與病毒結合,易造成嚴重的後果。而目前的飲食偏差,已成為世界通病。尤其對喜好速食、快餐的年輕一代,更是如此。飲食即養身,這種想法,似乎漸漸淡去。所幸我們多少還保有“食療”的習性,在不同的節氣,採用不同的食材。而我個人覺得台灣原住民族的餐飲內容,要比漢人來的更多樣、豐富,食材有經由採集、捕撈、種養、購買等而來。
三.農藥的密集使用
全球大多數開發出的農地,是用於工業式、大規模單一作物生產;這會造成農園中生物多樣減少、作物基因的同質化,而且容易形成雜草四處出沒,產生蟲害,疾病出現,以及難以面對氣候變遷。
想要處理蟲害,就會採用殺蟲劑。而數十年來在世界各地農園中施灑的殺蟲劑,據調查,能真正發揮到昆蟲身上的,不到1%。其他的99%的殺蟲劑呢? 則是流入到土壤、空氣與水中。於是這可是造成環境、公共衛生的危害與受損,人體中毒,或免疫系統暫時或永久的改變。因此,在遇到如新冠病毒等傳染性、寄生性疾病時,人體健康受到的風險會大為提高。
早先是DDT,後來是新菸鹼類等殺蟲劑在農地的使用,也降低整體的生物相;一些對農業提供關鍵性生態系服務的昆蟲:授粉昆蟲、害蟲的天敵、蝴蝶、甲蟲等,也開始減少或消失。
在美國,一些如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與肝腎相關的疾病,如哮喘、過敏、肺氣腫、氣喘等呼吸性疾病,以及自體免疫性疾病,罹病的人數在過去50餘年來持續的增加,這都與農藥、塑膠品等使用量快速增加有關。而且這些疾病,都與正常的免疫系統功能失靈有關;於是會引起發炎。而慢性發炎,也使人體對新冠病毒感染造成免疫系統損害,更為嚴重。
世界許多地方,近幾十年來農業生產的工業化與金融化(由投資集團主導)走向,造成了人類生存環境的改變,而這也衝擊到人類、動植物與環境的健康,環境中生物多樣性的流失,以及氣候變遷等等。或這才是疫情出現、或嚴重打擊的更深層原因。也因此,我想問:我們需要繼續這種糧食的生產方式?先不論糧食的加工、流通與消費。或是我們有其他可行的調整方向,能夠來保障農業、農村與農民良性、持續的發展,開展城鄉共生的新關係?▌(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會員
125內容數
以「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為宗旨的日本「幸福會山岸會」;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位在日本偏鄉的「森の巢箱」;還有「以稻貫之」遊佐町豐富且深刻的農食走讀。這些都是現在新農村努力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新冠疫情後,美國的非法移工數量和其對經濟的影響成為關注焦點。以下是基於近期資料的詳細分析: 1. 非法移工數量的變化 疫情期間的減少:疫情初期,由於邊境限制和旅行禁令,非法移工的流入顯著減少。 疫情後的增長:隨著限制放寬,特別是來自中南美洲的非法移工數量顯著增加。2022年,美國普查局報告顯
在疫情之初,美國的屠宰場成了新冠病毒的溫床。由於病毒肆虐,員工病倒,工廠只好關閉,肉品加工產業鏈逐漸崩潰。這種情況下,養豬養牛的人只能無奈地面對「有牛沒工廠」的困局。隨著員工的缺席,機器的停擺,不少豬牛漸漸變成了“超重選手”,甚至無法正常進入屠宰場的機器。整個產業一向以「分秒必爭」著稱,但此刻卻被疫
Thumbnail
長新冠或稱為SARS-CoV-2感染的急性後遺症(PASC),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提醒人們病毒的控制範圍遠遠超出了急性期。想像一下,這是一群由200多種症狀聚集的聊天室,每個症狀都訴說著不同的抱怨,但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主題:心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新冠後遺症(Post COVID。。。
Thumbnail
英國劍橋大學和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及聖卡洛斯臨床醫院科學家於2024年8月2日在發表了《心血管疾病和covid-19:系統評價》,對繼發於新冠肺炎 的急性和慢性心血管併發症進行系統回顧。。。
Thumbnail
如果你結束隔離後還持續感到疲累、睡不飽、喉嚨乾痛、肩膀痠痛、有咳嗽或沒有咳嗽症狀,肺部清潔可能仍是一大問題。疏通肺部是康復後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流行後,門診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特地來自費施打疫苗的患者,多數是因為疫情的關係,突然開始重視疫苗接種以及自身的健康。其實平常偶爾也有家長問歐醫師,除了流感跟新冠疫苗,還有沒有哪些自費疫苗可以施打?我相信每個爸爸媽媽,心裡一定是希望可以維持身體健康,陪伴孩子更久的時間。 成人也可以打的
Thumbnail
新冠病毒造成的疫情襲捲全球近三年時間,改變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 被強制停下腳步,人與人保持安全距離,生活限縮在小範圍,在緊掩的門窗裡,重新看待理所當然的事物,重新學習如何生活。 夏夏的散文集《來日方糖》三十五篇文,記錄身處疫病覆蓋的世界,生命的消逝,以及富有煙火氣的點滴日常。 每篇都是時間之流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臺灣養豬產業遭遇大規模口蹄疫疫情後,「東園食品」蔡家三姐遭受重創。這篇文章講述她如何在逆境中秉持樂觀進取的態度,與家人團隊努力打拼,在產品上皆採用非油炸方式,並融入新意與傳統,創造出多款口味獨特的產品。文章內容適合使用「食品工廠」、「臺灣伴手禮」、「臺中市獎項」等關鍵字。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新冠疫情後,美國的非法移工數量和其對經濟的影響成為關注焦點。以下是基於近期資料的詳細分析: 1. 非法移工數量的變化 疫情期間的減少:疫情初期,由於邊境限制和旅行禁令,非法移工的流入顯著減少。 疫情後的增長:隨著限制放寬,特別是來自中南美洲的非法移工數量顯著增加。2022年,美國普查局報告顯
在疫情之初,美國的屠宰場成了新冠病毒的溫床。由於病毒肆虐,員工病倒,工廠只好關閉,肉品加工產業鏈逐漸崩潰。這種情況下,養豬養牛的人只能無奈地面對「有牛沒工廠」的困局。隨著員工的缺席,機器的停擺,不少豬牛漸漸變成了“超重選手”,甚至無法正常進入屠宰場的機器。整個產業一向以「分秒必爭」著稱,但此刻卻被疫
Thumbnail
長新冠或稱為SARS-CoV-2感染的急性後遺症(PASC),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提醒人們病毒的控制範圍遠遠超出了急性期。想像一下,這是一群由200多種症狀聚集的聊天室,每個症狀都訴說著不同的抱怨,但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主題:心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新冠後遺症(Post COVID。。。
Thumbnail
英國劍橋大學和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及聖卡洛斯臨床醫院科學家於2024年8月2日在發表了《心血管疾病和covid-19:系統評價》,對繼發於新冠肺炎 的急性和慢性心血管併發症進行系統回顧。。。
Thumbnail
如果你結束隔離後還持續感到疲累、睡不飽、喉嚨乾痛、肩膀痠痛、有咳嗽或沒有咳嗽症狀,肺部清潔可能仍是一大問題。疏通肺部是康復後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流行後,門診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特地來自費施打疫苗的患者,多數是因為疫情的關係,突然開始重視疫苗接種以及自身的健康。其實平常偶爾也有家長問歐醫師,除了流感跟新冠疫苗,還有沒有哪些自費疫苗可以施打?我相信每個爸爸媽媽,心裡一定是希望可以維持身體健康,陪伴孩子更久的時間。 成人也可以打的
Thumbnail
新冠病毒造成的疫情襲捲全球近三年時間,改變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 被強制停下腳步,人與人保持安全距離,生活限縮在小範圍,在緊掩的門窗裡,重新看待理所當然的事物,重新學習如何生活。 夏夏的散文集《來日方糖》三十五篇文,記錄身處疫病覆蓋的世界,生命的消逝,以及富有煙火氣的點滴日常。 每篇都是時間之流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臺灣養豬產業遭遇大規模口蹄疫疫情後,「東園食品」蔡家三姐遭受重創。這篇文章講述她如何在逆境中秉持樂觀進取的態度,與家人團隊努力打拼,在產品上皆採用非油炸方式,並融入新意與傳統,創造出多款口味獨特的產品。文章內容適合使用「食品工廠」、「臺灣伴手禮」、「臺中市獎項」等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