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無謂講古|能高團,與原住民擅長運動的迷思

2021/04/1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 ◈ Owih Arang 無謂阿郎
編輯 ◈ 原獨俱樂部
前期講古:能高團,野球作為看見殖民的眼睛
出類拔萃的運動菁英,難道是想幹就能幹的嗎?
1925 年,全數由花蓮阿美族人組成的能高團遠赴日本參加友誼賽,表現讓日本人大為驚艷,隨後就發生龍谷大學附屬平安中學校前往花蓮挖角能高球員的事件。一共有四名能高團成員被挖角到平安中學校,日本名為伊藤次郎、伊藤正雄、稻田照夫,西村喜章(▲),不過西村在隔年就因病過世,剩下三名能高出身的球員繼續效力平安中,創造了「常勝平安」的黃金年代。
1930 年に台湾に遠征に来た平安中学の中に、3 人の高砂族出身選手がレギュラーとして参加しているのを見て、当時まだコーチだった近藤は「あれを見ろ、野球こそ万民のスポーツだ。我々には大きな可能性がある」と語った。
1930 年,平安中學到台灣比賽,消息出現在報紙上(▼),其中提到平安中有三名高砂族出身的選手。據說這則消息為嘉農教練近藤兵太郎所見,他並且做出「看吧,棒球真是萬民的運動,我們有很大的可能性」的表示。
嘉農果然在與平安中對抗後數個月前往甲子園比賽,並且在夏季甲子園大賽中拿下全國第二名。
早在眾所熟知的吳波(吳昌征)、王貞治、譚信民等人之前,能高出身的伊藤次郎就於 1936 年加入日本職業野球聯盟,比吳波還早了一年,是台灣職業棒球第一人。之後同樣出身能高的岡村俊昭也於 1939 年加入日本職棒。在那之後,台灣前往日本發展的職業棒球員中不乏原住民,早期以郭源治最為人所知,之後則有陽岱鋼。美國職棒大聯盟這個棒球選手最想挑戰的職業殿堂,現在也有台灣原住民球員如陳金鋒、曹錦輝、王維中與林子偉等人。在台灣棒球的發展過程中,說原住民始終扮演著關鍵角色,是相當實在的說法。
不論業餘或是職業,台灣有極高比例的原住民棒球員。2010 年台灣參加亞運的棒球隊伍中,原住民球員的比例高達 50%,2013 年和 2017 年的世界棒球經典賽比例也高達 50% 和 60%。當然也有其他原住民球員佔比較低的重要成棒比賽,例如 2014 年的仁川亞運為 33%,2018 年雅加達亞運為 16%,但原住民佔總台灣人口的比例不過 2.3%,即便這些「較低」的數字依舊是高得嚇人。許多人將這一切歸因於台灣原住民的運動天賦。但情況果真如此嗎?
▒▒▒ 正文在「日殖時代台灣野球大事記」表後繼續 ▒▒▒

日殖時代台灣野球大事記

  • 1897:棒球引進台灣:駐台的日本行庫職員非正式的棒球活動。
  • 1906:台灣出現第一支正式的棒球隊: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
  • 1917:早稻田大學棒球隊首度來台與台北棒球隊比賽。
  • 1919: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兩名台灣人學生留下第一次參賽紀錄。
  • 1921:全臺灣野球戰,美國職棒首次訪台。
  • 1923:全台灣人組成的野球團,「能高團」正式成立。
  • 1925:能高團赴日本比賽,出賽九場,六勝二敗一和。平安中學來台挖角。
  • 1928:嘉義農林學校成立棒球隊(嘉農)。
  • 1929:嘉農參加甲子園地區預賽。
  • 1931:嘉農奪甲子園台灣代表權,亞軍。
  • 1936:日本野球連盟成立,前能高團球員伊藤次郎加盟日本職棒東京參議員隊,首位台灣出身的職業棒球員。
  • 1937:前嘉農球員吳波(吳昌征)加入日本職棒東京巨人隊。
  • 1939:前能高團球員葉天送加入日本職棒南海隊。

原住民真的比較擅長運動嗎?

能高團作為台灣野球運動先驅的事實,似乎很符合外人對台灣原住民的想像。「原住民都很會運動」就跟「原住民都很會唱歌跳舞」或「原住民酒量都很好」或「原住民都很幽默風趣」一樣,是常見卻沒有什麼論據支持的刻板印象。例如常見的阿美族人「米田堡血型」論主張具有此等血型的人代謝較快,具有體能優勢,因此更善於從事體育活動,其實是一種改頭換面的體質論,是一種當代的偽科學歧視。
「原住民具有體質或天資優勢」是罔顧社會現實的解釋方法。
說原住民運動員具有先天性的優勢,一方面抹煞運動員個人必須付出的專業努力(事實上幾乎沒有任何活動可以單靠天資便有所成就),另一方面也失於檢視高比例原住民投入體育運動背後的社會現況。
台灣的體育是國家控制的菁式模式,目標被設定在奪牌,而非運動的本身,鼓勵窄門菁英,不注重基礎的體育教育和機會選擇。原住民有高比例人口投入運動,就像原住民有高比例人口從事軍警工作一樣,是階級流動的壓力所造成。以棒球運動來說,投入這個市場的原住民很多,但多數人都無法通過那道窄門,且在原住民這個群體內創造出重複競爭的淘汰人口,導致族群就業更加集中化。
「天賦」的刻板印象,可能更多是出自於「層疊效應」過度投入的惡性篩選。
這個高比例的背後,是大量原住民兒童自小接受單一目的體育教育的嚴苛現實。他們在「力爭上游」的壓力下去投入一個勝算極低的菁英賽局,但運動菁英畢竟不是人人得而為之。數千個孩子投入賽局,可能只有一百人通過那道窄門,換得在體育市場上載浮載沉的機會,被淘汰的數千人則自始不為社會大眾所知,因此也談不上遺忘。如果說,原住民真的比較有運動天賦,那麼被淘汰的人當然也有運動天賦。他們被淘汰的事實,恰正說明了天賦並不是成為運動員的最關鍵條件。
原獨俱樂部
原獨俱樂部
我們是原獨俱樂部。政治上主張台灣原獨。運動上堅持自然主權和歷史正義。智識上強調複數方法與複數觀點。關心所有與原住民族有關的課題。我們也是文化橋樑的建構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